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有些孩子不要選擇留學美國——一位心理老師的筆記
2008年秋季剛開學,一位家長打電話來諮詢,是關於她監護的外甥女的事情。「芷函是我妹妹的大女兒,13歲,剛從北京來Woodside Priory School(WPS,伍德賽德中學)讀九年級,」趙女士很著急,「來之前我妹一直在誇她有多優秀,學習成績好,還畫得一手好畫。可是剛到機場接她時,我就覺得不對勁兒。她一直板著臉,連個『大姨』也不喊」。開學前在我家住的兩天一言不發。我女兒和她年齡相仿,她也不搭理,整天上網到凌晨三點以後。打電話問她媽媽才知道,她在家已經近兩年沒和父母說過一句話了。在原來的學校和幾個同學很要好,但從不和老師講話,結果到了現在的學校照舊對誰也不理。開學才一周,老師就叫我一定找講中文的心理輔導師看看,有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Woodside Priory School 是北加州的知名私立寄宿高中,環境幽雅,師資力量雄厚。他們小班教學,平均學生對老師的比例是9∶1,遠遠超出其他公立高中至少30∶1的比例,所以雖然學費昂貴 (學費加食宿一年超過5萬3千美金),除了200名本國學生外還是吸引了世界各地50名國際生來寄宿學習。因為我以前和WPS有接觸,知道他們不但學習管理得好,生活上對寄宿生照顧得也很周到,周末有各種活動安排。那麼芷函的問題,除了英文上適應肯定需要一段時間,還有哪些呢?
第一次見到芷函,高挑的身材、時髦的短髮、沉默的表情,比實際年齡看上去大很多。我誇她像17歲,她雖然當著大姨的面沒有出聲,但表情緩和了。等大姨離開,芷函開始回答我的問題,聲音自然,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她說她並沒有反對出國讀高中的決定,配合準備及參加各種入學考試,是在同學一片羨慕嫉妒的眼光中離開的,多少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但也並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麼。談到交流問題,她說自己本身就不愛講話,除非是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在一起。談到學校,她說一切還好,宿舍里兩人一間,舍友來自法國,很和善。只是吃的不習慣,雖然學校食堂每周一到兩次也安排亞洲口味,但不地道,和國內的飲食天壤之別。談到上課,如我所料,她承認雖然自己原來英文成績還不錯,但在這裡最多只能聽懂40%。讀一段帶來的科學課本,許多生詞,理解極不流暢,雖然內容有些以前學過。
看到芷函並沒有任何病理上的社交或交流障礙,我放心了。在美國公立學校工作了13年,我見過許多從世界各地剛轉學來的國際生,日積月累,絕大多數都會在一到兩年內達到流利的英文聽說水平。我幫芷函分析了這學期的六門課。美術是她的強項,電腦課她也喜歡,而且老師是華裔,雖不會說中文但肯定會對芷函格外照顧。代數和物理的大多內容應該在國內初一到初二間學過,只是需要轉換辭彙。英文和宗教課閱讀和寫作量大,對她來說最難。我囑咐她一定要周末提前預習下一單元,把不懂的詞翻譯好,這樣上課時才能跟得上老師的講解。宗教課學的聖經她沒有任何背景知識,所以我幫她找到中譯本,只要肯花時間,一定能對照理解。另外提醒芷函課堂上要多參與討論,不懂就問,這些在美國學校都算成績的一部分。
雖然那天禮貌性地給芷函留了我的電話,但我並沒計劃之後會再見到她,因為已經告訴大姨她需要的是英文輔導老師,幫助她理解課文,修改作業等,並不需要價格翻倍的心理治療師。沒想到一周後接到芷函媽媽的電話,學校反映芷函繼續在課上課下沉默寡言,提出如果沒有進步就會推薦退學。媽媽請我幫忙幫到底,因為我是芷函唯一可以開口講話的成人。
沒想到這一見就是兩年,開始每月後來每周都要見芷函一次,期間電話和電子郵件不斷,同時還與她的媽媽每周聯繫,並代表她的監護人去開家長會等,芷函也成為我從事心理輔導工作13年來接觸最密切、最了解的孩子。這兩年間芷函和媽媽的親子交流在不同方式的引導下有著天翻地覆的進步,從芷函剛到時接媽媽電話的一聲不吭到六個月後母女可以講電話長達兩個小時,非常讓人欣慰。芷函智力不差,在北京的一所重點中學成績上游,據她說自己努力的時候可以在年級1200多學生里拿到前100名之內的名次,不努力時可以滑到300名左右。另外,她從3歲開始學畫,很有天賦,作品讓她的美術老師自嘆不如。而且中文寫作能力強,自己博客上措辭華麗幽婉,描寫細膩入微,初看時我想像不出是出自一個13歲的孩子之手。
