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技術篇)
崎峻文化
20世紀30年代,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這一堡壘群的存在讓邊境另一側的德國深感不安,促使德國陸軍在30年代重整軍備期間著力研發了多種要塞攻堅武器,其中最著名的是號稱「炮王」的800毫米「多拉」列車炮,而僅次於「多拉」的就是600毫米/540毫米「卡爾」臼炮,它是二戰時期德國武器庫里口徑第二大的火炮,讓人驚異的是,德國人在這種重量超過120噸的超重型火炮身上實現了有限的自行化,凸顯出德國火炮製造技術的高超水平。
040設備的誕生
1935年底,德國軍火商萊茵金屬公司受陸軍武器局的委託,對研發一種旨在摧毀馬奇諾防線的重型攻城榴彈炮進行研究,並於1936年3月提交了初步設計構想。萊茵金屬公司建議開發一種超重型臼炮,從半埋式發射陣地內射擊,口徑800毫米;發射重量4000公斤的炮彈時初速為100米/秒,射程1000米;發射重量2000公斤的炮彈時初速為140米/秒,射程2000米;火炮的後坐距離由液壓制退裝置限制在1000毫米以內;可以選擇履帶式炮架或輪式炮架進行牽引機動,也可以分解運輸。超重型臼炮最初被稱為4號項目(Projekt 4),後改稱040設備(Ger?t 040)。
經過初步磋商,軍方與萊茵金屬公司於1936年10月簽署了研發超重型臼炮的合同,其中對該炮的性能提出如下要求:
1、射程3000米;
2、戰鬥準備時間不超過6小時;
3、炮彈裝藥量儘可能最大化,炮彈重量限制在2000公斤以內;
4、火炮可以拆解運輸,應配備起重設備協助拆裝工作;
5、火炮採用前膛裝填,最大仰角在45度以上。
研發進程
萊茵金屬公司在1937年1月將修改方案遞交主管炮兵武器的武器局第四處,其細節如下:口徑600毫米,炮彈重量2000公斤,初速200米/秒,最大仰角120度(可能與前膛裝填有關),射界為左右各120度,戰鬥全重55噸。這是一種固定式火炮,可分解運輸,但是戰鬥準備時間預計將超過6小時,因此萊茵金屬公司提出將該型火炮自行化的建議,以縮短戰鬥準備時間。
■ 1937年1月萊茵金屬公司提交的超重型臼炮設計方案,該炮採用前膛裝填方式,以120度仰角射擊。
根據設想,自行化的超重型臼炮將安裝在特製的履帶式底盤上,通過液壓升降裝置使底盤下降到地面,形成穩固的發射平台,可以將戰鬥準備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通過反後坐裝置將後坐距離控制在500毫米以內。1937年2月,武器局批准繼續對該項目進行開發。
從1937年2月到8月,萊茵金屬公司又進行了更多的改進設計:為了確保精度,前膛裝填改為後膛裝填,射程增至4000米;炮口朝向車尾,進入陣地時要倒車行進,較為麻煩,但在遭到敵方炮火的反擊時便於迅速撤離;火炮口徑保持600毫米,炮彈重量為2000公斤,裝藥量為350公斤,火炮仰俯範圍為-10~+75度,有效開火範圍為+55~+75度,戰鬥全重約為97噸,其中火炮重量為64.5噸。1937年12月,軍方決定停止固定式火炮的研發,集中資源開發自行化型號。
■ 1937年8月萊茵金屬公司進行修改後的設計方案,火炮改為後膛裝填。
1938年3月9日,武器局四處的領導人卡爾·貝克爾炮兵上將審查了040設備的設計方案並給予肯定。他認為應同時使用多門該型火炮攻擊敵方工事,決定除了樣車之外再製造6輛同型自行臼炮。
