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海、伊東豐雄/何鏡堂,喜歡建築的你不可錯過的建築展
展覽一: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PSA 七樓10號展廳
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展期:2017年4月22日-7月23日
地點: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七樓10號展廳
票價:60元,預售票40元
優惠票:10元(持有效證件在校學生及教師,僅現場購買)
購票方式:戳文末「閱讀原文」,立刻購票
展 覽 介 紹
繼「篠原一男」、「反高潮的詩學:坂本一成的建築」及「藤本壯介 未來之未來」展覽之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再次推出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全球首次回顧展「曲水流思」。通過對日本現代建築師的個案研究,反觀中國建築和社會和人文的關係,提供積極的交流和應對之道。本次展覽將於2017年4月22日至7月23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7樓舉行,將展出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Toyo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自1971年成立以來所有重要作品。
「曲水流思」一名來源於中國古代習俗「曲水流觴」,即文人們從河中取酒,分享哲思,舉觴相慶。伊東豐雄的創作過程就像不斷地從河流中掬取思想之水,其富於流變的作品若河流的漩渦,各具獨立空間,又交融於河流的水波。
▲蘭亭曲水圖,山本若麟,1790,圖片來源於神戶市立博物館
呼應展覽的名稱,展廳中央特別放置了一張流水型的長桌,流水的形狀一方面折射了伊東豐雄持續流變的創作風格,一方面又寓意了他的創作靈感時常起源於自然世界。長桌上呈現的是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逾三十個項目的一百三十多件模型,並以時間順序劃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皆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及相關模型。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2006.11~2013.5,台北,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長桌的內側佇立了一個直徑達10米的「穹頂閑室」(Relax Globe),其造型來自於伊東豐雄於2015年完成的「『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中的11個「穹頂」(Globe)。這些由聚酯紡織和無紡布粘合的「穹頂」,不僅將自然光吸入內部空間,同時也促進了空氣循環,讓身處媒體中心的人們感受到自然的生機。置身本次展覽的「穹頂閑室」內,觀者可以躺在伊東豐雄設計的豆子沙發里,觀看象徵其建築設計與結構衍變過程的影像。
▲「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2011.2~2015.2,岐阜,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伊東豐雄先生說自己的設計軌跡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沿著其事務所設計的作品思想流,觀眾們將進入伊東豐雄靈動、感性、開放的建築視野。
展覽六個階段詳細介紹
第一階段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召開,讓人們對未來都市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日本建築界以新陳代謝派為首,在博覽會的平台上實現了他們對未來都市的各種設想。然而大都會所帶來的人口密集、環境污染,以及當時學生運動的興起,讓建築師們意識到未來建築的兩面性與不可預測性。所以,部分建築師開始轉向設計內向性建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東豐雄離開了新陳代謝派主要人物菊竹清訓的事務所,並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最初名為「URBOT」(Urban Robot:意為「城市機器人」),早期項目以住宅為主。「鋁之家」(1970-1971)是伊東豐雄首次獨立設計的住宅,象徵著新陳代謝派在城市上空所謳歌的未來都市喪失榮光,跌落於地面的情景。此後在篠原一男的影響之下,伊東豐雄的設計開始趨向於內在化。他的「中野本町之家」(1975-1976)就是一棟徹底背離都市,充滿內在流動與美感的封閉住宅。
▲銀色小屋,1982.10~1984.7,東京,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80年代,日本進入了泡沫經濟時代,伊東豐雄以輕建築回應迅速變化的信息時代和消費時代。「銀色小屋」(1982-1984)、「東京游牧少女之包」(1985-1986)及之後的「橫濱風之塔」(1986)等項目中,他基於「浮游」理念,運用了鋁材等輕構材,設計了純粹、透明、抽象的現代主義建築。
第二階段
▲仙台媒體中心,1995.4~2000.8,仙台,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80年代末,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項目以日本本土的公共建築為主,包括博物館、消防局、劇場、體育館等。其中,歷時長達5年的「仙台媒體中心」(1995-2000)成為了伊東豐雄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這座城市般的建築中,他以13根海草形狀的管子為支撐架構,讓身處於其中的人們可以與自然對話。這個項目之後,伊東豐雄提出了「少一點純粹的美,多一些活力與樂趣」的設計理念,他從現代主義的純粹建築轉向動態的建築,關注自然形態、非純粹幾何結構以及兩者的關係。