可就是這個多方面有過人之處的學生,九年級結束前我就提醒她媽媽芷函應該在國內高中有更好的發展,十年級結束的時候她父母終於痛下決心讓她轉回北京。雖然WPS學校確實有很多吸引芷函的地方,比如多樣的選課制度,包括她擅長的美術和心儀但並不適合她的法語,還有新奇的校園活動,像一年兩次的學生舞會,可是儘管有老師一對一輔導,她九年級的成績除美術以外都滯留在C和D之間,甚至有時有掛科的危險。十年級有進步,但歷史、科學、寫作等主課都在C-左右。最主要的是不論學校提供再多的服務,包括華裔電腦老師周末帶她出去散心,芷函大部分時間都是鬱鬱寡歡,用她的話說是「提不起精神學習」。
留學美國並非兒戲,每位學生和家長都會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來準備,能助她們成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心愿。我有什麼依據在一年之內就斷言芷函不適合在美國求學呢?結合我在美國公立學校13年的工作經驗和國內7年師範大學的經歷,總結以下關於中美教育的感觸,和有興趣讓下一代到美國求學的家長一起分享。
學習的主動性
芷函告訴我她學習的動力來自國內考完排名次的制度,因為想在同學中受尊敬成績不能太差。但美國的課業成績完全屬於個人隱私,老師把成績輸到自己學校的網頁上,學生需要打入自己的學生證號碼才能查看,根本沒有排名次一說。家長會也是家長在規定的日期提前選擇適合自己的時段,單獨會見每科老師。這和國內一個班所有家長同坐在一個教室內,牆上貼滿了孩子各類名次,老師主講的會大相徑庭。美國教育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的責任。離開了父母的督促,又沒有同伴的壓力,留學生要有超出同齡人的責任感和主動性才能在美國學校勝出。那些到高中階段還沒體驗到學習內在樂趣的孩子不要考慮留學。
學習習慣
美國的課業要求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能力強。學期開始,像大學課程一樣發本課大綱,要求都列得很清楚。佔總成績比例很大的作業是兩周甚至兩三個月以後才交的,需要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臨時抱佛腳肯定不行。芷函只習慣完成類似國內的第二天交的作業,常常忘記為幾周後的作業做任何準備。有一次她周五晚上打電話,說物理課下周一要交自己動手創作的實驗品,還要寫清楚沒想、原理及成敗的原因。查了記錄才發現六周前就布置了,於是周六來我家好一通忙,她口頭討論時其實提出好幾個很出色的複雜的設想,但因為時間緊都來不及嘗試了,最後做了個簡單的製冷杯。這幾個小時內造的產品和其他同學六個星期的準備是沒法比的,所以成績差理所當然。另外,美國初、高中的課絕大多數都不接受超過規定期限的作業,就算接受,成績也會打折扣。芷函連她最強的美術課也得不到A的原因就是有幾次不能按時交作業。
美國從小學開始就強調培養孩子的學習技能,上課認真聽講,做事整齊有序等都列在成績單上。到了初中更是開始人手一冊統一的行事曆,要求自己把每天每節課的作業及其他要求記清,極其粗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還要有老師每節課後簽字,確認沒落下任何信息。這些自我管理的工具既培養了責任感,還養成條理的做事習慣,受益終生。曾看到一個醒目的標語——習慣決定命運,確實毫不誇張。
口語表達和交流能力
美國從幼稚園開始就強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三歲到五歲要求輪流從家裡拿自己心愛的玩具在同學面前分享,一年級要描述自己帶來的物品的特點,讓同學們來猜那是什麼。二年級開始有更多鍛煉的機會,如要講自己閱讀的書的報告,或者科學課上小組彙報實驗的結果和原因。初、高中開始有演講隊,每周訓練,校際到洲際的賽事不斷。很多課上也有類似模擬法庭的練習。另外,美國教育不太注重考試,有的主課甚至沒有大考,成績完全來自課堂參與和團隊論文式的作業,強調合作學習。這些學習方式最接近大多數工作崗位的要求,是將來職場必不可少的技能,為成人世界做更好的準備。還有就是美國老師很看重學生的反饋,這樣才知道哪些概念需要進一步講解,哪些可以忽略,最怕學生不懂還不問問題。
