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67講—辨嘔吐、辨預後、厥陰病篇小結
第67講 辨嘔吐、辨預後、厥陰病篇小結
大家好,我們上課。
我們上一次課,講的是厥陰病篇的一部分內容。我們厥陰病篇呢,還剩一點點,我想,我們把剩下的這一點內容講完了之後,再把厥陰病篇作一個系統的小結。所以我們在這裡呢,就不對上次課所講的內容作歸納作總結了。上次課的最後,我們談到了厥陰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證候和「嘔吐」的證候,無論是「下利」的證候也罷,還是「嘔吐」的證候也罷,都是「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都具有「兩極轉化」的特點,我還應當說明的是,這些證候,它有的根本就沒有涉及到肝,沒有涉及到心包,沒有涉及到厥陰經,它不應當是厥陰病。不是厥陰病為什麼附到厥陰病篇呢?這就是後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時候,他看到厥陰病篇的原文比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嘔噦」一篇的內容附到了「厥陰病篇」。但是我們驚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陰病篇的這些「厥利嘔噦」的證候,同樣具有「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這種兩極轉化的特徵,因此呢,它和厥陰病的特點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陰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內在的聯繫。
我們上次講完「下利」,講完「嘔吐」,我們現在講「噦」。請大家打開講義,208 頁,看原文380 條:「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fei4]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噦」這個字我們以前遇到過,「噦」在宋代以前得中醫書籍中,它作為一個癥狀,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膈肌痙攣。所以你看《傷寒論》也罷,《脈經》也罷,《諸病源候論》也罷,《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罷,《外台秘要》也罷,見得到這個「噦」,它就是指的「膈肌痙攣」,「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膈肌痙攣。宋朝以後,這個詞義發生了變化,「噦」字就變成了「乾嘔」,所以在現代漢語里有「乾噦」這個詞,「乾噦」這個詞就是指的「乾嘔」。我們《傷寒論》是漢代的著作,所以《傷寒論》中所出現的「噦」是「膈肌痙攣」,「膈肌痙攣」有胃氣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氣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氣上逆的因素情況就比較複雜。它不僅僅是一個胃氣上逆。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380 條是講的一個「胃中虛寒」所造成的呃逆,因為仲景說,「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這個胃中寒冷就是胃家虛寒,這個病是怎麼造成的呢?從他寫的這個病歷來看,傷寒一個外感病,醫生用了劇烈的吐法,又用了劇烈的下法,這就造成了中氣的極度虛衰,所以說「極虛」。這麼虛的病人,醫生還要給他用強烈的汗法,「復」就是又,用了強烈的汗法。為什麼用強烈的汗法呢?「其人外氣怫鬱」,結果發現這個人還有些臉紅,身上輕度的發熱,好象是表氣閉郁的一種現象,所以又用了強烈的發汗的方法,那麼發汗用的什麼方法呢?用的「水療」 法,「復與之水,以發其汗」,用的「水療」 法。「火療」我們以前介紹過,有火針,有火薰,有火熨,有火灸,它完全是治療「沉汗痼冷」的「虛寒證」的。「水療」我們以前沒有(特別)提到過。所謂「水療」,一個是飲水療法,一個是用水來洗浴的方法。