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無法想像,沒有了實驗動物,生命科學研究該如何進行下去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無特定病原體(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動物飼養環境

又是一個工作日的早上,走近那扇熟悉的隔離門,換上專用鞋,刷一下門禁卡或者輸入通行密碼,伴隨著咔噠一聲的開鎖音,空調和送風系統營造出的「風」伴隨著消毒水的味道吹拂在臉上。在第一隔離間脫掉自己的外套,穿好隔離服並戴好口罩和手套,然後在第二隔離間噴洒酒精消毒雙手,進入風淋室做一個舉高高的姿勢——這樣能夠讓附著在隔離服上的塵埃被徹底吹走。等到風淋室的雜訊停止、門鎖自動打開之後,你就能看到一條潔凈明亮的走廊,兩側分布著大小相似的房間。這裡沒有四季變換,也沒有日出日落:室溫恆定在22-24℃,濕度50-60%,人工照明每天早上8:00點亮,晚上8:00關閉。每個小房間里都排列著一人高的金屬架子,每個架子分為4-6層,每層上整齊地安置著鞋盒大小的塑料盒子。在這些盒子里悉悉索索的吃著東西或者安靜的蜷成一團睡著了的小傢伙們就是你今天的工作搭檔。

孟德爾、磺胺酏劑和SV40病毒

人類使用動物進行實驗和測試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4世紀的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以及醫學家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是最早進行活體動物實驗的先驅者。不過直到16-18世紀,嚙齒目鼠科動物,尤其是小家鼠(Mus musculus,通稱為小鼠)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通稱為大鼠)才開始進入科學家們的視野。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1856年,當時的奧地利帝國境內,一位對自然科學十分感興趣的年輕人在布爾諾的聖托馬斯修道院進修時,利用他的業餘時間開展了對小鼠毛色遺傳規律的研究。修道院的大主教顯然不太能接受他手下即將成為神父的修道士在小隔間里觀察「一群總是在進行交配的,散發著臭味兒的生物」,於是這位未來的修道院院長只好把他的實驗對象從小鼠轉移到了花園裡的豌豆。在長達8年的辛勤勞作和謹慎細緻的觀察記錄後,這位對自然科學懷抱著滿腔熱忱的修道士將他發現的豌豆性狀遺傳規律總結成論文,並發表在當時的學術刊物Proceeding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Brünn上。然而這個晦澀的植物學研究結果並沒有得到當時科學界的重視,直到35年後才被重新發掘出來,掀開了遺傳學史乃至生命科學史上的新篇章。

科學的進步是一條單行線,我們無法得知如果孟德爾堅持使用小鼠進行他的遺傳定律研究,會不會將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提前三分之一個世紀。但是嚙齒類動物確實被裹脅在人類科學前進的浪潮里,一步一步的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

20世紀初期,除去對一些麻醉類藥物的禁令,美國的聯邦法律條文中沒有任何針對上市新葯安全性的要求和規定。1937年,一家名為S. E. Massengill Company的製藥商生產了一種溶解在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 DEG)里的磺胺酏劑。磺胺類是當時主流的消炎藥物,能夠有效降低病菌感染率。然而開發這種磺胺酏劑的藥劑師不知道的是,DEG是能夠導致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腎衰竭的毒性有機物。Massengill公司沒有進行任何安全性測試就在9月將這種新葯投入了市場。一個月後,美國醫學會開始收到令人不安的、由磺胺酏劑導致的死亡報告。儘管當局開展了大規模的藥物召回,這場悲劇仍然以至少100人的生命為代價收場——包括那位製作了這種「新葯」的藥劑師,他在等待庭審的過程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事件直接推動美國國會於1938年通過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規定公司在新產品上市前必須執行動物測試、並通過相關部門審核,以確保其安全性。從此,以嚙齒類動物為主的藥理學和毒理學測試成為了藥物研發的必經之路。

小鼠實驗的「工業革命」

根據來自歐盟的一項調查報告,歐盟國家在2008年這一年內使用了1200萬隻脊椎動物用於各類研究,這其中小鼠和大鼠佔據了將近80%,而一些體型較大、成本較高的實驗動物比如馬、猴子、豬和狗則不到1%。英國在2014年使用了321萬隻嚙齒類實驗動物,占實驗動物總使用量的83%。這其中292萬隻小鼠和25萬隻大鼠參與了各類研究和實驗;美國雖然並沒有關於實驗動物數量的具體報告,但根據估計,實驗用鼠的數量可能在1100萬隻到1億隻之間。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歐盟國家2008年使用的實驗動物

紐西蘭的神經科學家Bart Ellenbroek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在Elsevier旗下的Scopus資料庫內檢索神經科學領域1960年到201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發現在1960-90年代使用大鼠的研究論文數量增長迅猛,並且比起小鼠,科學家們更喜歡用大鼠完成他們的研究課題。大鼠比小鼠更加溫順,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檢測它們的行為也更為容易。更重要的是,大鼠的大腦結構更便於接受顱內植入電極或者藥物導管的手術,而尺寸相對較小的小鼠在接受顱內手術時造成的大腦損傷區域更大,操作難度也更高。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在神經科學領域發表的使用大鼠和小鼠為實驗對象的論文數量統計

