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來襲,瀋陽將這件國寶緊急送往甘肅:寶存事未息,兩省起爭執
在乾隆時期,天下的富饒安定已經滿足不了乾隆皇帝的虛榮心了,自命不凡的他,準備干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驚天動地的大事。什麼呢?修書!由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文化代代相傳,然而沒有一本完整的書籍予以記載,不少精華都付諸東流,無人繼承。為此,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曉嵐等三百多位高官、學者,編撰了一部《四庫全書》。
這可是一樣國寶啊!它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其完成之後,乾隆命人將著成的七部書籍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位處敵占區的遼寧瀋陽文溯閣朝不保夕,自己都顧不上了,這國寶級別的一部分《四庫全書》自然也是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啊!所以,這裡的管理者決意將這個國寶偷偷運出去,到了哪裡呢?遠離戰火的甘肅省蘭州市圖書館。
等到後來,日本侵略者戰敗退出中國,瀋陽方面安全了,自然想要國寶回到瀋陽的文溯閣。不過,這下甘肅不願意了,畢竟,人家甘肅省為了保護這麼樣東西,可是斥巨資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專門修造了一所四庫館,還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小組和四庫全書研究會。再者,他們認為,僅僅是保存的話,甘肅更加合適,因為他的地理環境而且他的氣候乾燥更方便保存。為此,兩省相爭可是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到今天還是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說實在的,《四庫全書》究竟能夠稱之為國寶,還有待考究。畢竟,清朝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時修書甚於毀書啊!封建專制的統治下,大清王朝為了消滅對自己不利的歷史,他們銷毀了大批的書籍,其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多達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不過是燒了些許儒家文獻,不構成實質威脅,諸子百家的知識那都好好的存在著。另外,坑儒不過是殺了幾個作亂的術士,這樣的行為,卻被後世儒生放大至此,《四庫全書》的編撰,倒還成了功績,當真可笑。
我們舉幾個例子,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覺得彆扭而加以改動。如此,清朝政府開心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遭遇了極大的侮辱。所以說,清朝的功過,真的難以評判啊!
※此地資源眾多,女的太過剽悍,男人死亡率極高,重要的是原屬中國
※打仗時,士兵們為何寧願死也不敢一直呆在戰壕里,原因其實很簡單
※此國曾叫囂要征服中國,撈著中國的錢去養別的國家,如今混得很慘
※算命大師路過一戶人家,看了眼風水說:兩個能成大官,一個成皇帝
※一百多年前,曾國藩孫子提出一個建議,若實現,日本將變中國一省
TAG:歷史陳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