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最專業的書畫融媒體服務平台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王安石《過從帖》 紙本行書 26厘米×32.1厘米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對於王安石的書法,也正如對待他的變法一樣,時人與後人有許多評論。蘇東坡稱其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米芾說他學楊凝式,黃庭堅說「比來士大夫,惟荊公有古人氣質,而不端正,然筆間甚遒」。

本文摘選自《李之儀書法研究》之《李之儀對王安石的書法品評》。


李之儀是北宋後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理論家、書法家,同時也是北宋尚意書風的倡導者、實踐者、見證者、參與者;此外,李之儀作為北宋著名官員,一生歷經七朝,且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家交往甚密,無疑是對北宋書法的原始生態最具有發言權的書家之一。


李之儀對王安石的書法品評


文 龐迪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局部) 紙本29.9厘米×119厘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王安石曾以「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巨大勇氣推動了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自南宋重修《神宗實錄》直至梁啟超所著《王荊公》一書問世,期間將近800年間都被視為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其所著《三經新義》和《字說》亦被列為異端邪說,而歷代統治者也大都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其字跡流傳甚少。


《宣和書譜》評其書曰:「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書……美而不夭饒,秀而不枯瘁,自是一翰墨之英雄。」;黃庭堅評其書「似晉宋間人筆墨」「筆間甚遒」;蘇軾曾言「王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無法故。」可見其書法在北宋年間曾有較好的口碑。此外關於王安石的書法源流,米芾、蘇軾則俱言其曾學楊凝式。

蔡京之子蔡絛也曾對王安石的書法有過具體描述:「猶斜風細雨,誠介甫親書。」誠如蔡絛所言,王安石的書法整體面貌正是如此。筆者將其字的特點概括為四點。


一是瘦:王安石此字筆畫纖細,結字內掖多於外拓,加上纖細的筆畫肆意加長,遂使其整體感覺更為清癯。


二是快:由於王字筆畫較細畫,且出鋒迅速,慢不能為。


三是飄:此幅作品撇筆極力向左下方伸長,從而使得此字整體上有一種弱柳扶風之感。


四是雜:橫畫和撇畫向左極力伸展,將本就狹窄的豎向間距打破,恰與鄭板橋的「亂石鋪街」書風相似。與王安石此作相比,其行書《與著作明府貼》較為可觀,此帖章法上搖曳多姿,且比《楞伽經旨要》更有骨力。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王安石 行書《與著作明府帖》


宋人對王安石的評價都相對較高,李之儀也是如此:「(王安石)錄近詩凡二十餘篇,寄之(米芾),字畫與常所見不類,幾與晉人不辨。」


骨多肉少則瘦,肉多骨少則肥,惟骨肉相稱,然後為盡善。或謂荊公知骨而不知肉。今見此經,則知傳者不識荊公書,遽以常所見清勁為瘦也。

有唐以來杜甫「書貴瘦硬始通神」之語使得人們喜瘦厭肥,然而肥瘦之論古已有之:衛夫人《筆陣圖》雲「善筆力者多骨……多骨微肉謂之筋書。」在衛夫人看來「肉」不勝「骨」,「骨」不如「筋」。自此以後「多骨微肉」被認為是書法的最佳狀態,在此基礎之上「肉」或「骨」略微偏多或偏少不但不傷大雅,反而成為書家在法度之中塑造自我的自由空間。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局部)


縱觀整個書法史,拋棄其字中「筋」的成分,能與「肉」有所聯繫的大概有顏真卿、蘇軾、劉墉等人:顏字「內松外緊」是相對楷書結體「中宮收緊,外圍伸展」的普遍規律而言的。顏體「外緊」的特點需要靠外圍筆畫的加粗來實現,因此便造成了橫細豎粗的強烈對比,加之顏體豎向排列緊湊,若整篇如此,更使得顏字給人一種既垂直向上,又厚重結實的雄強之感,這種審美感受就是顏體「肥」之根源;蘇軾的「肥」是由其用墨豐腴,結體扁寬造成的,而其橫細豎粗的結構特點,很大程度上也是繼承了顏體的風格;劉墉喜用濃墨,不僅如此,其筆畫也較為粗重,因此被稱為「濃墨宰相」,為了將劉墉與「痴肥」劃開界限,人們遂有「棉花裹鐵」的形象比喻。