■ 德國陸軍武器局四處領導人卡爾·貝克爾炮兵上將(1879-1940),超重型臼炮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
040設備重量巨大,其底盤的對地壓強遠高於德軍履帶式車輛0.7~0.8公斤/平方厘米的平均水平,超過當時德軍任何一種現役車輛。為了040設備底盤的行動能力,萊茵金屬公司在1938年3、4月間利用先前製造的NbFz重型坦克1號樣車(Neubau Fahrzeug Nr. 1)在下呂斯(Unterlüss)和切姆尼茨-埃伯斯多夫(Chemintz-Ebersdorf)進行了行駛試驗,在樣車底盤上增加配重,使其對地壓強增加到1.1~1.43公斤/平方厘米,之後分別在崎嶇地面、沙地、耕作過的田地和厚實的濕粘土地面上進行行駛試驗,測試結果表明,在1.43公斤/平方厘米的壓強下車輛仍能保持足夠的越野能力。
■ 1940年春季在挪威作戰的NbFz重型坦克。該型坦克的樣車曾被用於040設備的行駛試驗。
車輛的轉向能力是底盤設計的另一個難點。根據計算,底盤的履帶接地長與軸距的合適比值應為1∶1.8,但受到其他指標的制約,040設備底盤的上述比值最終達到1∶2.64,同樣超過了當時德軍裝備的任何車輛。從理論上說,這一比值超過1∶2時車輛的轉向就會變得很困難,因此需要通過動力模型進行轉向能力驗證。
1938年8月,萊茵金屬公司製造了一個1/10比例的電動底盤測試模型,其履帶接地長與軸距的比值可在1∶1.5~2.65之間調節,對地壓強也在0.7~1.1公斤/平方厘米範圍內可調。該電動模型分別在水泥地面、瀝青鋪裝路、草地、光滑地面(用塗油的鋼板模擬)上進行測試,還進行了小角度爬坡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在履帶接地長與軸距的比值達到1∶2.65時轉向會很難,但在光滑地面和鬆軟地面上車輛不會完全喪失轉向能力。依據測試結果,技術人員設計了040設備的轉向裝置,同時上述測試也為設定引擎的最大功率提供了參考數據。
■ 1938年8月,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1/10比例電動底盤測試模型,用於檢驗040設備的行駛轉向能力。
600毫臼炮的設計和樣炮的製造在1937年到1938年間完成,於1939年夏季開始射擊試驗。初期試射是在希勒斯列本炮兵試驗場的一個混凝土實驗炮架上進行的,首次射擊試驗在1939年6月23~25日之間進行,測算出火炮後坐距離為1000毫米,後坐力約為450噸,此外檢驗了炮管、炮架、駐退/復進裝置的可靠性以及推進葯的合適重量。後期試射旨在測試火炮鑄鋼外套筒的強度,獲得不同推進藥量下的射程、初速和精度等彈道數據。火炮試射是在多種天氣條件下使用不同型號的推進藥包來完成的。從1939年秋季到1940年3月,杜伊斯堡的德馬格公司(DEMAG)製造完成了一個重約13.9噸的的懸掛式炮架,火炮能在+10~90度之間仰俯,便於進行更為廣泛的射擊試驗。
■ 1939年夏季在希勒斯列本炮兵試驗場進行試射的600毫米臼炮。
投產與命名
經歷了三年有餘的開發,首輛600毫米超重型臼炮於1940年7月2日在萊茵金屬公司的總裝廠內接受了軍方的檢驗,它在車間內完成了開火、行駛、火炮仰俯和車體升降等功能的演示,效果令人滿意,獲准投產。040設備將製造7輛,各車以羅馬數字排序。
1941年2月25日的一份報告顯示,I號車已經完成,II號車將在2月27日完成,III號車將在3月15日完成,IV號車將在4月10日完成,V號車將在5月15日完成,VI號車將在7月1日完成。前6輛車的試射記錄也被保存下來作為驗收的依據:I號車於1940年11月5日發射了10發炮彈,II號車於同月7日發射8發炮彈,III號車於1941年2月20日發射6發炮彈,IV號車於同年4月17日發射6發炮彈,V號車於同年6月11日發射10發炮彈,VI號車於同年8月28日發射6發炮彈。