那麼飲水療法,我們在講「五苓散適應證」的時候提到過,但是沒有直接用「水療」這個詞,我們只是講的飲水療法,它治療「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要「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因為當胃中津傷的情況下,胃的這種受納的功能,脾的這種運化的功能都比較低下,胃中津傷,津液不足,機體的本能的生理反映,就要引水自救,這就是我們多次說過的,內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特別是「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想大量的喝冷水,實際上大量的喝冷水常常造成「水停中焦」。所以仲景所提倡的飲水療法,就是「少少與飲之」,慢慢地每次給他喝少量的溫水,因為它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胃的這種受納、運化功能都低下啊,這是「水療」的一種方法,使胃中津液慢慢恢復了,這種胃津被傷的口渴就得到緩解;還有一條「水療」,就是用水來澆浴,用水來澆浴達到什麼效果呢?退熱的效果。
或者用水來澆浴讓他出汗,有類似於今天我們通過洗澡的方式來出汗,來退熱。這也屬於水療,那麼現在這個病人,用了大催吐、大瀉下,正氣大虛,雖然有一點表氣的怫鬱,那也應當本著「虛人傷寒建其中」的原則,先補里後解表。也常常有時候當里氣恢復了,表邪自然解除,因為里氣恢復了,營衛暢達了,正氣自我祛邪,人體自我康復的機能發揮作用,常常表邪就解除了,如果還有表邪不解除的話,那你再解表不遲。
現在一個「里氣極虛」的證候,你就用水澆浴的方法來洗澡,這就更會傷里氣,所以仲景說了「中焦虛寒,虛氣上逆」,就出現了呃逆不止。
那麼這個證候我們用什麼方子來治療?「中焦虛寒,虛氣上逆」出現的是「呃逆」,我們抓病機,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方子,哪個可以治療「胃家虛寒」?吳茱萸湯?對了。
吳茱萸湯,我們學過的三條原文中,陽明病篇的是「食谷欲嘔,屬陽明」,那是「胃家虛寒,受納無權」;在少陰病篇所學的「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那是一個「胃寒氣逆,劇烈嘔吐」,結果造成陰陽氣一時的不能相順接於手足,出現了「手腳發涼,劇烈嘔吐,升降逆亂」,病人痛苦難耐,所以出現了「煩躁欲死」,這些癥狀非常類似於少陰的「陽衰陰盛證」,它叫少陰病,應當說它不是少陰病,而是少陰病的類似證,用吳茱萸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而在厥陰病篇,它治療「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那是一個「肝寒犯胃」,又有「肝胃兩寒,飲邪不化」,又有「肝胃兩寒,濁陰上逆巔頂」,也用吳茱萸湯「暖肝胃,降濁陰」。
這三條方證都以「嘔吐」為主,它們的病機是「胃家虛寒」。我們講的它的主證,380 條,它的主證是「呃逆不止」,對於一個「呃逆」的證候,我們也應當辨證。在太陽病篇曾經提到過旋復代赭湯,它所治療的不是呃逆,在《傷寒論》中它所治療的不是呃逆,而是「噫[ai4]氣」。
這個證候是「胃虛痰濁中阻」,痰濁中阻,用旋復代赭湯「化痰,鎮逆,補中」,來治療噫氣不除。可是我們說,旋復代赭湯這張方子,在現代臨床上又常常用於「胃虛痰阻」的「呃逆不止」,還記得吧?那是旋復代赭湯在臨床上擴大應用範圍,可以治療呃逆不止。這個呃逆,只要是「胃虛而痰濁中阻,胃氣和膈氣上逆」的,我們就可以用旋復代赭湯來治療。
而治呃逆不止的時候,代赭石要適當的重用。我們現在遇到的一個呃逆,為什麼不用旋復代赭湯呢?因為它的病機不是「胃虛痰阻」,而是「胃家虛寒,無力以降」,沒有力量降,所以虛氣上逆,導致的一個「呃逆不止」,導致的一個「膈氣上逆」。那麼既然抓病機,它是屬於「胃家虛寒,虛氣上逆」的話,那我們用吳茱萸湯「暖胃降逆」,完全是可以的,儘管吳茱萸湯的適應證在《傷寒論》的有三條講的都不是呃逆,而講的是嘔吐,抓病機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治療胃家虛寒的呃逆不止。好,這一條,380條,我們就作這麼多的講解。
