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不存在」鬧劇:民科新套路,科學圈該如何應對?
第3887期
導語繼「滴血測癌」後,重磅新聞系列又出第二彈:一篇題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快,當事人被打假,雲南大學聲明查無此人;「背書」教授出面澄清,並未參與評審;論文發布平台以「作者涉嫌偽造身份」為由將論文緊急下線;研究內容也被物理系教授斥為「一派胡言」,改寫教科書的科學發現成了又一出「民科鬧劇」。這出鬧劇有哪些新套路,科學圈又該如何應對?
諾獎得主背書、中科院發布、自媒體炒作:「改寫教科書」的民科把戲有了新套路
號稱「改寫教科書」的發現最早出自一個叫「青年傳媒」的自媒體號,因為標題聳動,引發瘋狂轉發,不少網友表示,自己的中學物理全都白學了。
細看文章內容,更加了不得:作者是來自雲南大學的科學家,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得以發表在中科院的論文平台ChinaXiv上。正規大學出身、大師加持、權威平台發布,種種跡象都表明,改寫教科書一說應該所言不虛?
「電荷不存在」的論文出現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台上
然而,這一切都是套路。
所謂「雲南大學科學家」經查無此人。中科院的論文發布平台並不是大家熟悉的學術論文出版方,出現在這個平台上的作品一般是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草稿,或者是不打算髮表在期刊上的文章。諾獎得主的背書更是子虛烏有,約瑟夫森教授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表示自己雖與論文作者有交流,但明確表達過自己看不懂(他的研究),所以不能寫推薦信。
另外,這次事件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不過網友在後來的查證中發現,自媒體號的主人就是作者本人,自己稱自己將「改寫教科書」,著實讓人尷尬。
以往民科的套路就那麼幾個:要麼在人群中掛橫幅,聲稱世界欠自己一個諾貝爾獎;要麼硬闖科研機構,要和某某教授面對面;要麼參加電視節目講述自己的驚天大發現,去年被熱炒的「引力波哥」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引力波哥」郭英森
這一次,「鳥槍換大炮」,「電荷不存在」論文作者不僅利用假身份上傳文章,找名教授「碰瓷」,而且嫻熟使用新媒體,製造輿論效應。不變的卻是同樣簡單的數理知識、粗糙的邏輯推演、錯漏百出的語法、不規範的論文格式,以及妄圖一口氣挑戰經典理論的「雄心壯志」。
然而,「新瓶裝舊酒」,民科的雙重形象沒變:既是被主流科學圈打壓的「受迫害者」,也是條件艱苦仍孜孜不倦的「鑽研者」
主流科學界和普羅大眾對「民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存在巨大張力,這個張力空間主要來自民科們對自己形象的苦心塑造:
一方面,他們是受到主流科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排擠和打壓,在學術研究上難有立錐之地的「受迫害者」;另一方面,雖然面臨困境,條件也很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苦心孤詣,是孜孜以求的「刻苦鑽研者」。
這兩個形象在此次「電荷不存在」事件中也體現的非常明顯。當事人凡偉在事後的聲明中回顧了自己的經歷:家庭出身貧寒,立志改變社會,但是痛恨應試教育。高中輟學後自學物理,從碩士課程一直到博士課程,隨後開始研究。很快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存在很強的鄙視鏈,民科受到極大歧視,先後被學術期刊退稿200多次(這也是他後來冒用雲南大學科學家身份發布論文的原因)。從他的角度來看,他感受到的是科學界對他的歧視和不公,以及整個社會固化的階層流動對他的限制和打壓,心中一直蘊藏著一股不平之氣。
有人拿凡偉的博客文章截圖證明他勤奮鑽研
這種形象的塑造,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比較典型的觀點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沒有做任何實質上傷害他人的事情,居然被全中國人口誅筆伐。中國人太缺乏包容心和幽默感」。還有人把當事人凡偉刻苦鑽研的形象和名牌大學學生東拼西湊寫論文的形象進行對比,表明支持這些「民科」。
然而,同情歸同情,但不能被帶到溝里。這並不是簡單的缺乏包容心和幽默感的問題,冒領假身份上傳論文,故意編造知名教授的背書,已經在涉嫌造假,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很多民科確實非常勤奮,也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刻苦鑽研,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民科和科學共同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一個零散不成體系,一個有科學積累自成系統。主流科學圈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動不動就給扣上「打壓異己」的帽子很不恰當。
面對形象重疊、技法升級的民科,嚴格管理論文預發布平台,隔離科班教授,都不是最優解
有人把這次「民科鬧劇」歸咎為論文發布平台審核不嚴,隨隨便便就讓一篇很不規範的的論文出現在自己的平台,帶來很大的誤導性。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