第三階段
▲布魯日展館,2000.4~2002.2,布魯日,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2000年開始,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開始接到海外項目的委託。「布魯日展館」(2000-2002)、「蛇形畫廊展亭」(2002)以及「TOD』S表參道大樓」(2002-2004)等項目中,伊東豐雄運用電子技術設計了建築的三維曲面,並將蜂巢、樹木及櫸木等自然形態轉換為建築的結構,這些建築的非均質抽象性表達了自由空間的更多可能性。
第四階段
▲「冥想之森」岐阜縣市政殯儀館,2004.5~2006.5,岐阜,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這一階段開始,伊東豐雄的建築風格趨向多元化。他根據環境共生的理念,注重空間的流動性。在多摩美術大學八王子校區圖書館(2004-2007)這個項目中,伊東豐雄運用了古典時期的「拱門結構」,以其衍生出全新的空間規則。在用拱門結構分斷空間區域的同時,也以桌椅、書架、燈台等室內傢具穿越拱門,形成了連續的動線。
第五階段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作為建築師的伊東豐雄開始思索建築的本源,以及建築對於城市和居民的意義。他在地震災區發起了「眾人之家」項目,為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提供地理重建與心理慰藉。他邀請了其他建築師、結構師以及災民們共同構思並搭建建築。災害最為嚴重的東北三縣目前已落成了15座「眾人之家」,它們成為了人們聚會與交流的據點。此後,伊東豐雄還將「眾人之家」項目帶到了日本南部的大三島,並在這個區域建立了「今治市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2006-2011)、今治市岩田健母子兒童博物館(2009-2011)等公共建築,賦予這個地區全新的活力,並成為人們最想居住的島嶼。
第六階段
▲寧波華茂國際教育圖書館(效果圖),2015.10~,寧波,圖片來源於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近年來,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陸續在中國開展項目,在最新的項目「寧波華茂國際教育圖書館」(2015-)中,他擷取了樹木的形態,將其轉為建築的結構。伊東豐雄認為,亞洲的建築曾與自然維持密切聯繫,但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起迫使亞洲喪失了地域特色。所以他的實踐嘗試超越現代主義,重建開放的建築與城市。
伊 東 豐 雄
生於1941年,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1965年至1969年期間在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1971年,他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稱為「URBOT」(Urban Robot:意為「城市機器人」),1979年正式改名為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伊東豐雄是一位關心社會的建築師,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始終致力於災區重建活動。他也是位重要的教育者,於2011年設立一個小型建築私塾「伊東建築塾」,以培養這個時代的年輕建築師為目標。
主要作品:仙台媒體中心、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今治市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台中歌劇院等。
曾獲得的榮譽和獎項:第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未來」的金獅獎——終身成就獎,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牌,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獲得最佳國家館金獅獎(作為委員),普利茲克建築獎等。
展覽二:何鏡堂 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
同濟大學博物館,上海風語築設計大樓10層
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
地點:同濟大學博物館,上海風語築設計大樓10層
何鏡堂院士回國後的首次巡展將在上海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中國建築學會特別支持,由同濟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由上海風語築展示股份有限公司協辦。4月11日晚七點,何鏡堂院士將在同濟大學中法中心以「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為題進行學術講座,展覽開幕式及相關的學術論壇也分別於4月12日上午九點半在同濟大學博物館以及4月12日下午四點在風語築大樓舉行,敬請期待。