下面看381 條,「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傷寒」是泛指一個外感病,「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這是一個實證造成的呃逆。那麼實證呢,常常是「有形邪氣」的阻滯使「膈氣不降,膈氣上逆」而出現了呃逆。有形邪氣阻滯於腹部,那麼這個邪氣是屬於水濕類的邪氣呢?還是屬於燥熱類的邪氣?水濕類的邪氣阻滯氣機可以有腹滿,燥熱類的有形邪氣阻滯氣機,也可以有腹滿,怎麼鑒別是水濕還是燥熱?那就看看大小便。所以叫「視其前後」,看看他的小便和大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如果是小便不利的,那就是水邪阻滯,水濕留滯,腹部氣機不暢就出現了腹滿,然後膈氣不能降而膈氣上逆,就出現了呃逆不止,這個時候就用利尿的方法。利尿用什麼方子,在通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寒,沒有明顯的熱,我們就用五苓散,如果有明顯的寒的,大家想一想用哪個方子合適呀?真武湯,它有利尿的作用,它也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如果明顯有熱的,大家都知道了按照這個思路,那就可以用豬苓湯,所以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又可以治療「水邪阻滯,水結」所造成的膈氣上逆的「呃逆」;如果大便乾結,大便不通,病人又有腹脹滿,又有呃逆不止,這顯然是燥實內結,虛實的實,是燥實內結,那麼燥實內結我們選什麼方子為好哪?小承氣湯,因為它沒有全身的那麼多的毒熱癥狀,就是一個肚子脹,我們選小承氣湯通便,調暢腹部氣機,膈氣可以降了,呃逆就可以停止了。我們在陽明病篇的末尾,談到了「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談到過吧,可是在陽明病篇,「實則譫語,虛則鄭聲」下面,又有一條談到了「陽虛,心神失充,心神失養」也可以有譫語,所以譫語有實證、有虛證,但是我們在講鄭聲的時候,說「 鄭聲也,重語也」,那是「正氣虛衰,精神失養」所造成的,所以鄭聲的臨床表現,是語言反覆重複一句話,而且聲低息微,所以鄭聲只有虛證而沒有實證,我們現在講到了呃逆,膈肌痙攣,在前幾天所講到的膈肌痙攣多是虛證,而在這裡講到的膈肌痙攣也有實證,就實證來說,有水的也有火的,有水結的也有火結的,這個燥實內結實際上是火結,所以就呃逆這個證候來說,也體現了「或寒或熱,或虛或實」,這種「兩極轉化」的特徵。好,關於厥陰病篇所附的厥、利、嘔、噦的證候,我們就談完了。
其實厥陰病的預後這一點內容,應當說我們學校上課的時候,都是給大家自學的,我們在這裡呢,和大家一起來把原文看一看,都是非常好理解的,先看329 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厥陰病渴欲飲水,我們在厥陰病的提綱那一條里曾經遇到過,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那個「消渴」是大渴,飲水而不能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仍然不能解渴,所以它和後世所說的消渴病概念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中的消渴,只是一個「渴而能飲」,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不解」的一個臨床癥狀,現在渴欲飲水而不是消渴,脫水不嚴重,而且並沒有「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氣上撞心」,這一些陽熱癥狀。所以這個渴欲飲水它應當是在一個寒盛傷陽證的基礎上,寒邪傷厥陰陽氣這個證候的基礎上,出現了邪退陽復,寒邪退了,陽氣恢復了,所以陽氣通達,陽氣恢復以後,機體就需要水液的滋潤,這樣的一個氣化恢復正常的現象,他想喝水,同樣的道理,和我們在太陽病篇講的那個陽明胃中津液不足的時候,引水自救,在引水自救的情況下,我們所用的飲水療法是「少少與飲之」,是一樣的。所以329 條,對於一個厥陰陰寒退卻,陽氣恢復,他叫水了,陽氣通達,他叫水了,這個時候你給他慢慢的喝少量的溫水,以恢復體內的陰液,這也屬於飲水療法。
360 條和361 條兩條應當合起來讀,「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對於這個「脈弱」我們怎麼理解,只能借著361 條來理解,「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由此知道,這個「下利」開始的階段,它所伴有的脈象不是脈微弱而是「脈緊」。「脈緊」提示了寒邪盛,因此這是個「寒盛傷陽」的證候。
