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追趕中國,一不小心就會踩上自己埋的雷
印度追趕中國,一不小心就會踩上自己埋的雷
作者:關不羽
在種姓戰爭中,政治訴求的焦點不是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公共利益的增益,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瓜分,毫無建設性可言。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關不羽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今年的印度GDP將會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世行對印度經濟的看好由來已久,早在兩年前世行就預測2017年將成為中印經濟競爭的轉折點——印度崛起之年。
印度將進入反超中國的快速軌道嗎?「龍象之爭」真的會來臨嗎?
現實總比預言的模型要曲折,作為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民主國家,印度的社會問題也是特別複雜。其中最令人矚目、最具印度特色的莫過於種姓衝突。
就在去年2月21日,哈利亞納邦爆發了嚴重的種姓暴亂事件,失控的場面近乎戰爭,直接經濟損失達 2000億盧布(約合200億人民幣)。
種姓衝突會不會成為印度發展道路上的「巨坑」,很可能是「龍象之爭」最大的懸念之一。
▲2016年底印度國內生產總值超越英國
為此,筆者重讀了駐印外交官毛四維先生的文章《印度的種姓戰爭》,這篇文章不僅對2·21種姓暴亂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梳理,也詳細介紹了引發這一重大衝突的政策制度「保留名額制」,這對我們深度了解「巨象鄰居」的社會狀況、政治運作有很大的幫助。
印度的種姓制度世界聞名,涉及宗教、種族、職業的龐大等級體系,鎖定了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身份階層。如此複雜龐大的社會等級制度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是極為罕見的,也成了印度現代化歷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從英國殖民統治時代,殖民政府就開始操作種姓政治,以種姓為單位展開人口普查,提拔和任用高種姓成員,給予低種姓福利補助。
印度獨立後,先是在法律層面宣布種姓歧視為非法,對四大種姓之外的達利特人(賤民)予以全面傾斜的名額保留政策。即在公務員隊伍、教育機構等重要社會領域,為所謂「表列部落」「表列種姓」保留約22.5%的名額,在議會人民院為其保留了專門席位,543個席位中的121席。
這樣優厚的待遇,大大改善了達利特人的境況。尤其是在政治領域,達利特人成為印度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其政治組織長期控制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人口兩億)。
▲2月21日,哈利亞納邦爆發了種姓暴亂事件
1990年辛格政府實施了曼達爾方案,將保留政策擴大到低種姓人群,總的保留比例達到了49.5%。這一激進政策不僅引發印度社會的巨大爭議,而且導致種姓衝突愈演愈烈。
哈利亞納邦的2·21種姓暴亂事件並非孤立事件,毛文中就列舉了另外兩件規模較小的同類事件,分別發生在莫迪總理的家鄉古吉拉特邦和安得拉邦。
不過,即便在種姓衝突屢見不鮮的印度,2·21種姓暴亂事件仍然帶有標誌性意義。不僅是衝突規模擴大,性質也更為嚴重——從民間衝突變成官民對抗。
這是否意味著印度種姓衝突的老問題將會走向新的形態,有待觀察。而更緊迫的問題是,原因何在?毛先生的文章中只是簡單提了一個就業不足的經濟因素,這是欠缺說服力的。
種姓戰爭爆發的哈里亞納邦是人口不足兩千萬的小邦,素以富庶著稱。而且,該邦在本世紀初發現了新的石油資源,正在進入開發期,整體經濟運行平穩。經濟因素誘發大規模社會動蕩的解釋難以成立,即使在此次事件中有爭奪新增工作崗位的原因,也是保留政策的政治因素使然。
筆者認為,種姓戰爭的現象涉及到現代政治觀念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平等。
▲印度種姓階層示意圖
現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和平等,前者在英國革命中登上舞台,後者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主角。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1789年巴黎街壘戰的檄文,正是對貴族特權的痛恨燃起了熊熊烈火,焚毀了波旁們的舊世界。在現代政治語境中,平等最根本的意義就是反特權。
而傾斜性的保留政策恰恰是赤裸裸的特權意識對政治平等的踐踏——三級會議的請願書中,就有貴族堂而皇之地提出要在軍官名額中為貴族保留份額,因為這是他們「祖傳的、天經地義的權利」。
此語道破了保留政策的本質——任何傾斜性的保留政策是賦予特定人群某種特權,因為他們將憑著出身而非個人的努力,去攫取利益。