可這些對習慣應試製度的芷函太陌生。去學校開她的家長會,老師普遍反映是芷函多項選擇題還不錯,但上課從不參與課堂討論,下課也不在老師規定的課後輔導時間內問問題,再就是不知道怎樣和幾位同學一起做小組的團隊作業。她的英文閱讀程度還可以一知半解地看課文,可口頭表達能力缺乏鍛煉,再加上天性較被動,造成課上從不發言。到十年級時在她的私人教師的多方安排下,她終於可以做到課後在英文老師的辦公時間去請教問題,但和其他老師還是恍若路人。
交流能力是為什麼英文能力進步這麼慢的主要原因,不但嚴重影響到成績,而且還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芷函從小游泳就很好,但她明知學校有游泳隊也不主動參加,等到我發現時已經錯過了報名時間。我問她為什麼,她還理直氣壯地反問為什麼學校不來主動問她。她沒法理解如果她不說,沒人會知道她是游泳健將。十年級她終於按時報名,加入自己擅長的團隊,不但鍛煉了身體,還可以算體育的學分,並增強了歸屬感,一舉三得。
社交能力
芷函說她在北京有好幾個知心朋友,無話不談,但在WPS兩年中沒有交到一個朋友。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發現最能預測人幸福感的因素就是和家人及朋友親密的關係,缺乏人際交流也正是芷函常常鬱鬱寡歡的原因。她在讀WPS時只有兩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另外那個女生學習刻苦,課後活動也多,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尊敬和喜愛。因為那個女生比她高一年級,所以她在芷函剛到時曾被學校派去幫助芷函儘快適應校園生活。可惜芷函在與人交往時生性被動,常常拒人於千里之外,簡短的交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問芷函為什麼不和學姐多請教,她說沒有共同話題,因為那個學生對國內的流行文化不像她這麼感興趣。幾次討論到這個問題她都沒法理解,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需要有開放的態度去學習新的文化才會儘快融入新環境。總是墨守自己習慣的東西,何必花錢來受罪呢?所以個性較封閉或太內向的孩子不適合留學。
獨立生活和自律能力
剛認識芷函第二周,她就發電子郵件來,說手機壞了,因為和褲子一起放到洗衣機里洗了。雖然可惜那個昂貴的手機,但想想也確實難為她了。一個從小被父母和保姆全面照顧的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沒收拾過自己的房間或做過任何家務,一下子被送到國外,事無巨細都要自己打理,怎麼適應呢?還有自律能力,WPS住校學生要求周一到周四每晚在8點到10點間上自習,之後洗漱,11點宿舍關燈。剛到時宿舍管理人員和我聯繫,芷函經常在關燈後打著手電筒在床上看中文網站一直到午夜以後,結果早上起不來,不吃早飯也常常會第一堂課遲到。跟她講道理,她也明白這個年齡階段每晚至少需要10個小時的睡眠及早飯的重要性,不然課上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會大打折扣。但她說在家熬夜慣了,午夜前睡不著。這個習慣近兩年的集體生活才稍微有所改變,她生活中的責任感也略有提高。記得第一年聖誕節回國,她在機場自己拖行李,讓媽媽感動不已,因為之前她是從不會動一根手指的。
獨力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可能有基因的成分,但大多是可以日積月累地培養的。學前期要學會在睡前把玩具放好;小學時要學會每天整理好書包,而且自己把臟衣服放在洗衣袋,洗好後幫助父母疊整齊,放在規定的衣櫃抽屜里;中學開始要學會準備簡單的早、午餐等。我在親子講座中常常和家長強調,不管高中課業有多麼緊,課外活動有多重要,每天一定要留出孩子做家務和管理自己責任的時間,沒有一門功課會像獨立生活技能一樣陪伴孩子一生。日積月累,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芷函並不完全代表中國所有的青少年。那位比她高一年級的來自廣州的女生,十年級才來WPS,憑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一年之內各門功課出類拔萃不說,還表現出超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主編年書,建立社團,三年後被多所名校錄取。但芷函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很有代表性。