所以360 條的這個「下利」,應當是陽氣恢復以後,祛除寒濕濁邪外排的一種表現,這在少陰病篇,這在太陰病篇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看太陰病篇的那個「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所以那個「下利」呢,它不是太陰脾虛寒的下利,而是脾陽、脾氣恢復以後,祛除體內的濕濁、穢濁邪氣的一種表現;在少陰病篇,有「少陰病,八九日」,隨後出現了這種下利,那也是少陰病的一個祛除寒濕濁邪的給邪氣出路的一種自愈的表現,所以我們360 條、361 條的「下利」,都應當這樣來理解,它不是個虛寒下利。所以下利有「微熱而渴」,這個「微熱」顯然它不是陰盛格陽,而是陽氣恢復。陽氣恢復,陽氣通達以後,它就需要補充人體的津液,它就會有輕度的口渴,那麼這個「脈弱」,是動態觀察它的脈象,脈由緊而轉弱,這不正好提示了邪氣退嗎?這是動態觀察脈象的變化,「緊主寒邪盛」,由「緊」轉「弱」提示了寒邪退,這就是《皇帝內經》所說的「大則病進,小則平」,因此360 條說,「今自愈」,就是將要好了。
361 條,「下利」我們剛才說了,這不是「真陽衰微,火不暖土」的下利,更不是「肝寒內迫胃腸」的下利,而是陽氣恢復以後,祛除體內寒濕濁邪的表現,這個「脈數」是陽氣恢復,脈由「緊」變「數」是陽氣的恢復,有「微熱」也是陽復,有「汗出」是營衛通達,它既不是陽不攝陰,又不是里熱逼迫津液外越,而是陽氣通達,「身濈[ji2]然汗出而解」,所以「今自愈」.我們這三條談的都是放到厥陰病篇的「陽復寒退」的自愈證,所以在自愈的過程中,有陽氣恢復的徵兆,或者有口渴,或者有微熱,或者有脈數,在一個陰寒證候中見到這些徵兆,而這些徵兆是慢慢慢慢出現的,這都是好的兆頭,這就是陰病見陽證的,或者是陰病見陽脈,「陰病見陽脈者生,陰病見陽證者生」。
下面幾條原文講的是預後不良的證候,(校對者補充343 條:「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脈微」,這是真陽衰微,「手足逆冷」,手足厥冷,這是陽衰四末失溫,「煩躁」,嚴格的說,應該是燥煩,肢體躁動不寧,這是我們多次說過的真陽衰微,弱陽勉強和陰寒相爭,爭而不勝的時候,在臨床癥狀上表現了一種肢體躁動不寧而不自知的一種表現。它和那個熱勝,熱擾心神的煩躁不同,那種煩躁是自己心裡煩才躁動。就象有時候,我們老師講課講得不好的時候,學生心裡聽著煩,煩他就不安寧,不安寧一會兒看看書本,一會看看有什麼吃得東西,我不是說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我是說我們中醫藥大學經常有這種情況,所以因為他煩他才動,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真陽衰微的證候,你問他要幹什麼,他心裡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來感覺了,他就是肢體躁動不寧,再嚴重的,正不勝邪,出現了「撮空理線、循衣摸床」,那常常是極其危重的一種表現。
那麼343 條這樣一個證候,仲景用的什麼方法來治療呢,「灸厥陰」,因為這條是在厥陰病篇,所以灸厥陰經的穴位。我們臨床如果用灸法的話,少陰、厥陰都應當灸,因為少陰是人體陰陽之根本,真陽衰微的證候,特別是發展到厥陰病的時候,還一定伴有心腎真陽的虛衰,所以臨床我們可以灸厥陰,灸少陰。至於灸哪一個穴位,那我們根據臨床常用的末段的穴位,有的人主張灸章門,其實章門這個穴不好灸,正在兩肋,古人又用的是瘢痕灸,所以我們還是灸末端的穴位效果較好。植物的生長有頂端優勢,我們人在針灸治療上有末端優勢,實際上末端穴位的療效比靠中心的穴位的療效要好多了,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主要是末端神經末梢豐富,機體反映敏感,所以經絡所接受的這個信息也強烈,因此無論是針或灸,我們多採取針刺肘膝以下的穴位,療效相對來說要好。
344 條,「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
