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吃一塊五一斤的「三文魚」?可別天真了!
前幾天,一則「丹麥生蚝」泛濫的新聞刷爆了媒體圈,眾多吃貨紛紛表示要把這些本是入侵生物的太平洋巨牡蠣「消滅乾淨」。而沒過幾天,不甘寂寞的澳大利亞也爆出了這麼一條消息,稱「澳大利亞沿岸三文魚泛濫,每年的四五月份,有多達3000噸的野生三文魚聚集在海灣。」消息還說,「由於澳大利亞人不會做這些野生三文魚,因此漁民不得不以50美分(約人民幣3.5元)一公斤的價格,把三文魚賣了做龍蝦餌料。」看到這番消息,大批還沒顧得上掃蕩丹麥生蚝的吃貨們再一次「摩拳擦掌」,號稱要將這「澳大利亞野生三文魚」吃個片鱗不留。
媒體報道的「澳大利亞三文魚泛濫沒人吃」
不過在這裡,還是要勸告一下這些正興高采烈的食客們,夢想總是豐滿的,現實總是骨感的。這些所謂的「澳大利亞三文魚」,其實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肉色橙紅、口感豐腴的三文魚,壓根就不是同一類魚類。而口味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正宗三文魚是什麼?
在我們平時稱呼和日常經驗中,三文魚特別指代那種能夠出產橙白相間、口感軟糯豐腴的肉的魚類。這種魚,其實特指一種魚,那就是大西洋鮭(Salmo salar)。
從大西洋鮭的名字就能看出它的淵源。「大西洋」三字點出了它的故鄉——廣闊的北大西洋,而「鮭」這個字代表了它的出身:在魚類學上,大西洋鮭屬於鮭形目(Salmoniformes)、鮭科(Salmonidae)、鮭屬(Salmo),算得上是最為正宗的「鮭魚」。
水中游弋的大西洋鮭。圖/http://espacepourlavie.ca/
作為北大西洋最為常見、也最為人所知的鮭形目魚類,大西洋鮭有著典型的鮭魚的身材:健壯的身體稍微側扁而長,密被細小的鱗片,靠近背側的部位還點綴著不少黑斑。它的背鰭有兩個:前背鰭較短而高,由鰭條組成,呈現典型的魚鰭樣;而後一個背鰭則肉質而短小。這是鮭科魚類的一個標誌性特徵:脂鰭。此外,大西洋鮭還具有一個淺凹形的尾鰭,這是它在洄遊道路上逆流而上的動力來源之一。
大西洋鮭標準圖。注意短的背鰭和後側小的脂鰭。圖/http://www.dietaketogeniczna.org/
而洄遊道路上的另一動力來源,則是它的肌肉。大西洋鮭的肌肉呈現顯眼的橙紅色,這其實是累積了大量的類胡蘿蔔素類物質如蝦青素所致。這些物質,是它在大洋中攝食浮遊動物和小型魚蝦而累積的。和色素一起累積的,是大量的脂肪。大西洋鮭肌肉中有相當含量的脂肪,這也是三文魚肉豐腴口感的來源。
大西洋鮭肉的橙色來源於蝦青素。圖/http://www.dalepinnock.com/
由於在洄遊到河流上游的產卵地需要越過大量淺灘,因此跳躍的大西洋鮭也因此得到了它的學名——它的屬名Salmo乃至科名Salmonidae,正是來自於希臘語的Sailo,即「跳躍」。而這一詞,也衍生成了它更為人所知的英文名——Salmon。而當大西洋鮭隨著貿易傳入我國後,也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三文魚。
市場出售的三文魚——大西洋鮭。圖/http://noeyeddeer.com/
當然,除了大西洋鮭之外,在北半球的其他水域,尤其是廣闊的北太平洋水域,也有它鮭科的近親存在,這些,就是和大西洋鮭同科不同屬的太平洋鮭屬——或者叫大麻哈魚屬。因為我國北部沿海所產的大麻哈魚,就是這一屬的。而當年開拓北美的拓荒者們,也在北美的太平洋沿海發現了這些和大西洋鮭相似、同樣也會洄遊的太平洋鮭屬的魚類,因此也就將它們稱為「salmon」。不過,這些Salmon,已經不是典型意義上的「三文魚」了,因此必須加上前綴以示區別。例如太平洋鮭中的虹鱒,就不能被簡單的稱為「三文魚」。
虹鱒的標誌是身體側面的紅色條帶。圖/hudong.com
澳大利亞三文魚又是怎麼回事?
