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就是養陽氣,為何陽氣?
藏為什麼寒?當然是藏的陽氣太少了。
1、素體關係
素體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因素,父母媾精的時候給你的陽氣就少,所以生出來以後陽氣自然就弱。陽氣弱,藏就會寒,這一種藏寒比較難辦。因為先天的因素你沒法改變,你只有通過後天來調理。後天也就是太陰,也就是脾胃。
2、嗜食寒涼
這是後天的因素,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南方人。南方人,像是南寧人,動不動就講上火,你看10個病人,有9個都說火氣大。這個也熱氣,那個也熱氣,都不能吃。能吃什麼呢?就能吃寒涼的東西、清火的東西。而現在要吃寒涼非常方便,打開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說冰箱造出來有一半的功,一半的過。
我們好不容易養就這一團陽氣,讓這個寒涼的、冰冷的東西下去就給糟蹋了。善護這一團真陽! 我在門診看病,對上述的問題體會很深。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涼茶。有的病人已經虛寒得很厲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還在喝涼茶,醫生還在清熱。看到這樣的情況,真是十分痛心。
造成上述的局面,很顯然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醫學知識太貧乏,這方面我們應該加強醫學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們醫生,醫生根本弄不清陰陽,也跟著病人湊熱鬧。切勿人云亦云。病人說熱,他就跟著清熱,也不管脈證是否真的有熱。是熱是寒、是實是虛這是要有實據的。不能光聽病人的一面之詞。
現在確實有很多的人稍吃一點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這是不是真的有火熱呢?這個也還得看舌脈,看是否真的有火熱的證據。我曾經在前面舉過一個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乾,很需要水,可是我們把水淋下去以後它卻不吸收,水又從旁邊流走了。看起來好像是土裡面的水太多了,滿出來了,可實際上幹得很,一點水都沒有滲下去。為什麼呢?土地太板結了,土一點也不鬆動,所以它不吸水。對這一點農民非常有經驗,對久旱的土地,對板結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須先鬆土。先把土的「經絡」疏通,「經絡」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來。
人的情況也是這樣,你吃一點油炸的東西就上火,甚至聞到一些油炸的東西也上火,上火了——不要輕易吃涼葯。是不是你體內的火太多了?陽氣太旺了?實際往往不是這麼回事。是你的經絡堵了,氣血不通了。經絡不通,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樣,稍微淋一點,它就會漫出來。
所以,稍微吃一點油炸你就咽喉痛。咽喉痛了,病人認為熱,醫生也當成熱,於是就用寒涼,就打青黴素。殊不知寒則凝滯,寒涼下去,青黴素下去,經絡只會越來越堵,越來越不通。就這樣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餘年,寒涼的葯還在用,可是這個「火」照「上」不誤。真是苦海無邊,迷不知返啊!
我們看臨床上的這類「上火」病人,有幾個見得到火熱的真憑實據呢?大多數沒有!舌脈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虛寒景象。這個時候要給他用溫葯,溫熱葯下去,經絡的凝滯溫通了,鬆動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納。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飛。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鍋,怎麼就沒事了呢?
清末名醫鄭欽安云:「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因此,作中醫的應該在陰陽寒熱的辨識上下功夫。如果陰陽識不清,寒熱辨不準,沒有熱你去清熱,結果受害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陽氣。陽氣的功用大家應該知道,特別是《素問·生氣通天論》講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為了一個咽喉痛把陽氣損傷了,這個代價就太慘重了。
3、煩勞太過
《內經》講:「陽氣者,煩勞則張。」這個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弛張,就是向外,就是發泄釋放。前面我們曾經講過,太陰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就是開。太陰一開,陽氣就入內,陽氣入內以後,不但溫養藏府,而且得到休養生息。倘若煩勞,則陽氣必外張而不得入內,不得入內則陽不蓄養,久之亦虧虛而藏寒。故煩勞太過者,陽氣多易虧損。此亦與太陰開機障礙相關。
4、作息非時
陽氣的耗損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沒有吃生冷、沒有吃寒涼,會不會造成陽氣損傷呢?同樣會的。比如我們作息非時,也可以成為耗損陽氣的一個原因。「冬三月,此謂閉藏」,在這樣一個閉藏的時期,我們的作息也要與它相應。就是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冬三月,天地在閉藏,你不閉藏。你還是很晚睡覺,那這個陽氣就得不到應有的蓄養,得不到蓄養當然就會虧損。陽氣虧損了自然會藏寒,藏寒了就會導致「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的發生。
諸位應該清楚,飲食靠什麼來消化呢?靠陽氣來消化。現在相當多的醫生碰到病人「食不下」只會用山楂、麥芽、神曲,這些葯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在的確有食滯的情況下,用上這些葯是會很見效的。可是如果不是食滯,這個舌脈根本不是食滯的舌脈,而是一個陽虛的舌脈,藏寒的舌脈,那這個「食不下」就不是上述這些消導葯所能解決。這個時候必須溫養陽氣,必須用理中湯一類。理中湯下去,陽氣起來了,病人自然就胃口大開。
※養生就是養陽氣
※冬天為什麼要養陽?如何養陽?養陽與養生是什麼關係?
※氣虛人群養生要則:還需保養陽氣
※穀雨節氣,健康養生吃什麼?
※穀雨養生,益氣補陽,祛濕養肝,錯過穀雨,再談春季養生都枉然!
※養生其實就是養陽氣,夏季最耗陽氣的4件事,一定要注意了!
※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氣、清燥氣」
※夏季養生原則:生髮陽氣,養心護胃
※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
※大鵬講健康告訴你養生就是養陽氣
※冬季養生貴在養「藏」,保陽氣練練中醫氣功
※春天氣在肝,春季養生宜益氣養心,疏肝解郁!
※養生養生:如何在穀雨節氣養生?應該怎麼做能健康一整年?
※健康一問:中醫養生常講補氣,你可知氣為何物?
※春季宜溫養陽氣,不妨試試這些中藥和養生湯!
※養好氣血和脾胃,為養生之王道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抓住養生秘訣,才能享高壽
※養生文化:濕氣重的季節,如何趕跑「春困」養脾胃!
※氣血養生,做「血氣方剛」的健康人
※立春節氣,養肝功+節氣養生坐功,附春季養生6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