那兩年間和芷函的媽媽通電話時她多次發出感慨,自己被有些國內媒體的片面理解誤導了。她和先生決定送女兒出國留學原意是給她提供一個將來發展的更高的平台,芷函出國前她一直堅信美國高中課程簡單,國內的中上遊學生一定可以在那裡出類拔萃。芷函開學了媽媽才發現美國的某些課程內容也許不如國內的深,但側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強調交流合作,想得個A並不容易。這些我在Fremont Mission San Jose(米申聖向中學)高中工作時也時常聽到老師有類似的反映。他們有許多來自中國或印度的新移民孩子,雖然看原來的成績單物理、化學等課都學過,可美國高中的快班並不輕鬆,因為這些課講得淺但涉及的知識面卻很廣,很多孩子以調課告終。
芷函媽媽一直和我保持聯繫,令人欣慰的是回國後芷函心情愉快,很快跟上國內高中的節奏。今年接到她順利考入清華美院的好消息,而且和媽媽的關係回到兒時的親密。以芷函當時的成績,如果留在WPS完成高中的話,申請美術專業還可以,但如果是美國其他綜合性大學是連二類也有極大危險的。
從芷函的經歷我看到教育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美國教育系統有它的優點,但想在這裡成功,對遠離家人的青少年在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技巧、表達交流、社交及生活自理自律能力上都有更高的要求。這些方面有優勢的孩子一定會在美國學校如魚得水,但這些方面薄弱的孩子真的不適合來美國上學,不然會浪費全家巨大的精力和財力。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貴的選擇。不論在哪個國家,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學習中的興趣和特長,保持身心健康、追求樂觀向上的心態,才是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礎。
書名:教育,還可以……
作者:海雲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2.00
TAG:書問科普 |
※留學給孩子找個美國「爸媽」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 小孩不聽話,其實是一場父母必須學會應對的「權力之爭」
※美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小孩不聽話,其實是一場父母必須學會應對的「權力之爭」
※美國人哪些方面絕對不要學?
※留學生家長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孩子在美國竟是個富二代!
※留學美國,轉學也可以很快速?只要你掌握這些注意事項就可以
※想要留學美國的好學校?這些歷代級的套路您值得擁有
※因不想讓丈夫拿走孩子撫養權,美國女子親手殺死一對兒女
※這麼苦,你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
※去美國生孩子就是不愛國?你怎麼看?
※美國留學「5個問」,讓你留學計劃更理性……
※留學美國,起初的生活是啥樣子?
※美國還好意思自稱是朋友?又把韓國坑了,文在寅吃了這麼多次虧還是不長記性
※那些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應該學「國學」嗎?
※錢學森有多牛,美國人寧願殺掉,都不願意放他回國
※美國老媽惡整了一把自己愛賴床的女兒
※你不認識美國第一位武術教練,但肯定認識她的兒子,他叫甄子丹
※美國13歲女孩被同學誤殺 媽媽最終選擇原諒他並與他攜手做善事
※老婆是美國人,告訴你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毀掉孩子的是父母的「這些行為」?美國總統都能做到的事情,你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