人們「以形命名」的毛病,不但在北美西海岸發作,當人們的腳步擴散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時,也發作了以此,這就造成了我們今天的主角——「澳大利亞三文魚」。
是不是覺得和上面三文魚的樣子不太一樣?圖/http://www.abc.net.au/
事實上,從外型上來看,這「澳大利亞三文魚」,和真正的三文魚就有很大不同。區別最大的就是它的鰭——「澳大利亞三文魚」的鰭很長,而且能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較高,由粗硬的棘組成;而與之相連的後半部分較矮,由柔軟的鰭條組成,並且壓根沒有脂鰭。此外,它的尾鰭,也是深而銳的叉狀,和三文魚截然不同。
「澳大利亞三文魚」,注意背鰭和尾鰭。圖/http://portphillipmarinelife.net.au/
它們當然不同。因為在魚類學上,這「澳洲三文魚」其實是鱸形目(Perciformes)、澳洲鮭鱸科(Arripidae)、澳洲鮭鱸屬(Arripis)的成員。這個屬下共有四種,而最為常見的,也是報道中宣稱的「澳大利亞野生三文魚」,其實指的是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的西澳鮭鱸(Arripis truttaceus)。它們那帶有棘刺、分為兩部分的背鰭,正是鱸形目魚類的典型特徵。之所以名字帶有一個「鮭」字,英文名稱為「Australian salmon」,完全是命名的人犯了形而上的錯誤所致。它和三文魚的關係,是兩個不同目的差異,就好比犀牛(奇蹄目)和水牛(偶蹄目)的差別一樣。
釣客釣上的澳洲鮭鱸,和真·三文魚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圖/http://www.shimanofish.com.au/
澳洲鮭鱸並不進行洄遊,它們的一生都在大海中渡過。它們最喜歡在稍微靠近沿岸的礁石海域成群游泳,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每年4、5月份,也就是南半球的秋季,正是澳洲鮭鱸在沿岸集結、大量捕食來在體內儲存營養的時節。因此在4、5月份澳大利亞沿海能夠出現眾多澳洲鮭鱸就不足為奇了。
一群幼年的西澳鮭鱸。圖/http://fishesofaustralia.net.au/
然而,儘管產量不少,但是在澳大利亞的確沒有多少人吃它,原因並不是澳大利亞人不會做,而是它的口感簡直比三文魚差遠了——甚至比普通淡水魚都不如。澳洲鮭鱸的肉是淡粉色的,除了少量蝦青素累積外,肌肉內的肌紅蛋白及血紅蛋白也賦予了肌肉淡紅的顏色,而這些成分使得澳洲鮭鱸的肉帶有濃重的腥味。此外,澳洲鮭鱸肌肉內儲存有不少油脂,但這些油脂非但沒有讓肉質豐腴,反而更顯得糟爛,讓它的肉有些類似油魚。正因為如此,澳洲鮭鱸在澳大利亞很不受歡迎,大多是作為游釣魚類,釣客在釣到之後又會扔回海里。而漁民捕到後,則大多是作為其他海產如澳洲龍蝦等的餌料。如果一定要吃,那麼得用煙熏或攪碎為肉末的料理方式,來掩蓋那濃烈的腥味。
煙熏之後倒是可以一試。這也是當地的傳統做法。圖/http://www.surfcaster.co.nz/
所以,這「澳洲三文魚」,其實只是一類食用價值不高的魚類而已。之所以能被如此熱炒,只不過是當年命名人的張冠李戴、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眾多吃貨們的起鬨而已。大家也不必因為「一塊五一斤去喂蝦」而感到暴殄天物,因為對於這些產量很大,但食用價值不高的魚類來說,用它來飼餵其他更具經濟價值的海產,也同樣是一種利用方式。當然,如果一定要去嘗嘗這「澳洲三文魚」的滋味的話,那還是要學會點好廚藝,外帶做好心理準備吧!
※生產那麼多車,賣不掉的汽車都去哪了?
※趣說:內褲是如何被古人發明的?
※為什麼越想瞞住的秘密,越容易被別人發現?
※五月槐花香,來解鎖它的各種吃法吧
TAG:知識百科 |
※夏天就饞這菜,我家隔兩三天准做一次,一口一塊,比吃肉香多了!
※大媽花了幾十萬買了一塊翡翠原石 一刀下去 傻了
※一把青菜,一塊五花肉,一斤麵條,做出別樣的風味美食——滷麵
※世界上最貴的乳酪,幾千元一塊,這麼大該如何吃?
※男子試吃一款60元一塊的「戰斧」牛排,看起來真的非常像戰斧,咬上一口簡直太幸福了
※經典對聯!上聯:「一塊五花肉花五塊一」,正著反著讀都一樣!
※西瓜多少錢一斤?一塊二?你SB嗎?
※我家最愛的一道菜,一根黃瓜,一塊肉,隔幾天就做一次,老下飯了
※你五毛,我五毛,這樣咱倆就一塊了啊!
※黃河邊撿了一塊石頭,賣了十三萬!
※這個季節最便宜菜就是它了,一塊五毛錢買了兩根,一根吃了一頓!
※一塊豆腐配上兩個雞蛋,這道5塊錢做出來的菜滿屋飄香,太好吃了!
※2塊錢就能做一盤菜,比糖醋裡脊好吃,一口一塊,真爽!
※吃貨金毛為了一塊餅乾摔了個四腳朝天,主人都被嚇了一跳!
※明朝號稱兩京十三省,為何地圖上卻標了十六塊?還有一塊是哪裡?
※一塊五花肉,一腌一炸,做出最好吃的街頭小吃,28元一份,老闆出一鍋沒一鍋!
※媳婦花了兩塊錢做一盤菜,比糖醋裡脊好吃,孩子一口一塊,很好吃
※一斤大米才一塊多,而一瓶礦泉水就兩塊,為什麼糧食這麼便宜呢?
※每一塊都獨一無二:他做出了「最不像蛋糕」的蛋糕
※吃一塊西瓜等於吃五碗米飯?真的有這麼可怕嗎?看了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