應義大利威尼斯建築大學的前任院長MARINOFOLIN先生邀請,何鏡堂院士團隊在國外的首次作品展於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在威尼斯建築大學CA』TRON校區展出,展覽取得了較大的影響,獲得了一致好評。在義大利期間,應米蘭理工建築學院院長 Ilaria Valente 教授邀請,何鏡堂院士於10月5日在米蘭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舉行了題為《為激變中的中國而設計》的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2017年,展覽回到國內,應邀將於國內多個城市進行巡迴展出。此次巡展以「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 Place, Culture,Time – He Jingtang: Design in Drastically ChangingChina」為主題,通過展示精心挑選的十四座建築,包含博物館、紀念館、大學校園、舊城改造等,展現了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在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特徵以及時代背景下建築創作中的思考。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坐落於東部大都會上海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又有在中國南方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既有位於四川連綿山地之中的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又有處於南京城市核心區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既有為重大事件而設計的規模巨大的公共建築又有以社區居民生活為核心的舊城改造,以及何院士團隊日常工作所使用的空間——它呈現了建築師的精神家園……展覽將從創作實踐、設計理論、團隊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四個角度深入詳細地梳理解讀了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多年以來創作、研究與教學的心得與體會。
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
學術講座
時間:2017年4月11日 19:00
主講人
何鏡堂 | He Jingtang
何鏡堂,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總建築師。
他長期從事建築設計、教學和研究工作,創立"兩觀三性"建築論,堅持中國特色創作道路,探索出產、學、研三結合發展模式,主持設計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優秀作品,獲得多項大獎,並發表上百篇學術論文。
他尤善長文化、博覽建築和校園規劃及建築設計,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及勝利紀念館、天津博物館、映秀震中紀念地、錢學森圖書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731部隊遺址罪證陳列館、大廠民族宮、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等一批精品工程。
中國館
中國館作為國家形象的象徵,我們力求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精神",既中囯又現代。
中國館承載著「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的文化主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當代演繹。在建築形式上,國家館架空33米,懸挑達49米,居中升起、層疊出挑。它形成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文化的「東方之冠」。 地區館水平展開、匯聚人流。在景觀設計上,屋頂平台是27000平方米屋頂花園,成為開放的城市公園。在技術設計上,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主體建築架空懸挑,有利於通風遮陽;採用一系列節能技術,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始終。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我們將情感的體驗與建築形式緊密地結合,營造場所精神,敘述場地故事。
這是為紀念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而在「萬人坑」遺址上建設的紀念館。我們不僅僅設計建築,更是營造充滿情感力量的紀念場所。結合地形設計,隱喻折斷軍刀形狀的建築群形成完整的敘事空間:新紀念館作為序曲,呈現史實;死亡之庭作為鋪墊,醞釀情緒;「萬人坑」遺址、祭場和冥思廳作為高潮,震撼心靈;和平公園作為尾聲,寄託希望。雕塑、糲的碎石、傾斜的牆面與緩坡、狹長的水池等一系列充滿象徵性的建築要素給予人們強烈的情感體驗,紀念情感逐層展開。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
以植根於大地的地景式建築表達「大地的紀念」的主題,營造一個自然、平和、靜謐的紀念場所。
紀念館位於地震遺址高於城鎮近60米的山崗上,將最主要的建築體量嵌入到當地獨特的山地景觀,低俯的姿態與地形緊密結合。以流水、地殤、崛起、希望為主題的四個庭院,分別以水、石、樹、光為構成要素營造場所精神。設計將空間序列的組織、場所精神的營造與展覽的主題內容形成密切關聯。人們在空間的下沉上升、開合、收放的節奏中,情緒由凝重、悲傷逐漸走向舒緩、希望。
玉樹博物館