■ 這幅彩繪展示了採用早期行走機構的600毫米超重型臼炮。
令人困惑的是,VII號車的完成和試射沒有留下確切記錄。根據希特勒的指示,VII號車被作為裝備540毫米火炮的041設備的樣車。按照萊茵金屬公司的生產計劃,VII號應在1942年5月完成總裝,還有資料顯示VII號車在1944年9月正被武器局用於試射,以編製新的射表。
超重型自行臼炮總共製造了7輛,除了040/041的項目代號和各車的羅馬數字序號外,它還被統稱為「卡爾設備」,以示對武器局四處領導人卡爾·貝克爾將軍的敬意,後來「卡爾」就成為該型火炮的名稱流傳下來。
■ 這幅彩繪展示了處於戰鬥狀態的600毫米超重型臼炮,該炮採用後期行走機構。
7輛「卡爾」自行臼炮還被賦予各自不同的名字。I、II號車起初以《聖經》中的人類始祖分別命名為「亞當」和「夏娃」,後來所有7輛自行臼炮都以北歐神話中的神祇來命名。I號車更名為「巴爾德爾」(Baldur),即光明之神,主神奧丁之子;II號車更名為「沃坦」(Wotan),即主神奧丁的日耳曼語寫法;III號車命名為「托爾」(Thor),即雷神;IV號車命名為「奧丁」(Odin);V號車命名為「洛基」(Loki),即火神和邪神;VI號車命名為「齊烏」(Ziu),即戰神提爾的古高地德語寫法;VII號車命名為「芬里厄」(Fenrir),即邪神洛基與女巨人安爾伯達之子,一隻恐怖巨狼。
底盤和動力
「卡爾」超重型臼炮是德國研發的最為獨特的自行火炮,可能也是歷史上最重的自行火炮。040設備的戰鬥全重達124噸,長11.15米,寬3.16米,在戰鬥狀態下高4.38米,在行駛狀態下的底盤離地間隙為350毫米。
■ 「卡爾」超重型自行臼炮(040設備早期型)的四視線圖。
■ 「卡爾」超重型臼炮的側視線圖,可以看出這門超級重炮的尺寸。
■ 上兩圖是最早完成的I號或II號車的存檔照片,注意火炮的炮口指向車尾。
「卡爾」臼炮的履帶式底盤呈矩形結構,在底盤中部有一個大型敞口,用於容納火炮。底盤內部由前至後用防火隔壁分為三部分。前部隔艙用於安裝動力裝置及操縱裝置,中部隔艙用於安裝火炮炮架結構,後部隔艙內則是車體升降裝置。
「卡爾」臼炮的引擎動力通過變速箱、行星式差速齒輪、減速齒輪、主動輪傳遞到履帶上。雖然該炮僅生產了7輛,卻採用了兩種引擎、兩種變速箱、兩種履帶和兩種懸掛裝置,不同型號裝置的組合導致7輛車居然出現了6個子型號,僅有III號車和IV號車的動力配置和行走機構是相同的。
■ 「卡爾」臼炮的底盤結構剖視圖,注意右側為車首,採用動力艙前置的設計。
「卡爾」臼炮採用的兩種引擎均由戴姆勒-賓士公司(Daimler-Benz)製造,原本都是供海軍魚雷艇使用的。第一種引擎為MB 503A型汽油發動機,首台引擎在1937年6月3日下達訂單,直到1942年1月都沒有達到足夠的裝備數量,I、II、VI、VII號車安裝了MB 503A型引擎;第二種引擎為MB 507C型柴油發動機,安裝在III、IV、V號車上。上述7台引擎於1940年3月至1941年8月間陸續交付使用。1942年1月,萊茵金屬公司又訂購了1台MB 507C,於1943年11月交付;此後,該公司又追加訂購了4台MB 507C,旨在替換所有MB 503A,於1944年5月交付,但引擎更換情況不詳。
