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利瑪竇: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利瑪竇: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400多年前,小帆船「聖路易」號載著一位藍眼睛的西方人從大西洋彼岸駛來,穿過狂風驚濤,來到中國澳門。這位西人名叫利瑪竇。不久他再度乘船溯西江而上,踏足廣東肇慶,從此走進中國文化的大門,他主張將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致力於向中國介紹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並將中國文化推介出去。繼馬可波羅之後,他是又一位對中國文化「痴迷」的義大利人。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利瑪竇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1552年10月,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馬爾凱省馬切拉塔市的一個藥劑師家庭,原名MATTEO RICCI,23歲時被派往東方。


利瑪竇與羅明堅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經澳門抵肇慶,6年後離開。這期間,利瑪竇取號「西泰」,又號「西江」。肇慶六年,利瑪竇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門,他所創業績,有不少堪稱「中國第一」。

利瑪竇: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第一座歐式天主教堂


利瑪竇與另一位義大利傳教士、澳門教會負責人羅明堅來到肇慶後,剃頭留須,身著中國僧袍,自稱「西僧」。他們向知府王泮行磕頭禮,道:「我們這些歐洲人,早已仰慕東方是太陽升起之地,這次遠渡重洋,是慕中華帝國之名,來這裡度過余年的。」隨後提出想在這裡擇地造房而居,表示絕不生事。

翰林出身的王泮是明朝少有的開明官員,能詩擅寫,見兩位西僧態度友好謙和,對他們採取了寬容接受的態度。得到當地官府的准許,利瑪竇將在澳門募集到的約20萬銀元(一說是6000金幣),於祟禧塔旁擇地建造教堂。1584年夏天,教堂的第一層建成了。落成之日,王泮送來親筆題匾「仙花寺」。「仙花」是中國人對聖母的一種別稱,「寺」是中國佛教徒聚集的場所。法國裴化行所著的《利瑪竇評傳》中說:「名稱是王泮取的……聽到如此詩意的名字,老百姓立即認為就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利瑪竇同意將天主堂起中國化的名字,無形中拉近了他與肇慶人的距離。


1585年11月24日,中國內陸第一座歐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全面竣工。教堂分上下兩層,外牆用青磚砌成。屋頂樹起了木十字架。《利瑪竇扎記》對當時的仙花寺有以下的描述:「建築結構新穎,頗為美觀。中國人一看就感到愜意。」聖堂大廳上掛有聖母瑪麗抱著小耶穌的大幅彩繪油畫像,大廳陳列著自鳴鐘、銅製地球儀、渾天儀、太陽鍾及被稱為無價之寶的威尼斯三稜鏡,還有聖經和各類書籍。從仙花寺的窗戶望去,西江水浩浩蕩蕩地奔流,江上舟船來來往往,一派繁華景象。


可惜一百多年前,一場衝天大火將仙花寺燒毀了。現在的祟禧塔旁,立著《利瑪竇仙花寺遺址》紀念碑,上書:「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於公元1583年9月10日(萬曆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抵達肇慶,在肇居留六年。公元1585年11月24日(萬曆十三年十月初四)在此建成仙花寺,這是中國較早的歐式風格建築。」


第一所西文圖書館


利瑪竇在前往東方之前,已著力搜集和購買歐洲出版的各種書籍並隨船帶來。仙花寺落成時,利瑪竇特意將一個大房間闢為圖書室。裡面除了陳列著各種版本的聖經與宣傳天主教義的書本外,還陳列著大批其他西方書籍,以開放的形式,任由人們參觀閱覽。

參觀者走進去,頓覺眼前一亮,有的人甚至驚愕得張開嘴巴。書本精緻的印刷技術、精美的裝幀藝術令人眼界大開。這些印著西洋文字的書本,紙質柔韌光亮,「受墨不滲,著水不濡」,每一張紙正反的兩面都可以印刷,既節約原材料又好看實惠。人們形容這些紙是「白色如繭,薄而堅好,兩面皆字,不相映奪」。儘管人們看不懂西洋文字,但書中所繪畫出來西方國家的城市、宮殿、高塔、教堂等異國風情可以一覽無遺。利瑪竇趁此機會指點著書本所印的圖文,繪聲繪色地向人們講述對應的真情實景,解釋書里所描述的東西。「在仙花寺的圖書室里可以閱覽到許多從未看過的書」,這消息不脛而走,各級官員和稍有文化的人得知後,都喜歡到仙花寺圖書室來,既可盡情地閱覽圖書,又可作討論交流,有些人甚至流連忘返。