建築被置於城市關鍵節點,以高昂的姿態體現藏族文化特徵,重塑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玉樹博物館是震後重建的重點項目之一。基地位於三條河流和主要道路交匯的城市核心地帶。建築以高聳的圓台式形體作為城市兩條軸線的焦點,成為城市空間的重要地標。圍繞圓台設置了開放的院落,人們可以自由地穿越、逗留,具有強烈的公共性。博物館從玉樹著名的經幢、壇城等藏族建築中提煉要素,在形式、空間及細部設計中展現出傳統藏族建築特色。圓台形成了藏族文化神秘的紀念性場所。逐漸收窄的牆體加強了藏式台地建築的意象,門窗展示了傳統藏式民居的韻味,粗獷的橫向外牆材料向傳統的片狀石材疊壘致意。藍天、日光成為建築中獨特的展品,呈現青藏高原特有的氣息。
大廠民族宮
這是一個聖殿式的文化中心,它將伊斯蘭炫麗燦爛的文化以及人們期盼美好生活的願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這是一個家園般的文化中心,它為社區居民尤其是穆斯林族群提供了一個心靈棲息的場所。
大廠縣是鄰近北京的一個穆斯林族群聚居地。當地為復興穆斯林族群的伊斯蘭文化,提升文化生活品質,興建大廠民族宮。建築總體布局採用「天圓地方」的形式表達中華文化。以傳統的清真寺為原型,用微妙的方式來演繹清真寺的空間結構:四周環繞的拱券從下到上逐漸收分形成優雅的弧線。築影相映,拱券更顯靈動。建築的穹頂將伊斯蘭符號進行抽象和轉譯,以一系列花瓣狀的殼體構成穹頂,創造性地將內部空間變為半室外的屋頂花園,融合了陽光、空氣和綠色。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建築的形式運用現代主義的構成原則,結合地域文化特點,傳譯2000 多年前的歷史內涵,寓傳統於創新之中。
博物館以2000年前的南越王墓遺址為核心,建築順應基地原有陡坡地形,因山就勢,拾級而上,將展館、墓室及擴建展室這三個不同功能的空間,連成一個整體,形成古今對話的張力。造型參照漢代石闕,莊重雄勁。主入口位於厚重石牆之間充滿天光的一道縫隙,虛實構成強烈對比,建築以墓室結構材料的紅砂岩為主要材料,並在石闕上雕刻南越文化浮雕,將藝術與建築結合,既詮釋漢文化內涵,又體現了時代精神。
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
在中國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白板式的規劃抹去基地所有的特徵。然而,我們將地形被作為不可替代的基因。山丘、池塘、綠樹成為珍貴的要素,建築牢牢地根植於場地之中。
將基地中的丘陵設計為山頂公園。建築群落順應地形,層層疊疊地置於山谷中。採用重慶傳統建築手法,根據地形的起伏,建築採用接地、架空、懸挑等多種方式,形成靈活多變的建築底層空間。設計對原有池塘進行改造,形成大小不一、層層跌落的水體景觀。院落空間面向河流,使河流景觀與校內景觀互相滲透,有機融合在一起。儘可能保留原有植物,營造自然、生態的校園環境。
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面對舊新、小大尺度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混雜的狀態,建築與不同的肌理建立對話,縫合碎片。它既包容當代生活,又關照歷史延續,成為城市有機生長的獨特印跡。
毗鄰而立的傳統建築成為新建築形態的源泉。布局水平舒展,形成層層遞進的多個院落。借鑒傳統的「水宅園」的方式,一系列單元式展廳布置兩側,以水庭為核心。展廳之間營造庭院,虛實相間。建築外表皮通過石材的切割,形成與傳統街區青磚尺度相匹配的細密橫向線條。建築形式蘊含著全面的綠色生態技術的應用。充分考慮建築通風、釆光、隔熱、防潮及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太陽能利用和機電智能化管理,達到國家綠色設計的最高標準。
廣州市解放中路舊城改造項目
老城肌理、原住民、歷史記憶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是否必然被商業化的摩天大樓所取代?我們嘗試另一種方式復興舊城:關注居民需求,改善社區環境,延續舊城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項目位於舊城中心,毗鄰傳統商業區,擁有傳統的城市街道肌理以及歷史價值的建築,但是環境雜亂、交通不暢。改造方案維繫原有社區,局部拆除破敗建築,新建築布置在保留建築周邊,組成完整的街巷體系。街區開放空間聯通,首層設置商業功能,住宅設在二層綠化平台之上,提升居民休閑交往環境,激活社區公共生活。建築體量化整為零,形成一系列有韻律、凹凸有序的小開間,融入舊城語境。吸收傳統民居梳狀布局和騎樓街特色,充分體現地域氣候特色。
何鏡堂院士工作室
經歷10餘年的時間,我們將荒廢的歷史建築改造為我們的工作室。它是歷史建築的重生,是地域建築的理想典範,是我們眷戀的精神家園。
1980年前,這裡曾是大學教授的別墅。在相當長時期里,這裡缺乏維護修繕。從2005年起,我們對這一街區10棟廢舊建築逐步改造。設計儘可能保持其外觀和布局,改造內部空間,嵌入少量新建築。結合地形起伏,組織空間序列。它既保持傳統建築的文化特色,又容納全新的功能。工作室充分適應嶺南濕熱多雨的氣候,強調通風和陰涼。建築群落與景觀相互交融,通透的玻璃盒子、輕盈的連廊、茂盛的樹木和靈動的魚池,構成通透、開放、幽靜、舒適的嶺南園林。
※最美中國·古鎖
※簡約、品質,才是空間最大的奢侈品!
※庭院深深深幾許,關鍵在那一扇門
※倫敦警察廳改造,玻璃亭——AHMM建築事務所
TAG:名師聯庭院景觀智庫 |
※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回顧展上海開幕
※11 年了,伊東豐雄給台灣設計的歌劇院終於要落成了
※「這是目前為止台灣首座真正前衛的建築。」——伊東豐雄台中新作
※繼安藤忠雄之後,伊東豐雄也拿下了 UIA 的終身成就金獎
※伊東豐雄近期思想摘錄
※只剩1個月,你還能看上伊東豐雄的全球首個回顧展!
※「像一棵樹」……但這次不是宋慧喬,是一個叫伊東豐雄的老人
※多摩藝術大學圖書館 by 伊東豐雄
※邂逅大師伊東豐雄?,探尋居所精神
※魔都活動 | 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全球首次回顧展——「曲水流思」
※東京設計周,伊東豐雄,佐藤卓,KIGI,大黑大悟私人交流會與晚宴獨家邀請
※如果給你十五分鐘單獨見伊東豐雄,你想對他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