一個外感病有發熱,那麼這個發熱是熱證呢?還是寒證?還是陽氣恢復啊?三種情況,熱證可以有發熱,寒證的陰盛格陽可以有發熱,寒證的陽氣逐漸逐漸恢復也可以有發熱,就看它伴隨的什麼癥狀,這個發熱伴隨的卻是「下利厥逆」,而「燥不得卧」,肢體躁動不寧,這是「真陽衰微,陰盛格陽」的表現,甚至「虛陽外亡」的特徵,所以這個預後不好,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厥陰病篇開頭所講的「臟厥」,內臟真陽虛衰,燥不得卧寐,手足發冷,皮膚髮涼。
345 條,「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一個外感病的發熱,它伴隨著特別嚴重的下利,又伴隨著厥逆不回,厥逆不止,這顯然是「陰盛格陽」,這樣的「下利至甚」就會傷陰,就會導致陰竭,陰脫,陰竭,這樣的「厥不止」提示了陽絕,所以我們講義上的提要說,是「陰竭陽絕」的危證,當然預後不良。
下面看346 條,「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一個外感病發展到六七天的時候,病情突然發生了新的變化,發熱伴隨著下利,那麼這個有可能是陽氣的恢復,祛除濕濁邪氣,也有可能是陽氣的衰退,那就要看看其它癥狀。「其人汗出不止」,這是個陽不攝陰,真陽外亡的表現。因此推測,前面的發熱是「陽氣外亡,陰盛格陽」,這個「下利」是個「寒濕下注」,所以「有陰無陽故也」,就是有陰寒邪氣,陰寒邪氣重而沒有陽氣了。一個純陰無陽的人,那就不是陽世間的人,那就應當是陰世間的人,陰世間的人不就是死人嗎,所以他的預後不良。
362 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在下利的過程中伴有手足厥冷,又伴有沒有脈,那這可能是陰陽兩傷所造成的,特別是下利以後,陰液大傷,一直脈搏摸不到,這都是可能的。這樣一個證候,存在陰陽兩傷,「不溫」,什麼叫不溫呀?是指的手足不溫,因為前面寫的「手足厥冷」嘛,這個不溫就是手足不溫,這樣一個手足厥冷沒有脈的病人,用過灸法以後,如果手腳還不轉暖,如果脈還不能夠出現,反而出現了「微喘」,這是「腎氣虛於下,肺氣脫於上」的表現,預後不好。
下面講了另外一個問題,「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一個虛寒下利的證候,要判斷它的預後的話,要特別注意它的中氣是不是已經消亡。
少陰脈是指的太溪脈,也就是足跟動脈,我們能摸得到的,在太溪穴那個地方,是足少陰腎經所過的部位,它是候少陰正氣的強弱的。趺陽脈就是足背動脈,我們在足背摸到的那個動脈的搏動點,相當於足陽明胃經沖陽穴的部位,它是候脾胃之氣的盛衰的,對於一個下利,陰陽兩傷的病人,他還有沒有生機,我們就看看當時這個寸、關、尺三部脈摸不到的時候,我們要判斷他有沒有生機,重點是看胃氣。後世特彆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我們在診斷的時候就特彆強調這一點。儘管其它臟器的正氣已經虛衰了,只要胃氣不衰,後天化源沒有枯竭,這個人還有一線希望,所以在362 條,寸、關、尺三部脈摸不到的時候,他強調了趺陽脈,對判斷這個人的生死預後的重要性,所謂「少陰負趺陽者」,就是說,太溪脈不如趺陽脈強,也就是說,趺陽脈有力量,而太溪脈沒有力量,趺陽脈大於太溪脈。那就提示了胃氣沒有衰,胃氣尚存,留得胃氣在,就留得一線生機,這也體現了張仲景保胃氣的思想。
368 條,「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zui4, 一晝夜]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這裡所說的「晬時」和我們前面所說的「周時」的含義是一樣的『晬時就是周時,就是對頭兒24 小時。這個晬字的本義是指小兒周歲,小孩滿一周了,那叫晬日,我們在這裡不是用的「晬日」這個詞,而是用的晬時,就是指的對頭兒12 時辰,或者對頭兒24 小時。下利以後摸不到脈,這既是陽脫,也是陰傷,陽脫陰傷,手足當然會厥冷,他的預後怎麼樣?你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助陽滋陰,積極治療的過程中,觀察他24 小時,24 小時以後,脈漸漸的恢復了,這是真陰已經恢復的表現,手足溫,這是陽氣已經恢復了,陰陽二氣逐漸恢復,那這個病人還可以好。
「脈不還者死」,觀察24 小時,仍然是沒有脈,那這個預後就很差了。
下面我們看369 條,「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這樣一個虛寒下利,胃氣應當比較虛衰,結果脈反而摸上去是沉實有力,彈指有力,那這提示了邪氣盛,或者是真臟脈見,應當說在這裡主要是真臟脈出現了一種表現,它沒有那種柔和的現象,仲景說這種情況預後不良。
