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那麼如何更好的死亡?
死亡,一個令人寒顫的字眼。在中國的習俗中,死被人認為是最不吉利的字眼,也是最大的不幸。死亡往往意味著終結,不管一個人在世上生活如何、成就如何,它都會不期而至給人生畫上一個句號,即或是被畫這個句號有多麼的不情願,它依舊冷冷冰冰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死亡無可避免,但糟糕的死亡卻可以避免。
1662年,倫敦一位擅長數字的男裝店店主發表了第一份死亡量化記錄。John Graunt記錄了種種死因,比如一種被稱為「國王的惡虐」的結核病,人們相信這種疾病經過君主觸碰便可治癒。其他的死因看起來很離奇,甚至頗有詩意。20世紀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和黑猩猩差不多。如今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讓人類的壽命長過任何陸生哺乳動物。然而意想不到的後果是,死亡變成了醫療體驗。
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去世的原因過程、時間和地點都發生了變化。就在1990年,全球還有一半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導致,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三分之二。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是在醫院或養老院離世,而且通常在離世前接受了不惜一切的治療,一次強過一次。65歲以後去世的美國人中,近三分之一在生命中的最後三個月里曾住進特護病房,近五分之一在最後一個月里做過手術。 如此積極的干預可能讓所有相關之人都痛苦不堪。相比在臨終關懷醫院或家中過世的同類病人,死於醫院的癌症患者往往會經歷更多的痛苦、緊張和沮喪。他們的家人則更可能與醫生發生爭執或彼此爭吵、患上創傷後壓力綜合症以及感受揮之不去的哀慟。
醫學的進步將曾經充滿儀式感且快速的死亡變成了經年的醫療體驗。各類民意調查都發現,多數健康人希望在大限來臨之際能於家中過世。但由於現在死亡被隱藏於醫院和養老院,人們對它不再那麼熟悉,也更難談論它。讓重病者真正能選擇更好的死亡,需要從醫生與病患更早更深入地溝通病情、治療與預後開始。有些死亡無可避免地要遭受痛苦。 如果所有的醫療設備都在醫院,在家中去世是不那麼有吸引力的。當在死亡和治療兩者間抉擇時,想像中難以忍受的治療似乎還不那麼可怕。一些患者願意堅持到希望完全破滅。
但是大多數時候,由於職業訓練使然,醫生往往不充分與病人討論他們的傾向或確保他們清楚理解預後情況,而是不顧其臨終意願,「盡一切可能」對患者施以高強度的治療。在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晚期癌症患者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被問及有什麼願望。在很多其他國家,這一比例甚至更低。醫療系統對嚴重疾病的處理方式還應該有更廣泛的轉變。很多慢性疾病的護理需要完全脫離醫院。這需要讓部分醫療資金流向社會支援領域。對醫生和醫院的金錢激勵也需要改變。這些資金通常由保險公司和政府提供,用於對患者進行治療,而不是預防疾病或者讓病人更舒服一些。
死亡的權利只是更好的臨終關懷的一部分。證據表明,大多數人想要保留這一選擇權,但很少有人會最終行使這一權利。要給予人們他們聲言想要的死亡,醫學應該採取一些簡單的步驟。(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那些罕見的基因突變病歷
※這幾個基因決定你臉蛋是否漂亮
※殖民火星,這些行當可能會是最先發達的行業
TAG:科幻星系 |
※若死亡不可避免,又如何向死而生?
※讓死亡不再可怕!
※想像出來的死亡是不是比真實的死亡更可怕?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過程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忘記
※死亡,真的很可怕嗎?
※死亡就是死亡,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死亡很簡單,但是,我不能死
※死亡很可怕嗎?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無法停止被虐的漫畫少年A
※死亡真的那麼可怕嗎?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你從未真正活過
※古代年輕人生病很容易死亡,哪怕是皇室都不可避免,這是為什麼?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遺忘
※既然死亡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微笑著告別
※如何不再畏懼死亡
※最不應該懼怕的就是死亡
※康熙在死之前身體到底怎麼樣,有沒有異常?自然死亡還是他殺?
※死亡真的有我們想的那樣可怕?
※死亡體驗後的「遺言」: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