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親在哪兒?
「男女有別」,在周代就已出現,但是在社會生活中,男女之間的交往並沒有受到嚴格限制。《詩經》中就有大量反映。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邶風)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風)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乎兮。(鄭風)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陳風)
這些都是寫當時男女自由戀愛的詩句。《周禮》說:周代「以仲春之月會男女,是月也,奔者不禁。」這句話是說男女相愛在仲春之夜即可私奔。但事實上婚姻的結合并不是這麼隨心所欲的,它受到封建禮俗、父母的束縛。
詩經《衛風》中記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這段話寫一段熱戀中的情侶商量婚事,約定日期,但事情並不如意,衛國的婚禮沒有媒人是不可成的,所以這對情侶不得不延遲婚期,也就有了「匪我衍期,子無良媒」的佳句。
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各種禮教。而到漢代,以儒家為核心的禮教系統「男女有別」逐漸被列入女性教化的內容中。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就是對儒家男女有別的表達。
《禮記·曲禮》說:「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與梱,內言不出於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如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這段話規定在家庭內,男女不可坐在一起,不可把衣服掛同一衣架,不能通用一巾帕和梳子,不可親手給東西或接東西,叔嫂之間不互相問候等等封建禮教。
《禮記·內則》說:「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夫婦為宮室,辨內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這段話寫男女交往禁忌從七歲就開始了,便有「有別」,不同席,不共食。日常生活也有了男「外」女「內」的區別。
《禮記·內則》還說:
「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授以筐。其無筐,則坐奠之,而後取之。
內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不通衣裳。
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這段話說男女不共井,不共浴室,也不可相互借物,男女相遇時,男右避女,女左避男。
呂坤在《閨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男女授受不親的故事:
「王凝,家青齊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於官。家素貧,一子尚幼。妻李氏,攜其子,負凝遺骸以歸。東過開封,止於旅舍,主人不納。李氏顧天色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所執耶,即引斧自斷其臂,見者為之嘆惜。開封尹聞之,白其事於朝,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
這段話寫男女之間不能夠兩手相及,授受不親,女性的手臂怎麼能夠被一個陌生男性拉呢?文中的李氏感受到無盡的恥辱,於是用斧子砍斷了被拉的手,令人汗顏!
另外,明代也流傳著一則「高郵死蚊」的故事:
「江南一女子,父親獄,無兄弟供朝夕,女與嫂往省之,過高郵,其郡蚊盛,夜若轟雷,非帳中不能避。有男子招入帳者,嫂從之。女曰:男女有別,阿家為誰而可入耶——獨露宿草莽中。行數日,竟為蚊嘬而死,筋有露者,土人立祠祀之,世傳為露筋廟。」
一個好端端的少女,竟為了男女之別不進蚊帳而被蚊子活活咬死,實在讓人汗顏!
古代多少男女青年,在封建禮教的情愛禁忌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在這種苛刻的「男女有別」中,女性只能在狹小的室內生活,與外界徹底隔絕,這實際上是一種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和摧殘。
※讀史:愛在公元前,它又意味著什麼?
※古代文藝咖教你如何追星
※民國剩女呂碧城,我到人間只此回
※汝哥官鈞定,不值柴窯半片
※天人合一,月離於畢——從天文學視野看《詩經》與《三國演義》
TAG:國之學 |
※何為「男女授受不親」?明朝這位烈女是不是有點過激?
※男女授受不親的孔子 怎樣跟女人招遙過市
※知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真相 我臉紅了
※「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面還有一個假設,孟子聽了很憤怒
※男粉絲想牽手阿嬌合唱,阿嬌光速躲開:男女授受不親!
※帶柴犬去醫院抽血化驗時,戲精上身學豬叫:男女授受不親,別碰我
※古代「周公之禮」和「男女授受不親」哪個更難做到?答:後者太難
※小寶寶睡著了還要拉著狗狗的手,狗狗:鬆開,男女授受不親!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更經典卻鮮為人知,古人話有道理嗎?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重點,早知道少吃虧
※明朝男女授受不親發展到了極致,封建統治婦女輕生自殺現象普遍。
※蒼穹榜之聖靈紀:姜易年與牧雲熙握手,卻遭到嫌棄:男女授受不親
※假如回歸中國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我們能重新回歸中國傳統嗎?
※上古時期三個「世外桃源」,世上最善良的人種,男女授受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