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撰文 | 丁廣進


責編 | 陳曉雪


  

5月9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官網公布了「國際研究學者(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s)」名單,其中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


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和王艷麗、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頡偉和醫學院教授祁海(詳見文末介紹)。他們每人將獲得為期5年、總額65萬美元的資助。


入選的7名中國科學家中,有三位為80後(頡偉、劉穎、付巧妹),另有兩位70後,年齡稍長。其中最年輕的為出生於1984年的劉穎,於2014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線粒體質量控制和營養感覺機制的相關研究;付巧妹正式回國建立實驗室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去年入選《自然》雜誌評選的十位中國「科學家之星」,最近還進入了第十三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公示名單;而頡偉於2013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並在清華大學建立實驗室,主要通過應用實驗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研究細胞命運決定中的表觀遺傳調控和人類疾病相關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另外,此次入選的7位科學家中有4位女性,這充分展示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女性科學家的魅力與中流砥柱作用。


HHMI國際研究學者項目由HHMI與蓋茨基金會、維康基金(The Wellcome Trust)和古爾本金安基金會(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共同成立,面向全球(美國和英國除外)處於職業初期的傑出科學家進行選拔,意在尋找並資助未來有潛力成為科學領袖的科學家。


由國際頂尖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將對申請人已有工作的影響力以及未來工作的承諾進行評估,這一項目重點考察申請者個人的技能和才能,而不僅僅是項目本身。


HHMI國際研究學者被認為是科學家早期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榮譽,無附加條件的資助,使得科學家在研究初期就獲得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以及創造性項目的自由。


此次入選HHMI國際研究學者項目的科學家共有41位,來自16個國家,他們從1400餘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HHMI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醫學研究機構,由美國商人、工程師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於1953年建立。經過多年的發展,HHMI目前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私立基金會之一, 長期致力於支持生物醫學前沿基礎研究,在美國甚至是世界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研究所每年從來自全美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提名人選中,通過嚴格選拔,遴選出300名左右的傑出生命科學家成為HHMI研究員,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資助。每位研究員每年可獲得100萬美金的資助,以支持具有創造性但可能具有高風險的研究領域,並使這些科學家集中精力進行科學研究,不必再為申請基金而分心。


近年來,為鼓勵美國之外的科學家從事生物醫學基礎科學研究,HHMI還設立了國際青年科學家項目,以資助其它國家的傑出科學家。目前,HHMI的國際資助項目主要有國際研究學者項目、國際科學家早期職業(International Early Career Scientists)項目以及高級國際研究學者(Seni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s)。

在2012年的HHMI科學家早期生涯項目中,全球共有28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括7名中國科學家(顏寧、邵峰、朱冰、王曉晨、張宏、唐淳和胡俊傑),他們每人已經獲得HHMI為期5年、總額65萬美元的資助。


另外,2012年的HHMI高級國際研究學者項目選拔出13位科學家,他們每人已經獲得HHMI為期5年、總額50萬美元的資助。


入選2017HHMI國際研究學者的中國科學家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陳玲玲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


陳玲玲正在尋找新型的、不尋常的RNA分子,這些分子也被稱為長非編碼RNA。她在設法弄清楚這些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在基因調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影響到疾病的。她已經發現一些RNA在神經發育障礙Prader-Willi綜合徵人群身上缺失,這很不尋常。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付巧妹博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付巧妹致力於探索人類的遺傳之根。她的工作已經幫助解開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早期的歷史,並揭示早期農業對歐洲農民的影響。她希望通過人類和病原體的古基因組的研究,挖掘亞洲人類的史前史。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李國紅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人類基因組DNA與組蛋白組裝在一起,成為了緊密纏繞的纖維束,也就是染色質。李國紅運用了一種被稱為冷凍電鏡的成像技術,以3D的形式將纖維的細節顯示出來,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現在,他希望在原子的尺度觀察這些纖維,並找出包裹其中的組蛋白的作用。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劉穎博士,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線粒體為細胞提供能量,並調節編程細胞的凋亡,也容易受到損害。劉穎使用蠕蟲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來研究感受線粒體功能障礙與激活應激反應的細胞通路。這些通路中的缺陷可能是發生代謝疾病、神經退變疾病和癌症發生的影響因素。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祁海博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


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夠記住之前遭受到的感染併產生抗體,以抵制再次侵襲的病原體,祁海就是在研究免疫系統如何產生並維持這些記憶細胞的運轉。他的研究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闢了新的途徑,提出了控制自身免疫疾病更好的方法。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王艷麗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艷麗研究兩種細菌防禦病毒系統的機制。她使用結構生物學來了解CRISPR-Cas和Argonaute系統如何使用小分子的RNA或DNA來發現和切割外來的遺傳物質。另外,她也在尋找修改RNA/DNA 切割組分的方法,以提高這兩種系統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的效率。



7名中國科學家入選頂尖機構國際研究學者:年齡跨度超10歲



頡偉博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卵子受精後,DNA和其組裝蛋白(組蛋白)將立刻進行重組,使得細胞能夠在胚胎早期獲得新的身份。然而,由於極度缺乏實驗樣本,我們對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仍知之甚少。通過開發超級敏的染色質分析工具,頡偉正在努力破譯這種重新編程的方式,以及與染色質相關的「表觀遺傳」信息是否可以傳遞給下一代。


本文原發表於關注生命科學的微信公眾號BioArt,《知識分子》獲授權轉載並略有修訂。


製版編輯:陳曉雪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論壇即將開啟:人工智慧會改變未來教育嗎?
DNA vs.RNA:生命的信息流到底誰說了算?
5分鐘讓你明白量子計算機是什麼
又是一出「自編、自導、自演」的民科戲碼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18 名華人科學家獲 2018 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人類多大年齡開始衰老?美國科學家研究:39歲
來自五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榮獲2018年費薩爾國王獎
徵文 |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8位華人學者獲2018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書單 | 2018美國亞洲學會年會參展:台灣漢學研究成果目錄
阜外醫院王增武等學者研究稱,我國≥35歲人群18.4%有二尖瓣反流
【講座預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1講)
【講座預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3講)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5講)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7講)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2講)
「全球史與中國2018」系列講座第4講(總第52講)│教學與研究——19世紀德國大學的學生、教授和科學
紫台一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徵文】「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2018年年會
數字無限│2008—2017年我國編輯出版學領域數據科學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8年第3期
世界集郵錄-俄羅斯2018年庫爾恰托夫研究所—國家核能研究中心成立75周年
歷經10年耗資2500萬美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高劑量手機輻射致大鼠心臟腫瘤
記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參與者莫興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