MB 503A為V型12缸噴燃式液冷汽油機,功率580馬力,油耗為175升/小時;MB 507C為V型12缸液冷柴油機,功率590馬力,油耗略少,為120升/小時。「卡爾」的油箱容積為1200升, 在安裝MB 503A時的最大行程為42公里,在安裝MB 507C時的最大行程延長至60公里。「卡爾」採用的兩種變速箱包括阿德特四檔機械式變速箱和福伊特TG 504 Turbo型三檔液力變速箱。
■ 「卡爾」臼炮早期型(上)和後期型(下)行走機構的線圖對比,早期型為8個負重輪,後期型為11個負重輪。
「卡爾」臼炮的行走機構也有兩種形式,I、II號車採用彈簧扭桿式懸掛裝置,整套懸掛機構暴露在外,每側有8個膠緣負重輪和8個膠緣托帶輪,扭桿長度為2600毫米,履帶板長度170毫米,每側履帶板數量為133片,主動輪為17齒,這種懸掛裝置可以使「卡爾」的最大行駛速度達到10公里/小時。從III號車開始,「卡爾」使用了另一種彈簧扭桿式懸掛裝置,每側有11個鋼緣負重輪和6個膠緣托帶輪,扭桿長度為2115毫米,履帶板長度240毫米,每側履帶板數量為94片,主動輪為12齒,採用該型懸掛裝置時最大速度下降為6公里/小時。無論採用何種行走機構,「卡爾」的輪距均為2650毫米,履帶寬度為500毫米,履帶接地面積為7平方米,履帶對地壓強為1.77公斤/平方厘米,巨大的對地壓力和射擊時的強大後坐力導致「卡爾」只能在堅實的地面上使用。
■ 這幅照片顯示「卡爾」臼炮的主動輪內部構造,可見其行星齒輪結構。
■ 「卡爾」臼炮後部的誘導輪特寫,這幅照片攝於該炮進行鐵路運輸時,注意履帶上下用鏈條鎖住,以免下垂接觸地面。
為了給火炮提供穩固的射擊平台,「卡爾」採用了獨特的車體升降設計,升降機構位於底盤後部,由引擎提供動力,可以將懸掛扭桿調整到特定的角度,使車底降至地面。理論上說升降機構可以在15秒內將底盤降至車底緊貼地面,或是抬升到行駛狀態,但是1941年的操作手冊中提及當時升降機構的動力輸出裝置尚未裝備,炮組成員只能通過搖桿進行升降作業,耗時約10分鐘。
「卡爾」由兩名駕駛員操縱行駛,正駕駛員的操縱席設在車體左前方的沉降式結構中,配有操縱桿、檔位桿和儀錶盤;副駕駛員座席在操縱席後方稍高的位置,負責協助觀察路面情況和指揮倒車。行駛試驗表明,「卡爾」在一般的土質地面上行駛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是越壕能力低下,應盡量將其必經之路上的溝壑填平,其他障礙物還要盡量清除,在鬆軟地面上車輛轉向困難,存在一側履帶脫落的危險。
■ 「卡爾」臼炮的駕駛員操縱席內部照片,可以看到操縱桿、檔位桿和儀錶盤。
從動力性能來看,「卡爾」臼炮是典型的龜速短腿,很難稱得上是一種真正的自行火炮,其動力裝置的主要功用並非戰場機動,而是用於調整火炮射向。在火炮瞄準既定的目標區域後,炮組成員會將車體降至地面並關閉引擎。由於火炮左右射界非常狹窄,如果需要大幅調整射向,就要重新啟動引擎,抬升車體,原地轉向並指向目標區域,然後再次降低車體。
「卡爾」臼炮的隨車工具掛載於車尾,包括一把斧子、兩根1.2米長的搖桿、一把鎬、一隻鐵鍬和一把長柄錘。在車體前後還設有登車梯,方便人員上下車,其中車首有一具,車尾有兩具。
火炮和彈藥
「卡爾」的早期型,即040設備,裝備一門600毫米超重型臼炮,炮身長度為5068毫米,炮管長度為4200毫米,約合8.45倍徑,採用水平楔式炮閂。整個炮身被置於非常厚重的套筒式構件中,通過特製的炮架安裝在底盤上,炮口朝向車尾,採用油氣式駐退/復進裝置。
■ 600毫米超重型臼炮的近景特寫,從火炮側面的文字可知,這是III號車「托爾」。