儘管清朝末年才出現「圖書館」這一名詞,但仙花寺圖書室明代就有了,後來一些學者稱之為「中國第一所西方圖書館」。


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


地圖學界無人不知: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的誕生地是肇慶。


16世紀,西方世界的地圖繪製學還建立在托勒密宇宙觀的基礎上,而對東方和中國的認識,仍被早期的《馬可·波羅遊記》所影響。西方所繪的世界地圖、海圖、陸圖、分國圖,尚沒有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

利瑪竇在羅馬學習時曾專修地理學,乘船來東方時帶著西方地圖,沿途憑感觀對地圖進行校改。來到肇慶後,利瑪竇參閱了大量原始資料,以自己獨到的見解進行推算,還直接對經緯度作了測量,這才根據奧代利所著《地球大觀》的描繪方法,以平緯曲經的橢圓形投影方式,繪製出他進入中國大陸後的第一幅世界地圖《萬國全圖》。該地圖有東西半球、陸地、海洋、南北極、赤道等,並註明經緯度,展現了中國國內及毗鄰國家所有主要山脈的走向及高度,標示出中國的真實形態和天文位置。


在仙花寺首層落成之日,利瑪竇將這幅地圖掛在聖堂的牆壁上,隨即引起轟動:原來中國之外,還有一個龐大得驚人的世界。王泮第一次見到整個世界的縮影,驚嘆之餘,大惑不解:「怎會有這些縱橫交織的網呢?」利瑪竇申辯道:「這些縱橫交織的網線是西方繪圖學上的經緯度。據我計算,肇慶的經度距離福島以東約124度……」一個月後,利瑪竇畫出了一張用中文標註地名的世界地圖。王泮仍對將堂堂中華帝國置於一隅表示不滿。


利瑪竇清楚自己要在中國傳教播道,就要尊重和理解中華主流文化,迎合傳統觀念的需要。他只好改變原有設計,不再拘泥於西洋的繪圖畫法,將太平洋放在正中,易名為《山海輿地圖》。《山海輿地圖》受到了王泮及一些開明士大夫的極力推崇,也成了利瑪竇能繼續留在中國傳教的重要籌碼。王泮親自督促雕版刊印,但「不願賣給任何人,而只把它當作重禮,贈送給中國有地位的人」。


《山海輿地圖》提出了「地圓」之說,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國人的視野,這對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觀點是一次有力挑戰,也激起了中國學者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熱情。利瑪竇開創了西方地圖學與地理學傳入中國的先河,使中國的地圖學從此步入科學的正軌。

第一座機械自鳴鐘


利瑪竇既是人文研究者和歷史學家,又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還是一位機械工程學家。他踏足肇慶後,在仙花寺安裝了一個從西方帶來的自鳴鐘。人們見了覺得非常奇怪:這大鐘毋須人用手敲擊,怎麼竟會自己發出聲音來?


王泮問利瑪竇:「平日,我們讀書人計時的方法,有的人用自己的沙漏,有的人用漏壺,你們這自鳴鐘怎麼計時?」利瑪竇曾將中國與西洋的計時方法作過認真的對比,答道:「你們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等於我們西方所講的兩個小時。亦即是我這個鐘要走完兩個大圈。」王泮追問:「你們為什麼把時間定得那麼急?」利瑪竇笑道:「是你們將時間定得過慢。這樣,干起活來就缺乏緊迫感了。」王泮覺得他講的話有道理,對自鳴鐘更生愛意。他對利瑪竇初來乍到時送給他的自鳴鐘儘管愛不釋手,但還是及時退還給對方。當知道利瑪竇他們要返澳門述職時,王泮終於按捺不住,上門托他在澳門代購一座可裝在木匣子內的自鳴鐘。澳門當時正「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和金融的挫折」,經濟十分蕭條,羅明堅所帶銀兩很少,無法在澳門買回價錢昂貴的自鳴鐘,但又覺得不能令王泮知府失望,在窘境下終於找到替代辦法:利瑪竇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機械師,又諳熟製造鐘錶的原理,可以叫他動手造鐘!於是,在澳門物色到一位制鐘工匠,還買了造鐘錶所用的齒輪、發條、鏈條及其他零件,寫了一封信,叫工匠隨船帶回肇慶。


利瑪竇帶著印度制鐘工匠和兩位中國五金工人,日夜加班加點,幾經失敗,中國內陸第一台國產機械自鳴鐘終於在肇慶的「仙花寺」內製作成功。利瑪竇製作機械鐘錶的水平從此有了質的飛躍,後來他在北京成了朝廷御用的鐘錶修理師。