最後還有厥陰虛寒下利轉歸的辨別,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看363條,「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這是一個陽復太過的表現,寸脈浮數是陽熱上擾,陽復太過。「尺中自澀,」這是陰血被傷,所以這種下利,它不是個虛寒的下利,是陽復太過以後,陽熱下傷陰絡的下利,要是虛寒下利的話,它不應當是「寸脈浮數,尺脈自澀」,既然是一個陽復太過以後熱邪下注的下利,因此「必清膿血」,清膿血就是便膿血,進一步發展,它會導致便膿血的,那麼出現便膿血了,我們就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
365 條,「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沉主病在里,弦主氣鬱,這一條放在厥陰病篇,肝氣鬱。病在里,肝氣鬱,氣機不暢,肝氣鬱結之後,可以導致五臟六腑的氣機失暢,那麼導致大腸氣機不暢的話,就會出現下重,所以下重有的是濕邪阻滯,有的就是氣機不暢,實際上濕邪阻滯出現下重,本身也是濕邪重濁粘滯,最容易阻滯氣機所造成的,所以為什麼治療里急後重的時候,都要加一個有行氣作用的木香呢。這樣一個證候怎麼判斷它的預後呢,「脈大者,為未止」,這就是「大則病進」,「大則邪至」,「脈微弱數者」,脈微弱是邪退了,脈數是陽氣的恢復,陽氣恢復了,而邪氣也退了,這個病就要好,「雖發熱不死」,雖然它有一點發熱,這是陽氣恢復的發熱呀,而不是「陰盛格陽,虛陽外越」的發熱,所以雖然見到這種發熱的話,因為它是陽氣恢復的發熱,不會有亡陽的死證。
這樣的話,我們把厥陰病篇的內容就都談完了。厥陰病篇一共56 條,你要看《傷寒論》原書的文字的話,真是錯綜複雜,變化多端,後世醫家對厥陰病實質的爭議,到現在也沒有終止,所以我在給本科班做教學的時候,關於後世醫家對厥陰病篇的研究的這個爭議呢,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做介紹,如果大家以後專門研究《傷寒論》的話,你可以去看這些後世的研究者的一些說法。
我們現在把厥陰病篇的一些大概情況,再做一個回憶,再做一個總結。我們說厥陰病的預後的好壞,主要和邪氣的來路,和全身的狀況有關,厥陰應當有寒證,因為它叫厥陰嘛,就有陰寒證,當外來的寒邪侵犯了厥陰之經,這個經是指的淺表,而厥陰肝臟又有血虛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血虛經寒,它的臨床表現可以出現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這就用當歸四逆湯就可以了,所以後世醫家,有人把當歸四逆湯證叫做厥陰的經證,我首先強調這個經是廣義的,是指的邪傷比較淺,而不是專指厥陰的經脈。寒傷厥陰之臟,肝寒就容易犯胃,那麼厥陰臟寒,或者說肝胃兩寒,它的臨床表現就是,「乾嘔,吐涎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厥陰寒證的第二個證候,在臨床上也常常有經臟兩寒的,既然經寒用當歸四逆,臟寒用吳茱萸湯,所以經臟兩寒的,我們就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這就是臨床根據證候,有是證用是方,靈活用方的具體體現,那就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經臟兩寒,經臟同溫,這是厥陰寒證,這個寒證是由外來的邪氣直接侵犯厥陰之經,直接侵犯厥陰之臟而來的,因為它不是在心腎真陽虛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心腎真陽沒有泯滅,所以這個證候預後比較好。如果厥陰病是由少陰傳來的,在心腎真陽虛衰的基礎上,又導致了厥陰肝和心包的陽氣的衰竭,那麼五臟六腑的真陽都衰竭了,《傷寒論》中把它叫臟厥,不僅見到手足厥冷,也有皮膚髮涼,還有陽不勝陰,正不勝邪的「其人躁無暫安時」,《傷寒論》把它叫做臟厥,沒有提出具體的治法,後世醫家雖然提到了用大劑的通脈四逆湯來治療,那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對這樣一個全身功能衰竭的證候,那是相當危重的,治療不及時,就會導致死亡,所以傳經之邪倒是最重的。