火炮的最大仰角為70度,有效開火角度為55~70度,水平射界僅為左右各4度,超過這個範圍只能通過引擎驅動履帶在原地轉動車體以對準目標。火炮只有在水平狀態下才能裝填彈藥,每次射擊後都要將火炮放平,而火炮的仰俯完全依靠人力。600毫米臼炮的理論射速為10分/發,而在實戰中往往更慢。一輛「卡爾」的炮組成員高達21人,包括1名炮長、18名炮手和2名駕駛員。
■ 「卡爾」600毫米臼炮的側視線圖,可見其炮架結構佔據了大部分底盤空間,這幅圖還展示了火炮的最大仰角和開火角度。
■ 處於高仰角狀態的「卡爾」臼炮的特寫,可見其仰俯機構的齒輪結構,從炮身側面的名字可知該炮為V號車「洛基」。
■ 「卡爾」臼炮的炮組成員正在操縱火炮仰俯機構,這種超級重炮的仰俯居然完全依靠人力完成。
600毫米臼炮配用的炮彈包括2種混凝土破壞彈,使用9種不同量級的推進藥包發射,藥包的裝藥量在32~36公斤之間。最初配用的重型混凝土破壞彈長2.511米,重達2170公斤,裝藥量為289公斤,使用1~4號推進藥包發射,初速220米/秒,射程在2840~4320之間,在距離較遠時射擊精度反而更高。
一種輕型混凝土破壞彈在1942年被開發出來,採用鋁合金風帽,彈體較輕,射程更遠。該型炮彈重1700公斤,裝藥量為220公斤,使用5~9號推進藥包發射,初速283米/秒,射程範圍在4260~6640米之間。因為重量和射程的緣故,輕型彈的準確性要遜色於重型彈,但是威力相當。
■ 「卡爾」臼炮使用的炮彈實物照片,左側為600毫米炮彈,彈頭風帽已經損壞,右側為540毫米炮彈,彈頭風帽已經丟失。
■ 「卡爾」臼炮使用的推進葯筒,可在葯筒內放置不同的推進藥包,以調節火炮的射程。
■ 今日保存在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內的1枚「卡爾」使用的600毫米炮彈。
「卡爾」在進行大仰角射擊時,炮彈可藉助重力獲得更大的速度,從而提高穿透力,此外兩種炮彈的裝葯都是比TNT爆炸力更強的硝基胍炸藥。測試表明,兩種炮彈都能夠擊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層或350毫米的裝甲板,炮彈底部裝有延時引信,可鑽入工事內部後引爆,提高破壞力,而在普通地面上爆炸時可以炸出直徑15米、深5米的彈坑。在實戰中,「卡爾」暴露出炮彈引信不夠可靠的缺陷。1944年9月,根據鎮壓華沙起義的作戰經驗,武器局一處的工程師克勞斯·孔德爾(Klaus Kunder)研發了一種更為敏感的Kurz AZ型引信,在五次試射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卡爾」的炮彈飛行速度較慢,在179~192米/秒,在最大射程上要飛行49秒,在前線甚至留下了可以用肉眼看到炮彈的記錄。
■ 這幅有趣的照片展示了「卡爾」的威力:三名德軍士兵在600毫米炮彈製造的彈坑內留影,他們分別站在彈坑邊緣、彈坑中部和彈坑底部,可見彈坑之大。
彈藥補給車
1939年10月,萊茵金屬公司著手開發一種與040設備配套的彈藥補給車。該車以IV號坦克底盤為基礎進行改裝,在去除炮塔後在車體上方加裝彈藥艙、載員艙和一部2.5噸電動起重機。彈藥艙內可以容納4發炮彈和4個裝有推進藥包的葯筒,通過起重機將炮彈從彈藥艙內吊運到火炮後方供彈裝置的炮彈托盤上。起重機的動力來自之前的炮塔旋轉電機。在吊運炮彈時,使用一種特製的夾具夾住彈體,而在不使用時夾具被固定在車體右前方。在行駛或鐵路運輸時,起重機吊臂可以向後放平,縱置於彈藥艙上方。萊茵金屬公司使用IV號D、E、F型坦克底盤先後製造了22輛彈藥補給車。按照編製,每輛「卡爾」配備3輛彈藥補給車。
■ 為了便於為「卡爾」運送補充彈藥,萊茵金屬公司利用IV號坦克底盤改裝了22輛專用彈藥補給車,上圖剛出廠的彈藥補給車,下圖為該車使用起重機吊運炮彈的狀態。