第一部中西文辭典《葡漢辭典》


利瑪竇曾在葡萄牙布拉大學學習葡文,但他在澳門初次接觸中文便感到頭疼:方塊的象形文字,輔音特別少,詞形沒什麼變化。最為難學的是四聲,聲不同,儘管字音相同,但這個字所表達的意義全不一樣。


利瑪竇深知倘若語言文字不相通,中西交流的大門將永遠關閉,自己進入中國也難於完成使命。他在澳門「聖萬迪諾新信徒學校」學習了13個月中文,來到肇慶後,更加刻苦地學習漢語。羅明堅比利瑪竇早四年來到澳門,是歐洲第一個學中文的人。利瑪竇有空就和羅明堅在一起,互相討教,既學地方語言,又學官話。由於勤奮好學,利瑪竇的中文水平提高得很快,來肇慶才兩年,他給阿桂委拉神父寫信時已欣喜地說「目前已可不用翻譯,直接和任何中國人交談了」。


在肇慶,利瑪竇用義大利文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紀事」的信向澳門耶穌會彙報進入中國大陸的感受,他說:「中國這個地方實在是很漂亮,也很有活力,簡直像是一個花園,根本無法用畫筆來形容。」此信的原件現存於羅馬耶穌會。


1583年至1588年間,利瑪竇與羅明堅合作,經過不懈努力,編纂了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辭典《平常問答詞義》即《葡漢辭典》。


《葡漢辭典》整部書稿198頁,包括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學者楊福綿研究後認為「《葡漢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後世一切漢語拼音的鼻祖」。


這部辭典使用了許多明朝末年社會流傳的語彙,是研究明朝晚期語言學的寶貴材料。《葡漢辭典》無疑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也是漢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可以說,自從《葡漢辭典》在中國的肇慶問世,就等於打造了一把開啟中西文化交流之門的鑰匙。


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萬曆二十年(1592年),大劇作家湯顯祖在肇慶與利瑪竇相遇,利瑪竇還向湯顯祖請教中國的音律。利瑪竇在肇慶六年,經過學習積累和不斷探索,不但創立數個「中國第一」,還為日後北上到韶州、南昌、南京,直至赴京面謁萬曆皇帝,開拓事業,奠定了必要的語言與文化基礎。


1591年11月至1592年11月,利瑪竇在中國儒生的幫助下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利瑪竇進入中國時,帶來了三稜鏡、望遠鏡、地球儀等西方先進科技器物,他用漢語譯著的作品涉及天文曆法、星相學、數學、幾何、力學、西醫學、地理學等多個領域,他向中國介紹西方科學文化成果和思維方式,又將中國的四書、五經、《本草綱目》等名典巨著翻譯成拉丁文,向西方世界推介。


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於北京,年僅58歲。在中國前後生活的28年間,他為東西方進行世界性的對話作出了努力,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有學者稱他為中國基督教之父、西方漢學的創始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義大利馬切拉塔市為他而驕傲,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市政廳掛著他戴中國儒生帽子的畫像,市圖書館有他的浮雕頭像。


上世紀90年代,馬切拉塔市的市民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用青銅鑄造了一個高約兩尺的利瑪竇頭像送給肇慶市,這青銅頭像現珍藏於肇慶市勒竹圍的天主教堂內。


(作者系廣東省政協委員、肇慶市作家協會主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袁氏竊慧術
1945:毛澤東會見美軍三士兵
蔣勛:《紅樓夢》的結局不在小說里,而是在現實的人生里
五次反「圍剿」中的林彪
張宗昌之末路與死亡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溝通中西的塔吉克人
絲綢之路與塔吉克——歷史上溝通中西的塔吉克人
溝通不暢 「卡爾·文森」號航母動向鬧烏龍
溝通不暢「卡爾·文森」號航母動向鬧烏龍
時尚溝通中西 中國新銳設計師閃耀巴黎
愛語-溝通的藝術
蒂勒森訪華稱有多條對朝溝通渠道
土地爺:人神溝通的使者
溝通的藝術:當韋小寶遇上卡耐基(三)
特朗普女婿庫什納陷「通俄門」 美媒:曾提議建立秘密溝通渠道
中寧二中◆何雨翰——《架起溝通的橋樑》
薦書第一期《內向者溝通聖經》
《聖經》中關於人際交往中溝通方式忠告
旅美華裔閃耀國際馬拉松舞台 體育為媒溝通中外
陝西省靖邊縣第二小學六八班家長會---溝通從心開始
科學家稱外星人一直用宇宙微博與地球人溝通
【每日一面】人際溝通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
與亡靈溝通的工具?扒一扒西方版碟仙:通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