建文帝燒死了,朱棣發愁如何下葬,大臣一句回答讓朱棣無言以對
摘要: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之時,皇宮發生了大火,朱棣派出去的救火隊員在廢墟中找了三天,也不見建文帝的蹤影,俗話說的好「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這才能名正言順的登基當了皇帝,之後官方才發布消息稱建文帝是「闔宮自焚」了。
關於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情況,《明太宗實錄》中有詳細的記載:
「上(指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造反頭子朱老四剛剛進入南京城,就看見皇宮中火光衝天,於是趕緊命令自己的親兵前去救火(主要還是尋找建文帝),可是親兵趕到現場之後,發現大火已經把皇宮燒成了灰燼。親兵只在廢墟中找到了一具屍體,就拿到了朱棣面前交差。
文中並沒有明確說道屍體是建文帝,只是說「其屍」,這就是說,當時連朱棣自己都搞不清楚那具屍體到底是不是建文帝。但為了順利登上皇位,朱棣還是宣布建文帝已經被燒死了。那他就必須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建文帝的屍體該按什麼標準下葬?
正史中明確記載,朱棣當時發愁不知道該用什麼禮節安葬燒死的建文帝。首先,朱棣是不承認建文帝的皇位的,所以肯定不想用天子的禮儀安葬。但是建文帝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皇帝,如果用藩王規格下葬,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父親朱元璋。
猶豫不定的朱棣叫來了翰林院侍講王景,問他對此事有什麼看法,王景很肯定的告訴朱棣,應該用天子的禮儀下葬建文帝。朱棣聽到這個回答後,沉思了很久,最後勉強聽了王景的建議。
《明實錄》記載:「帝(朱棣)問葬建文帝禮,(王)景頓首言:「宜用天子禮。」從之」。
聰明的朱棣知道,下葬死去的侄子將是拉攏建文帝遺臣的好機會。要知道,在朱棣剛剛進入南京的時候,並不受官員們的歡迎。在進城當天就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員的刺殺,還好朱棣命大躲過了一劫。當時南京95%的大臣都曾表示不承認朱棣的皇位,建文帝大臣景清甚至在朝堂之上公然刺殺朱棣。所有這些事情,讓朱棣明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征服,還要從心理上使那些不肯投降與觀望的人們臣服,所以他要用下葬建文帝的機會,向人們表演一出大戲。
《明實錄》說朱棣「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但此後的600多年時間裡,無數歷史學家對朱棣用天子禮下葬建文帝的事實提出了質疑。因為如果當年朱棣真的用天子禮下葬了建文帝,那麼建文帝的陵寢應該是很有規模的,那麼這個很有規模的建文帝陵寢會在哪裡呢?既然朱棣以天子禮儀下葬了侄兒,總該給侄兒立個像樣的碑,如是,那御制碑又在何處呢?
其實在明朝末年,歷史學家談遷就對此事做過調查,他在自己的書中記載到:「金陵故老,無能指建文帝葬處……」。也就是說,明朝南京的大明遺老遺少壓根兒就不知道建文帝葬在何處!
著名明史學家孟森對此給出了一個比較公正的說法,他認為當時朱棣確實是用天子禮下葬了建文帝,但不一定就建造很大規模的陵墓。這種做法也比較符合當時朱棣心裡的想法,既不想承認建文帝的皇位,又想以此拉攏反對自己的大臣。
正因為這樣,所謂的建文帝封冢在當時肯定就不大,官方也許都沒有明確記載,大明帝國的太常寺也不會認真按時祭掃,時間一長,所謂的墳塋就湮沒不顯了。
※守墳人600年如一日忠心看守鄭和墓,一句遺言流傳600年
※史上最慘皇帝,吃藥過量後,一夜寵幸十位美女,慘死在床上
※福建一座古墓被盜,盜墓賊沒要的一件物品,讓日本人難受
※浙江一和尚寺廟中,農名工發現一座古墓,出土兩件女性用品
TAG:國史講官 |
※朱元璋死後留下一道密令,如果建文帝拿來對抗朱棣,歷史或被改寫
※建文帝為何在朱元璋死後,不讓朱棣等皇子祭奠,而匆匆將其下葬?
※建文帝真無辜嗎?除了朱棣,他還這樣對待親叔,丟了皇位也應該
※朱元璋臨死留下4字遺言,如果朱允炆聽懂了,朱棣就沒命!
※明朝大將耿炳文死因成謎,從他的死因中,看朱棣為何敢起兵
※殺死朱允炆後,朱棣:這樣豈不是留下弒君之罪?於是宮女們慘了
※建文帝削藩之後,藩王都被關在京城,朱棣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靖難之役中,建文帝佔盡優勢,卻為何還是敗給了朱棣?相當的愚蠢
※哪怕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繼承給兒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對嗎?
※朱元璋臨死留下4字遺言,如果朱允炆聽懂了,死的就是朱棣
※朱元璋臨死前說了四字,只可惜朱允文沒當回事,不然也沒朱棣什麼事了
※朱棣稱帝後,如何對待朱允炆舊臣?鐵鉉被解肢,方孝孺被誅十族
※朱元璋臨死留下一句話,朱允炆沒有聽懂,不然死的就是朱棣
※朱棣推翻建文帝後,建文帝的兄弟下場如何?真相讓人難以無奈
※朱棣由宗變祖,真的是因為嘉靖之父嗎?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據說朱元璋臨死之前留下四字密詔,如果朱允炆看懂了,最後死的肯定就是朱棣
※朱元璋殺胡惟庸後就廢了丞相制,他對朱棣說了一番話,皇帝立馬就廢了條約,封他做丞相
※朱棣稱帝後,召見劉伯溫的兒子,他只說了一句話,朱棣:「斬了」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老和尚對朱棣說了四個字,打消了朱棣的念頭
※如果繼位的是朱允炆父親,朱棣敢造反嗎?朱棣:我又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