轉折出現在新世紀,隨著基因工程小鼠的出現,使用小鼠的研究論文數量以50%的速度飛快增長,並且取代大鼠成為了實驗室里新的主宰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在90年代將小鼠認定為現代生物學的典型模式動物之一,各國科學家也在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後開展了針對小鼠的基因組測序並進行了比對,發現約有40%的小鼠和人類基因組序列具有相高度似性,80%的人類基因在小鼠基因組中能找到相應的基因。根據NIH的報告,目前有幾十種針對特定基因的基因敲除(Knock out)小鼠作為肥胖症、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帕金森症、焦慮症和藥物濫用的病理模型,為我們理解和攻克這些人類常見疾病做出貢獻。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實驗動物商業巨頭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所提供的幾種商品化小鼠

「對照組」真的是對照組嗎?

生長在標準飼養間里的嚙齒類動物為我們帶來了生命科學,尤其是醫學和藥物研發的巨大進步。但是這種以單一模式動物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也在遭受質疑。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缺乏「運動」的大鼠

這可能就是藥物在臨床試驗中無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實驗室里餵養的肥胖動物的大腦可能會加強谷氨酸抑制劑的效果,而臨床試驗中的病人們可並不都是胖子。Mattson博士在2011年發表於NeuroMolecular Medicine期刊上的論文中證實了他的假設:給實驗室標準環境下飼養的小鼠節食處理後,谷氨酸抑制劑對腦損傷的良好療效消失了——這跟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一模一樣,使用實驗室老鼠篩選出的新葯可能只對肥胖人群起效。

Mattson博士的發現只是將嚙齒類動物用於人類疾病研究所引發的眾多爭論之一,也帶動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去關注這種實驗動物單一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並且更加謹慎的做出判斷和結論。不可否認的是,在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的近代和現代社會,實驗動物以生命的巨大代價換回了人類的健康延續。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這些毛茸茸的(也有一些是光溜溜的)小傢伙們依然會陪伴我們通過陰森的林間小道,走向燈火輝煌的真理殿堂。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撰文 魏瀟

參考資料和文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imal_testing#cite_ref-3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imal_testing_on_rodents

Ellenbroek, B., Youn, J., 2016. Rodent models in neuroscience research: is it a rat race?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9, 1079-1087.

http://www.slate.com/articles/health_and_science/the_mouse_trap/2011/11/lab_mice_are_they_limiting_our_understanding_of_human_disease_.html

Martin, B., Ji, S., Maudsley, S., Mattson, M.P., 2010. "Control" laboratory rodents are metabolically morbid: why it matt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 6127-6133.

Yoon, J.S., Mughal, M.R., Mattson, M.P., 2011. Energy restriction negates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efficacy in ischemic stroke. Neuromolecular medicine 13, 175-1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讓人咋舌的新科技隔空觸摸!
男人和女人有多少區別?6500個基因
紅皇后引發的生死時速
大道至簡,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
首款人造蛋白質視網膜!讓盲人不再深陷黑暗

TAG:環球科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把嬰兒當成實驗動物!變態心理學家:我能把人類訓練成任何樣子
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列印細胞和生命,這就是未來科學
教你建一個自己的家庭化學實驗室,小夥伴們羨慕死了!
科學家犧牲自己和猩猩進行「生育實驗」,結果驚人,網友:禽獸?
攝影師拍攝實驗室里的雞,它們的「使命」很偉大
為科學,吃掉那些實驗對象!
全球首個實驗室培育的成熟人類卵子誕生!下一步挑戰成功受精,但卻被質疑「不正常」
「胖子更抗凍」是真的嗎?研究人員用生命實驗,結果讓人不得不服
史上最作死的科學家,用生命來實驗!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科學實驗表明,這樣做最有效!
如果一個實驗的結果對人類有利,但需要犧牲成百上千的小動物來實驗,你會同意實施嗎?
宇宙中真的沒有其他生命?科學家得重大實驗結果,結果超乎你想像
抑鬱症真的有那麼恐怖嗎?科學家用老鼠實驗,終於明白了
一個理想的交叉科學實驗室是什麼樣的?
科學啟蒙的秘訣,是讓孩子通過「實驗的魔術」產生「科學感覺」
因為美國國家實驗室的致命錯誤,一身皮膚病的哥斯拉才會誕生
科學家發現性別轉換基因,拿老鼠做實驗,雌雄同體老鼠誕生!
奧特曼最變態的一集,細菌實驗用在自己人身上,科學家被變成怪物
我們可以過顛倒的人生嗎?心理學裡的革命性實驗
從害蟲到模式生物,果蠅如何華麗轉身成為實驗室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