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股已經過時了,漸趨消亡的主動資管如何逼退機器人的挑戰?
撰文:Nir Kaissar
貝萊德已在員工總數53人的人工選股部門中裁員5人
「選股這份差事正在消亡不是因為它太難,而是因為它太簡單」
3月28日,貝萊德(BlackRock)的一則消息給整個主動型資產管理界帶來了震動。這家投資管理集團宣布,已在員工總數53人的人工選股部門中裁員5人。貝萊德傳統的主動型資產管理部門,還將把2010億美元總資產中的60億美元交由量化策略部門管理。
雖說這則消息可能還算不上驚天動地,卻預示了一個更大的趨勢:傳統的主動型資產管理正在消亡,但原因或許並不像你想的那樣。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扣除各種費用收入後,絕大多數主動型管理基金的收益難以超過市場平均水平。人們普遍的反應是,既然戰勝市場如此困難,做這樣的嘗試完全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而反過來卻是對了。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那樣,問題的根源不是主動型管理基金的收益率未能超過市場整體水平,而是這些高於市場總體水平的收益率是他們通過高收費來保持的。與此同時,指數編製者們已經將主動型資產管理的傳統風格——例如重視價值、質量和動能——轉變成了由電腦編製的簡單得驚人的指數。這些指數的表現打敗了整體市場,而如今,這樣的指數在那些被動管理的低成本智能貝塔型投資策略的基金中比比皆是。
對於傳統的主動型管理策略而言,智能貝塔型策略已被證明是一種備受歡迎的替代選擇。據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數據,在截至2016年的5年當中,投資者累計從主動型共同基金撤資3130億美元。與此同時,他們對採用智能貝塔型策略的共同基金投資了3140億美元。
幾類共同基金的資金流入流出概況
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將資金撤離傳統的主動型策略共同基金,並投資智能貝塔型和另類共同基金
換句話說,選股這份差事正在消亡不是因為它太難,而是因為它太簡單。
行將被電腦取而代之的,不僅僅是那些普通的選股手。就連最優秀的選股專家也難以追得上機器人。事實上,如果智能貝塔策略在30年前問世,它的業績表現很可能會與那些最受尊敬的選股專家不相上下,甚至會超過他們。
這方面可以回顧兩隻頂尖基金的業績表現。在彼得·林奇(Peter Lynch)領導下,從1977年5月至1990年5月,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包含股息收入在內的年收益率達到29.1%,標準差為21.1%。(標準差反映的是投資回報率的波動性;標準差越低說明回報率的波動性越低。)
你所能做的一切
用一種簡單的價值型策略模型,就能取得與彼得·林奇從1977年5月至1990年5月期間創造的奇蹟相同的風險調整後回報率
將這個數據與達特茅斯學院教授肯·弗倫奇(Ken French)編製的一個簡單量化價值型策略模型相比較。在這個策略模型中,弗倫奇利用市凈率指標選取了美國股市最便宜的30%股票作為樣本,每隻股票給予同樣的權重。同期該策略模型的年回報率為23%,標準差為17%。
拿最簡單的風險調整後回報率指標(年收益率除以標準差)比較後發現,林奇的基金和上述價值型策略模型的回報風險比率均為1.4。
另外,我們再看一看比爾·米勒(Bill Miller)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傳奇業績。在從1991至2005年的15年期間,米勒管理的Legg Mason價值型信託基金實現了16.4%的年回報率,標準差為18%。與之相比,弗倫奇編製的價值型策略模型年回報率為27.3%,標準差為17.3%。
可怕的機器人
一項量化價值型策略模型將挫敗比爾·米勒1991至2005年間連續15年跑贏標普500指數的傳奇勝績
這一次,上述價值策略模型在絕對回報率和風險調整後回報率這兩項指標上都更勝一籌。Legg Mason價值型信託基金的回報風險比率為0.9,上述價值型策略模型的該比率為1.6。雖然上述價值型策略模型在15年間有兩年(1995和1998年)沒有跑贏標普500指數的表現,但我覺得該策略模型較高的回報率已經很能讓投資者滿意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主動型基金的末日。大數據、高科技以及投資者對低收費的需求已經讓基金業的改變不可避免。任何可以通過自動化和較低成本方式實現的東西都應該得到實現,例如選股。
但並非所有東西都能用自動化來實現。指數編製者們還不能全面複製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紛紛迴避那些高收費的對沖基金。這就給那些主動型基金以較低成本的方式採取對沖基金式的投資策略打開了大門,就像指數型基金在選股上所做的那樣。
這樣的趨勢已然開啟。據晨星公司的數據,現如今,另類基金(這類基金通常以普通共同基金之名行對沖基金式投資策略之實)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由10年前的390億美元激增至2090億美元。要我來猜,另類共同基金將繼續受益於投資者對於對沖基金愈發清醒的認識。
人類在投資領域依然會佔據一席之地,但不是在選股這塊過時的領域。對於這個新的現實,主動型基金要有清醒的認識。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編輯:馬傑、管文晶
翻譯:王忠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超級富豪丨無人駕駛丨阿迪達斯丨iPhone面板
......
伊萬卡出任總統助理後首發聲
CBS專訪伊萬卡|視頻
盡在《商業周刊/中文版》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速速下載吧!
※脫離「伊斯蘭國」魔爪的摩蘇爾
※千萬不要去健身房——沃爾特·惠特曼給你的健康忠告
※混改大幕開啟在即,中國聯通將會面臨哪些考驗?
※如何打造中國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
※聽OPPO和vivo創始人段永平講他在中國扳倒蘋果的故事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
※身在資管行業的你,是不是也在想轉型?大資管「退潮」背後,多少故事尚待挖掘?
※「中流砥柱」沒落時?券商資管數據透視:短期陣痛後,未來仍可期
※券商資管「爆發」重大變盤一觸即發,你準備好了嗎?
※賺錢難!全球資管業收入金融危機以來首度下滑
※增值稅將至 資管產品潛在避稅模式或開啟
※爭議爆款產品失蹤疑變相破資管限制 順豐金融存疑
※資管行業將重新洗牌!外資巨頭搶食內地資管大蛋糕
※全球最大資管轉向 貝萊德開掉基金經理投奔機器人
※摩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真的是首家外資獨資資管嗎?
※淺析我國信託資管行業現狀
※區塊鏈技術支持驅動數字資產資管系統
※百度副總裁張旭陽:加入百度一年後,對科技在資管時代的創新信認知
※全球最大資管豪賭:5年後機器人賺的錢將暴增至30%
※京東再遭資管公司質疑:市值高估或存泡沫破裂風險
※海外資管公司揭京東真相:快消品戰爭成拖累
※第一代銀行資管老人落幕
※致外匯資管公司的一份情書
※鉑諾答《財新周刊》:擁抱監管,警惕資管行業追逐AI背後的陷阱
※方正證券資管凈收入逆勢增長超300%,全面提升主動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