■ 一輛彈藥補給車正為「卡爾」補充彈藥,每輛補給車可以運載4枚炮彈。
■ 彈藥補給車吊運600毫米炮彈的特寫照片,起重機使用特製的夾具夾住炮彈。
機動運輸載具
「卡爾」臼炮的機動能力相當有限,因此在進行長途運輸或戰場機動時還需要藉助其他運輸載具。與040設備配套的鐵路運輸載具於1939年10月開始設計,採用大型鉗夾車的形式,由前後兩台5軸重型鐵路平板車進行吊運。每台平板車上都帶有可旋轉的固定架,固定架頂端安裝有固定臂,用於和「卡爾」車體前後相連接。固定裝置可以通過大型液壓舉升裝置將重型臼炮整體抬離地面,並保持一定高度,以便進行運輸。在不裝載重型臼炮時,兩台平板車可使用專用牽引桿連接起來,編組在列車中。該套鐵路運輸載具於1940年5月在下呂斯進行了運載試驗,使用完全模擬040設備重量和重心的特製配重構件,因為當時這種超級重炮還處於絕對保密狀態中。「卡爾」專用的鐵路運輸載具由布雷斯勞的林克-霍夫曼工廠製造,並在1941年9月根據蘇聯寬軌鐵路的軌距進行了修改,以適應在東線作戰的需要。
■ 處於鐵路運輸狀態下的「卡爾」臼炮,使用兩台五軸重型平板車以鉗夾車的形式進行運輸。
■ 五軸重型平板貨車的固定架與「卡爾」車體連接的細節照片。
在進行公路運輸時,「卡爾」臼炮要分解為數個部分由載重車輛運載。根據炮兵上將威廉·馮·勒布的要求,040設備在分解後的每一部分的重量都不能超過重型工兵橋的最大載荷,因為戰時多數永久性橋樑會遭到破壞,這個要求在1940年12月被傳達給武器局四處。根據上述要求,萊茵金屬公司特別訂購了一批庫勒梅爾式(Culemeyer)多軸低底盤載重平板拖車,用於運輸「卡爾」臼炮。
在拆除火炮和上部炮架後,履帶式底盤的重量仍在重型工兵橋的承受範圍內,因此底盤可以整體運輸,並專門設計了供底盤上下平板拖車的斜坡組件。火炮的其餘組件由專用的30噸級門式起重機吊運到拖車上。火炮底盤使用一台6軸平板拖車運載,火炮炮身、炮架、駐退/復進裝置和供彈裝置組件各自需要一台4軸平板拖車運載,此外,門式起重機也使用專用拖車運輸。除了運輸火炮組件和起重機外,多軸平板拖車也可以運輸彈藥,每輛最多可以裝運10發炮彈。通常情況下,前線部隊會使用Sdkfz 8型或Sdkfz 9型兩種重型半履帶牽引車來牽引平板拖車。
■ 分解為四部分運輸的V號車「洛基」,由上至下分別為底盤、炮身、駐退/復進裝置和供彈裝置、炮架。
■ 「卡爾」臼炮的拆解、組裝以及組件裝卸都離不開摺疊式30噸級龍門吊,上圖為展開狀態的龍門吊,吊鉤上吊著一輛拖車,就是專門用於運載該龍門吊。下圖為處於摺疊運輸狀態的龍門吊。
041設備的研發
040設備在列裝之初的最大射程僅有4300米,這意味著它的部署位置要靠近前線,在實戰中易於遭遇危險。希特勒指示研製射程更遠的改型火炮。1941年2月,武器局決定將040設備的火炮口徑削減至540毫米,配備新型炮彈,將最大射程提高到10000米以上,仍由萊茵金屬公司負責,新炮被稱為041設備(Ger?t 041)。
041設備的炮架和底盤沿襲了040設備,更換了更長的540毫米炮管。原計劃於1942年5月完工的VII號車被作為041設備的試驗車,於1942年7月完成組裝,開始接受測試。此外,武器局還額外訂購了6根540毫米炮管,以備其他6輛車換裝之用。
■ 戰爭後期換裝540毫米火炮的V號車「洛基」的側面照片,可見炮口已經超出車尾。
■ 處於裝填狀態的III號車「托爾」號,攝於該炮升級為041設備之後。
