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七十九章)

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會有殘餘的不滿,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釋好呢?因而智者寧肯讓別人有負於他也不對他人苛責。有德行的人總是讓別人虧欠於他而不思追討,無德行的人總是怨怨相報、斤斤計較。上天對世人本來沒有什麼親疏,只是一貫幫助有德行的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調和大怨不如根本上不結怨。與其傷了人之後再去道歉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傷人。有一個外國的寓言說得很好。傷他人的心就好象往木頭裡釘釘子,道歉就相當於把釘子拔出來,儘管釘子已經拔出來了,但是曾經受傷害的那個窟窿卻不能癒合。這就說明了解怨不如根本不結怨的道理。那麼怎麼才能不結怨呢?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這五個字傳統的翻譯方法就是上面譯文的翻譯方法,是翻成問句的。但我總覺得可翻譯成:「安」可以為善——陳述句。無論是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里的「安」還是第十五章的「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里的「安」都可以用在這裡。


「安」就是一種穩定和祥和的狀態。道德涵養很深的人所擁有的一種寧靜和淡泊。是不與人爭一日之短長、斤斤計較於世俗功名利祿的平和沖淡的心態,這也是「善」的根本。從「安其心」到「安其居」;由「安其分」而「樂其道」;民「安」而後天下「安」。所以說「安」才「可以為善」。


「左契」是古代契約中一分為二左邊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債權人持有。聖人就是那種常常願意讓別人虧欠他而不去追討的人。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交往,就難免會有利益的關係。通常大家都很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想吃虧,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不想吃虧,在這個社會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每個人「不吃虧」的尺度總是難免偏向自己的。


聖人是不想和別人「結怨」的,他所求的只是「安」,甚至連「安」也不是非常在乎。相比之下,他就不那麼在乎吃虧了。人和人之間很多時候,吃點小虧都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還是佔了大便宜。至少肯經常吃虧的人不容易結怨,將來也不必去花很大的代價去「和大怨」。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道德和沒道德的人區別在哪裡呢?


有道德的人總是願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為他是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的,他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餘」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為腹不為目」的,在物質豐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後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睏乏的時候,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沒道德的人他不能讓別人占他一點兒便宜,而且恨不得佔盡別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種「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滿堂」,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就。他心裡除了他自己沒有任何人,不斷地迷失在慾望的追逐中,不斷地損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餘。最後當然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遺。」了。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又有話說:「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這些話就是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好的註解。上天對世人本來就沒什麼親疏之別的,無非是「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行天下網 的精彩文章:

中醫提醒您:警惕睡眠中的疾病信號
孔子觀人的三個層次
道教信仰與道教修鍊
蘇東坡是因何修道煉丹的?
中藥「當歸」的三個傳說

TAG:道行天下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的處世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和孔子,誰更有大智慧?
老子智慧: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老子智慧:有靜氣者,方能成大器
老子智慧:道是善的嗎?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為什麼名氣卻沒孔子高,相比誰更有智慧
主張無為的老子和莊子真的是懦夫嗎?
老子的大弟子身份之謎:究竟是誰,是玄都大法師嗎?不,是他
老子的智慧:道的形象是什麼樣?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王陽明:小成憑智,大成須慧,看我跟老子、六祖的「智慧心機」!
老子、孔子這樣的聖人,和我們有什麼差別?
孔子的老婆,老子的老婆,莊子的老婆,同為聖人之妻差別怎麼那麼大?
老子:幸福生活的智慧
老子:有道根的人,都有一種氣質
戴建業講老子:甘於雌柔,「女人氣」亦是強大的力量
曾仕強:老子是給高等智慧的人講《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