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然妙 | 文


法華信仰

-2-


二、 高句麗國的法華信仰


高句麗


1、 慧慈法師渡日本弘傳《法華經》


《妙法蓮花經》是由何人,具體什麼時間,如何狀態下傳入高句麗,由於現存資料不多,很難有確切的推證,但是《法華經》在當時確實存在、流行於高句麗,卻可從對兩位高僧的記載中得到證實。兩位高僧,一則慧慈,一則波若。


高句麗慧慈法師,(595年渡日~615年歸國),據史載,嬰陽王6年,日本推古3年(595)5月,從高句麗到達日本,為當時日本攝政的聖德太子所禮遇,執師禮並隨之學習佛法。慧慈在那裡大弘聖教,被奉為日本國的三寶棟樑而備受尊重。聖德太子隨之學習佛法,能悟涅槃常住之五種佛性之理,開明法華三車之權實二智之趣,並親自為《法華經》、《維摩詰經》、《勝鬘經》著經疏,稱為「三經疏義」。


現存的聖德太子所著《法華義疏》4卷中特別的註明「此是大倭國上宮王私集,非海彼本」。即,法華義疏是聖德太子私集,並非由海外國而來。現存本書上貼有所謂「御物真筆本」(聖德太子的自筆草稿本)的字樣。雖然對於三經義疏是否為聖德太子親撰的真偽問題,在日本學者當中一直存在有爭論,但不論真偽,慧慈法師渡日弘傳《法華經》,聖德太子在慧慈法師處學習《法華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慧慈法師既能遠到日本弘通法華,從另一個層面,也表明當時的高句麗國對《法華經》的研習已經形成一定的氣候。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2、高句麗流傳《法華經》的版本問題

上宮王私集的現存的《法華義疏》所依《法華經》共有27品,少了,這與現存28品法華略有出入,因此追究到傳入《法華經》的翻譯版本問題。《法華經》在我國共有三次翻譯,初次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286年譯出,二次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7卷,406年譯出,三次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共譯《添品法華經》7卷,601年譯出。目前韓國學界一致認為傳入高句麗的《法華經》是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大約在高句麗廣開土王(391~413)末年傳入。


這從兩點可以得到證實,其一,前面談到,官方正式的佛教傳入是在前秦苻堅時期,而鳩摩羅什入華大規模譯經是在後秦姚興的支持下展開,地理上屬於同一區域,雖然苻堅朝與姚興朝政治上有所變革,但他們對鳩摩羅什一致敬重。《法華經》譯出後人人爭相讀誦,姚興作為一位護持佛教的君主,自然也會想到將之傳播至海外,那麼,從地域以及親疏關係層面講,定會選擇羅什本輸出海外,斷不可能捨近求遠,選擇竺法護本。而三次所譯《添品法華》,在時間上已經不對。況且,高句麗乃至現在的韓國,所流傳經典一直是我國流行的經典版本,我國《法華經》自羅什本譯出後,自今盛行,那麼高句麗沒有舍羅什本而選他本之理。甚至個人覺得由於文字障礙原因,初次與三次所譯法華,至今是否有傳入朝鮮半島還是個疑問。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其二,鳩摩羅什譯本《妙法蓮華經》現傳有七卷28品,但最初翻譯時,羅什大師是否就是28品,在教界存有爭議。有資料顯示,第十二〈提婆達多品〉,古來即傳說是原經所無,後來才加入的。 例如,智升《開元釋教錄》卷 11,即說:


「此 (鳩摩羅什譯 ) 《妙法蓮華經》第五卷初〈提婆達多品〉,蕭齊武帝時,外國三藏達摩菩提,共楊都僧正法獻,於瓦官寺譯。其經梵本是法獻於于闐將來。」


這意味著〈提婆達多品〉,並不是鳩摩羅什原譯本所有,而是達摩菩提和法獻譯成之後,再加進去的。另外,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卷8下,釋提婆達多品中曾說:


「寶唱經目云:法華凡四譯,兩存兩沒。曇摩羅剎,此言法護,西晉長安譯,名正法華。法護仍敷演,安汰所承者是也。鳩摩羅什,此翻童壽,是龜茲國人,以姚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於長安逍遙園譯大品竟,至八年夏,於草堂寺,譯此妙法蓮華,命僧睿講之。睿開為九轍,當時二十八品,長安宮人,請此品淹留在內,江東所傳,止得二十七品,梁有滿法師,講經一百遍,於長沙郡燒身,仍以此品安持品之前,彼自私安,未聞天下,陳有南嶽禪師,次此品在寶塔之後,晚以正法華堪之,甚相應。今四瀆混和,見長安舊本,故知二師深得經意。」


意思是說,鳩摩羅什版本當時翻譯的是28品,但是在江東地區所流傳的卻是缺了提婆達多品的27品法華,後來由南嶽慧思大師取之添於寶塔品之後。無論提婆達多品在最初羅什翻譯時是否存在,但當時有流傳27品是事實。上宮王私集的《法華義疏》是缺失了提婆達多品的27品法華,因此完全可以確定是羅什譯本。又,聖德太子《法華義疏》中的論據學說引用了梁·三大法師之光宅法雲(467~539)的《法華經義記》。而法雲的義記所依《法華經》原本也是27品《妙法蓮華經》。光宅法雲法師是師從謝寺的慧次法師(434~490)學習法華,而慧次法師則是從江北招法師處得到傳承。