首先,建立論文預發布平台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它的存在一方面是為了加快學術交流的速度(在以往的情況下,一篇論文從評審到最後被讀者看到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保護作者不被搶發(在漫長的評審過程中,相同論文成果可能提前出現)。其次,在該事件中,平台方也很快啟動響應機制,對相應的論文進行處理,並且把作者加進不誠信黑名單。不過,平台方確實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可以學習國外的類似平台(arXiv),為了防止質量不高的論文出現,他們會利用演算法,對「偽科學」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然後篩選出那些質量不高的論文。
這次事件還暴露出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民科們會利用和知名教授的郵件往來來證明自己受到鼓勵和肯定甚至背書,這也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所以,就有人建議,嚴肅的科研圈應該遠離這些帶有「偏執心理」的民科們。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員也表達出類似的想法,甚至流傳「一個物理學者成熟的標誌就是不會再去勸民科從良」。其實這樣的做法有因噎廢食之嫌,雖然在平常的交流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特別極端的案例,但是科學傳播依然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完全與之隔離不是妥善解決的方法,相反會加深大眾心裡兩者「水火不容」,甚至刻意打壓的印象
整個科學圈可以採取「堵不如疏」的原則,引導「民科」向公民科學家轉變
「民科」並不只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美國也有,他們對待民科的態度值得學習,概括來看,就是四個字,「堵不如疏」。例如,幾乎每年的美國物理學會都會為民科設立專門的分會場,只要你的投稿被錄用了,就有機會當眾發表報告,甚至和一些科班出身的學者一起探討。
為什麼要這樣做?曾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粒子與場分會主席的芝加哥大學羅斯納表示這麼做至少有以下好處:使得某些報告人能夠得到評論;學生能學會區分良莠;也許有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可能性很小)。其實民科本身能提供有價值的東西很有限,但是這背後需要傳遞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自由和相互尊重。
有學者粗略統計了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的民科數量
尊重是一方面,引導則更加重要。更進一步的操作就是讓所謂的「民間科學家」參與進來,變成「公民科學家」。在國外,「公民科學家」的群體越來越壯大,他們在研究者主導的項目中協助分析和採集數據,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志願者能夠得到機會,參與學習;另一方面,科學家也能從中受益。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公民科學為引導公眾切實參與科研和科學思考,同時也為解決棘手、費錢費力的研究問題提供了一種途徑。
結語
科學界不是武俠,揚名立萬不需要打敗現在的武林盟主,而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學也不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科學家要摒棄道德優越感,加強溝通和交流,科學研究要向公眾有所交代。
科學圈應開放交流,引導民科變成公民科學家。喜歡本文,歡迎轉發
本期責編
奚應紅是小溪不是大海
本期責編
出品 騰訊評論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方言真的值得保護嗎?
※霧炮車圍著空氣監測點轉,除了可能造假,還要關注什麼?
※直播進校園:沒必要過於喊打喊殺
TAG:今日話題 |
※電影說 妖鈴鈴:吳君如努力過了,但鬧劇絕不是胡鬧
※澎湃社論:紅芯鬧劇,科研「不吹牛」是底線
※中國>規則?電競「鬧劇」黑鍋由誰去背
※港劇《紅樓夢》如同鬧劇,和原著根本不符,可惜了伍衛國的好相貌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誕生,「鬧劇」還是「科幻劇」?
※卡哇伊的去留,是猜想,還是鬧劇?
※人民微評:不容忍「水變油」式的鬧劇
※海爾的營銷鬧劇該怨誰?
※民眾對文在寅忍無可忍,要將文在寅告上聯合國?是一場鬧劇嗎
※薩里:科帕鬧劇幫助了球隊,我們狀態在那之後變好
※神助攻出現:凱特王妃成梅根的「知心大姐」,如何化解家庭鬧劇?
※迪瓦茨回應報道:我們不應專註於鬧劇和流言
※馬蓉家暴鬧劇:有些女人為什麼有錢也過不好?
※科技日報:民眾容易被「帶節奏」,非理性的反轉鬧劇何時休
※馬刺鬧劇又添新料,平時沉默寡言的倫納德,真心惹不起啊!
※喜劇·悲劇·鬧劇
※鬧劇繼續?曝萊昂納德無意留猛龍後,又有新舉動,湖人算盤落空?
※真真宗封禪是一場鬧劇,我看泰安、曲阜對宋真宗文物的折騰才是鬧劇,一場賡續千年的鬧劇。
※微訊周報: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多國為俄羅斯「喊冤」,聯手制俄的鬧劇何時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