而善於露「骨」的書家大概有歐陽旭、褚遂良、薛稷、柳公權和宋徽宗趙佶等人。學書者常說,歐字如餓虎,柳字似飢鷹,褚字似美人嬋娟,不勝羅綺,而宋徽宗則更是將其纖瘦發揮到極致,雖名「筋書」,其實更似「骨書」,所謂「大道百年莫近,小道數載可成」,宋徽宗的瘦與鄭板橋、金冬心等人面目新巧的「小道」亦屬同類,終不可學(個人觀點)。


據筆者分析,造成字體或肥或瘦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筆畫;二是結體。二者同時存在於字中,構成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或筆畫佔主導地位,或結體佔主導地位,歐陽詢、李建中的字點畫不瘦,但結體清癯,因此被列為瘦的行列;而顏體之肥多是因為其筆畫粗重所致,試想若將其粗筆變細而保留結體,人們斷不會將其與「肥」聯繫起來;蘇軾筆畫豐腴,結構較扁,趙孟頫「老熊當道」之評亦是其字扁肥的另一種說法。


李之儀在《姑溪居士文集》中還有兩篇關於其書法的題跋:


跋荊國公書:魯直嘗謂學顏魯公者,獨荊公書得其骨,君謨書得其肉。而荊公則固知其未嘗學也。然其運筆如插兩翼,凌轢於霜空鵰鶚之後。


跋荊公所書藥方後:行筆須有所自。往往涉前人轍跡,則為可喜。久之字則縱橫皆中程度,故能名家傳世。

黃庭堅從中年開始既喜愛王安石書法,並至死不易。黃氏曾說王安石和蔡襄都學習顏體,而王安石得其骨,但筆者終究未能發現其書法學顏的蛛絲馬跡。李之儀在第二段中道出了學書的途徑與方法:書法必須從古人那裡討東西,也就是「入古為新」。學習書法者若只是害怕沒有自己的面貌,而苟興新說、巧立名目,最終會後悔莫及,黃庭堅「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初衷雖好,但學書者若不知途徑,東奔西走,難免會走彎路,所謂「不求與古人合不得不合」,不是從師古中得來的創新,拿到古人那裡實顯可笑,若拿法帖與之對照後不禁會發現,自己的書法總沒有晉人來的雅緻,唐人來的合法。


「不求與古人異不得不異」:歷史上學米芾的人有其子米友仁和南宋吳琚,小米自承家學自不必說,南宋的吳琚學米芾更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不禁讓人嘆為觀止,但吳琚終歸還是吳琚,人們不會將其視為米芾;元代出現了一批像郭畀、張雨、朱德潤、俞和等一批趙派書家,但考起書法神韻卻與趙孟頫相去甚遠;清末的錢灃,民國天津名家華世奎同學於顏,但二人異曲而同工、各有千秋,堪稱經典;只學二王,不窺別家的書家當然要數民國白蕉,其用筆結體惟妙惟肖,頗得神韻,但作品也還能被人辨識。這些典型的書家都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或多或少地加入了自己的個人因素,其於書法方面的造詣,實乃水到渠成,不系刻意為之。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王安石《與穎叔帖》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王安石的書法作品有四件:《楞嚴經旨要》《過從貼》《與著作明府帖》《與穎叔帖》,其中《過從帖》結字外拓,骨力綿軟,不盡如人意,相比之下《與著作明府帖》則最為可觀。


作者簡介


龐迪,河南美術出版社融合發展事業部編輯,碩士。


你還可以看


李之儀對北宋書法家的書法品評——蘇軾篇

整理、編輯 王品


書畫視域


書法 繪畫 少兒美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視域 的精彩文章:

TAG:書畫視域 |

您可能感興趣

彭汶孫書法摹黃庭堅詩刻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書法《劉明仲墨竹賦》
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
黃庭堅書法楷書欣賞
黃庭堅書法《劉明仲墨竹賦》欣賞
彭汶孫書法摹黃庭堅詩刻,漂亮!
白石翁書法縱橫如黃庭堅
黃庭堅書法,美!
「書法」黃庭堅,書法的空間美學!
矯拔精健:宋代黃庭堅草書《杜甫寄賀蘭銛詩》書法欣賞
袁世凱稱帝被封一等伯,取法黃庭堅的直隸省長朱家寶書法
書法典藏|北宋-黃庭堅書《多寶塔》
黃庭堅與禪學
緊峭雄健:宋代黃庭堅行書《王史二氏墓志銘稿卷》書法欣賞
書法典藏,北宋,黃庭堅書,多寶塔
書法-黃庭堅 顏師古幽蘭賦
碑帖欣賞:北宋 蘇軾 黃庭堅 書法三幀
黃庭堅行書書法
黃庭堅書法經伏波神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