041設備的大部分構件都沿用040設備,戰鬥全重126.35噸,車長11.37米,車寬3.16米,火炮戰鬥狀態下的高度為4.38米。540毫米臼炮的炮身全長7108毫米,炮管長度6240毫米,約合11.55倍徑,配用的輕型混凝土破壞彈重量為1250公斤,使用6種不同的推進藥包,在使用6號藥包射擊時初速為378米/秒,最大射程達到10060米,最小射程為4850米。此外,041設備還配發了一種新型高爆彈,但參數不明。041設備的火炮最大仰角仍為70度,開火角度重新設定為58~70度之間。540毫米炮彈由於初速更高,威力比600毫米炮彈更加強悍,可以穿透3~3.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層,其準確度與600毫米輕型彈相近,但在最大射程上的精度略佳。1945年2月16日發布的技術手冊顯示,041設備的炮組成員由19人減少到15人,射速維持10分/發的水平,如果操作熟練,射速可提升至8~9分/發。
■ 3輛041設備集體放列時的合影,在戰爭後期,I、III、V號車被升級為041設備。
希特勒對於041設備的進展非常關心,他在1943年3月6日接到報告,首輛041設備將於5月31日完工,此後將6月30日和8月15日各完成一輛。然而,041設備在測試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嚴重延誤了工期。1944年5月8日,武器局一度決定取消540毫米火炮的生產計劃,同時推遲超重型臼炮炮彈的生產,但是這個項目最後還是被保留下來。在1944年5月22日至25日之間,041設備首次在試射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希特勒在獲悉這一消息後,很期待能在6月15日、7月7日和7月25日按期完成3輛車的改裝工作。根據1944年8月18日的照片和9月26日的報告,除了作為試驗車的VII號車外,I、III和V號車在戰爭後期換裝了540毫米火炮,升級為041設備。
■ 最後,以「卡爾」超重型臼炮的軍武娘形象鎮樓,不服來一發!
了解更多二戰德國軍事技術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號歷史文章:
倔強的埃米爾: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有序乘車:圖解二戰德國公路車輛鐵路運輸分級制度及標識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鑑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上)
開到荼靡:圖解二戰德軍Sd.Kfz.123「山貓」偵察坦克(下)
■ 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
※不滅の驅逐艦長:日本海軍驅逐艦指揮官吉川潔海軍少將小傳(下)
※真實版《第一滴血II》:美軍一次失敗的越戰戰俘營救行動
TAG:崎峻軍史 |
※迫擊炮前世:一戰中的臼炮、空氣炮與古代弩炮
※二戰納粹殺器:重量達到124噸的「卡爾臼炮」!
※卡爾臼炮把人群轟成斷肢血雨?這部片子慘烈度堪稱波蘭版南京南京
※日軍慘了—俄軍撿起打來的炮彈再打回去 日軍的火炮之王280MM臼炮
※現代版卡爾臼炮?240mm口徑,俄羅斯2S4自行迫擊炮
※還原 | 鼠爺能壓塌埃菲爾鐵塔 卡爾臼炮其實能指哪打哪
※比起德國的臼炮和軌道炮,蘇聯的這門原子炮更實際,可惜駕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