由此可知,高句麗當時的法華經本是由江北傳入,而後經慧慈法師攜帶傳入日本。在講經方式上也參照了招法師、法雲法師的講經風格,這說明,高句麗法華研習深受江北影響,同時慧慈法師並未入中國學習,而能深諳法華教義,並得招法師、法雲法師的講經風格,說明當時高句麗法華講席已經具有一定風氣。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3、 波若法師在中國的求法行跡


波若,《佛祖統紀》卷九和《續高僧傳》卷十七的《智越傳》內均有記載。是為高句麗僧人,陳時入金陵求法,後於開皇16年(596)入天台山追隨智者大師習天台止觀,天資聰慧,不久即有所證,於開皇18年(598)奉智者大師之意,在天台的最高峰之華頂修習頭陀妙行,曉夜行道不敢卧睡,影不出山十有六載,直到隋大業九年(613)二月下山。無疾端坐而寂,年五十二歲,葬於華頂。《續高僧傳》記載,波若入寂前,曾有神異感應發生,傳曰:


「大業九年(613)二月忽然自下,初到佛隴上寺,凈人見三白衣擔衣缽從,須臾不見,至於國清下寺,仍密向善友同意雲,波若自知壽命將盡非久,今故出與大眾別耳。不盈數日,無疾端坐,正念而卒於國清,春秋五十有二,送龕山所,出寺大門,回輿示別,眼即便開,至山仍閉,是時也莫問官私道俗,咸皆嘆仰,俱發道心。」


波若追隨智者大師修習止觀,成為智者大師門下的高句麗法華學人,他得大師傳法,在華頂修習頭陀法及止觀妙行,得神異感應,最後入寂於天台葬於天台。雖然遺憾的是沒有學成歸國,將天台法華的精妙教法帶入自己國家,但是作為高句麗僧,他與法華的因緣,也可為高句麗的法華信仰做一佐證。

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下)



法華信仰


結 語

高句麗


以上是對朝鮮半島之三國時代高句麗國佛教的傳入以及法華信仰的概述。因為現存史料有限,不能得到更多更詳實的論述。朝鮮半島與我國,作為鄰邦,政治交錯,文化交流,經濟來往,從古自今未曾有斷。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成為我國不可缺少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在國內發揚光大,甚而遠渡海洋,輾轉傳入古時的朝鮮,現今的韓國以及日本,若說印度佛教是我國佛教的祖先,那麼我國就可以作為韓國、日本佛教的母親。中、日、韓佛教,一脈相連,從未分離。法華天台教理,博大精深,止觀妙行,有定有慧。


不管是教理研究,還是實踐修持,天台都是一絕好的宗門。《妙法蓮華經》自羅什大師譯出後,文義並茂,人人爭著讀誦,又作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如百川匯入大海之勢,會三歸一,道出佛陀一代教法的本懷,故有「成佛法華」的美譽。智者大師融通南北,以五時八教綜合佛陀一代教法,定慧等持,止觀雙運,教制兼美。如此殊勝的經典與宗派,自然也是他國爭相學習的部分。


《法華經》作為大乘佛教的一大珍寶,秉承廣度有情的宏願,我國必定也是樂於輸出。因此,古代高句麗在佛法傳入之初,就開始學習法華,修持法華,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只可惜,古代高句麗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也沒能大規模使用,礙於文字之難,因此記載頗少,這對於研究古代高句麗是件很遺憾的事。本文僅以現存資料,將古代高句麗的法華信仰作一介紹,以此拋磚引玉,期待以後會有更深入的研究,讓我們能更多的了解法華信仰在古代高句麗,乃至百濟、新羅的發展狀況。


參考資料


1、《三國史記》卷18


2、《韓國佛教思想叢書》之6《韓國天台思想》東國大佛教研究院


3、《三國遺事》卷3


4、《續高僧傳》卷17


發 心

由於官方關閉iOS版微信公眾平台文章讚賞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3)欲邪行(修訂版
胎兒在母體的發展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二):2
贊!一位女醫生給女兒畫的急救流程圖
《彌陀要解》 執持名號,諸佛護念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高句麗與中國(一)
邊城集安高句麗古迹遊記(二)
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邊城集安高句麗古迹遊記(四)
韓國為證明歷史的光輝,認高句麗為祖先,結果中國申遺高句麗王城
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句麗興亡史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中國高句麗王城申遺成功,為什麼說高句麗王城和韓國沒有關係?
「三征高句麗」和「科舉制」背後的隋唐文武鬥爭
高句麗是韓國史,還是中國歷史?遼寧新賓縣,在漢朝就叫高句麗縣
韓國學者:高句麗是韓國「最闊」的王朝!高句麗不是中國的?
邊城集安高句麗古迹遊記
隋煬帝、唐太宗為什麼拚命打高句麗?
從青石嶺高麗城山城考古淺學高句麗歷史
薦書∣《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研究
隋煬帝楊廣的功與過之三征高句麗
烏骨城:高句麗最後的堡壘
興兵百萬東征高句麗,隋煬帝為什麼固執?
韓片《安市城》唐朝軍隊大破高句麗
隋唐英雄曾三征高句麗的大將軍,最後為何死在了宇文化及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