另外一種情況,外來的寒邪郁遏厥陰的相火,我們在少陰病篇曾提到,少陰病的寒化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真陽衰微為主的,這個證候預後不好,一種是寒盛傷陽為主的,出現那個脈陰陽俱緊,又有咽痛,又有吐利的,那個病的預後好,等陽氣恢復之後,寒邪退卻了,預後倒是不錯的,而厥陰病,我剛才所說的外寒郁遏厥陰相火,這屬於寒盛傷陽,相火被郁,郁極乃發,陽氣恢復,陽氣恢復,它本身就有驅除陰寒邪氣外出的這種機能,當陽復陰退的時候,重新出現了陰陽自和,那這個厥陰病可以自愈,可是人體的許多機能活動,都是具有慣性的,慣性這個詞,在《傷寒論》注家裡也沒有用過,我在這裡用,那麼常常陽氣沿著恢復的這個路子,就出現了陽復太過的這種傾向,陽復太過,陽有餘就是熱,所以厥陰病陽復太過以後,造成的熱症,有4 種臨床表現,一種是陽熱上傷陽絡,出現了汗出,咽中痛而喉痹,一種是陽熱下傷陰絡,出現便膿血,一種是陽熱泛溢肌膚,出現了身發癰膿,一種是陽復太過以後,它可以表現了熱不退,熱不止,熱不罷,這是厥陰的熱證。陽氣時進時退,這就出現了厥熱的進退證,厥熱進退證我們在前兩次的課中已經都提到了,我們在這裡不再做小結了,張仲景以發熱的天數的多少,和厥冷下利天數的多少進行對比,發熱天數多,是陽氣進,發冷和下利天數多,是陽氣退,以此來判斷這個病的預後如何,這叫厥熱勝復證,也叫厥熱進退證,這個證候,臨床我們今天沒有見到,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如果陽氣局部的恢復是太過的,而陰寒沒有完全退卻,這就出現了厥陰的寒熱錯雜證,對寒熱錯雜證來說,我們講了上熱下寒蛔蟲中阻的蛔厥證,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那個提綱證,這都是上熱下寒,那麼大家說了,我們那個蛔厥證不就是時煩時止,得食而煩,須臾復止嗎?什麼地方表現了上熱下寒的臨床特徵呀,因為他有吐蛔史,吐蛔本身就提示了這個病人的體內已經發生了失調,已經發生了上熱下寒,蛔蟲不安其處,才上逆出現了吐蛔,所以吐蛔這個特徵,就是上熱下寒的一個表現,這個問題我在講蛔厥證的時候已經提到過了,提綱證我說今天我們在膽道蛔蟲症中曾經見到過,所以厥陰病提綱證所說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這個證候也是由於上熱下寒之後,蛔蟲才上擾的,這兩個證候治療都用烏梅湯。在厥陰病篇所附的上熱下寒證,還有一個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證,那是一個胃熱脾寒,上面有食入口即吐,下面有虛寒的下利,治療用黃芩黃連乾薑人蔘湯,清上溫下。在厥陰病篇,附入了厥、利、嘔、噦的證候,厥證我們上次課做過小結,「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凡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可以看成厥證的提綱,其中熱厥,其中的寒厥,其中的蛔厥,其中的血虛寒厥,其中的痰阻胸陽致厥,水阻胃陽致厥,我們把以前講過的氣鬱作厥,這七個厥都是我們應當掌握的,掌握它的臨床表現,掌握導致厥冷的基本病機,掌握治法和用方。
至於嘔、噦、下、利的證候,它們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治療的時候,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這樣的話,厥陰病篇56 條,仔細想起來,還是有條理的。儘管它錯綜複雜,但體現了兩極轉化,錯綜複雜的特點。本來六經病到最後,就應當陰極而陽生,由陰而轉陽,在陰極而陽生,由陰而轉陽的過程中,當然就會出現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況,所以這正是厥陰病的特點。
好,六經病證的最後一經病是厥陰病,我們到此就談完了,下課。
——END——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三棱
※中醫揭秘,疾病的根源!
※不可思議的「推腹5分鐘」,趕走亞健康還有慢性病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蒼朮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66講—辨下利、辨嘔吐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