即使印度政府的初衷是反對歧視、保護弱者,也不能改變其特權性質。
一些社會成員獲得特權,即意味著其他社會成員被不公正地剝奪。22.5%的保留份額還可以忍受,上升至49.5%的比例顯然越過了底線。
辛格政府的戲劇性的政策變化,引起了戲劇性的衝突升級,可以責備其魯莽。不過,從政治運作的機制角度分析,這種傾斜特定社會成員的特權政策本身,就有擴大泛濫的天然傾向。
▲辛格政府
無論何種政體,政客奪取權力、運作權力的基礎無非是不斷爭取和鞏固支持者陣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賦予特定人群超額享受公共資源的特權。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特權政策在現代政治的各種政體中均有存在的可能。比如前蘇聯的「保留名額」系統遠比印度複雜細緻,包括性別、民族、出身地等細緻分類的標準。只不過,民主政治的透明性讓觀察者有更好的視野。
辛格政府重啟擱置多年的曼達爾方案,不顧輿論界對該方案影響效率的強烈指責,也不顧該方案明顯過時、操作困難的致命缺陷,就是為了爭取選舉時的「鐵杆票倉」。本質上就是披著合法外衣的賄選。
擴大特定人群的特權範圍,可以鞏固支持陣營。將特權賦予其他群體,則可以擴大支持陣營。兩者均以犧牲公共資源和效率為代價,後果可想而知。
這在南非表現得更為典型,解除種族隔離政策後,南非歷屆政府均推行了全方位的傾斜性政策,結果是經濟水平、社會治安狀況顯著下滑,付出的社會成本難以估量。
▲辛格下台,莫迪出任總理,群眾大為慶祝
最極端的情況發生在辛巴威,穆加貝政權鼓勵、縱容黑人強行佔領其他種族的產業,大量白人農場主被迫逃離、外資企業紛紛撤離,直接導致了經濟崩潰的後果。
與南非、辛巴威相比,印度的情況遠沒有那樣嚴重。那麼,印度是否可以發揮民主政體高透明度的優勢,順利糾偏呢?不樂觀。由於這種特權和特定群體利益捆綁,企圖「動人家蛋糕」的政客都將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政治上的損失是明確的,而收益則難以計算和控制。
因此,這類政策罕有退出的事例。仍以印度為例,長期受到公權力加持的達利特人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早已顯著提高,但是停止其「保留名額」的特權從未進入過議程。
這種政策調整的難度甚至大於福利政策的收縮。撒切爾夫人敢於取消學校的免費牛奶,是因為從該政策中受惠的家長們從未形成族群式的穩定共同體,政治動員能力薄弱。
而握有特權的達利特人不僅形成了控制地方政壇的政治組織,而且還有議會裡大量的席位,可以輕易實現強有力的政治動員。
▲穆加貝政權鼓勵、縱容黑人強行佔領其他種族的產業
特權成為某個龐大族群的既得利益,就很難讓其理性地退場。民主制度的糾錯機制是依靠選票來檢驗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這在族群政治的操弄中很容易失效。
一旦特定族群以特權攫取的公共利益超出其他社會成員的容忍底線,井噴式的壓力釋放在所難免。這是玩弄族群政治的最大風險。
操弄族群政治,是實現政治動員的捷徑。獨立的個體被族群劃分裹挾,自主意識泯滅在集體中,再以公共利益的傾斜換取忠誠。
這一政治動員模式無需複雜的溝通博弈、制度設計,就能實現基層大眾的政治參與。而付出的代價是現代政治的平等意識瓦解,公共政治活動蛻變成分贓遊戲。
哈利亞納邦的大規模衝突,起於政客競選時承諾把賈特人列入低種姓的保留政策。而經過激烈衝突、付出慘重代價的結果是,政府無視最高法院關於賈特人屬於高種姓的判決,做出大幅妥協。前因後果都是不加遮掩的特權交易,反歧視、族群平等的幌子應聲跌落,政府公信力蕩然無存。
▲哈里亞納邦騷亂地區增兵
出現這種狀況並非不可預計,只是翻雲覆雨的現代政客們無須考慮政策的長期後果,每一次選舉都是一次權利的角逐,贏得當下遠比長治久安更有誘惑。政治人物的短期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長期訴求背離,這一問題普遍存在。
南非、中國台灣這類「民主後進」固不能免,甚至歐美的老牌民主國家也問題重重。在歐洲的穆斯林難民問題、美國種族衝突中,都可以看到操弄族群政治的伎倆。在民主體制下,遠離族群政治的致命誘惑、回歸現代政治的平等初衷,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冰川思享庫,就是冰川思想庫
TAG:新浪新聞 |
※中國航天很爭氣,印度想要追趕,早就已經來不及
※印度一直在追趕中國,兩者差距究竟大不大?印度人主動說出真相
※亞洲小國心臟病問題解決,中國:再不追趕就來不及了
※豐子愷:追趕不上的不追,不屬於自己的不要
※獅子追趕獵物時,不小心來了一個「倒栽蔥」,它的反應令人笑噴!
※最好的個性,從不是追趕時髦和前衛,而是專心走好自己的路
※獅子爬樹追趕豪豬,得逞後將其一掌拍地上,沒想到卻無處下嘴
※為什麼你的能力,永遠都追趕不上夢想的腳步?
※最適合你的人,是不需要奔跑著去追趕,拼了命去靠近的
※雄獅被牛群追趕踩踏,估計獅子自己都沒想到,下場會是這個樣子!
※羊駝群起追趕,一看不對勁,小狗一溜煙兒跑了:惹不起
※誰說中國一直在追趕美國的腳步,這一項中國在被追趕
※小象追趕珍珠雞,珍珠雞沒追上反而讓自己狠狠摔了一跤!
※我們不是追趕別人,而是要回歸自己
※飢餓花豹追趕小狗,卻不幸雙雙墜入井中,人們趕到時都樂了!
※野鴨只恨自己不是猛禽,看著蒼鷺叼飛小鴨卻無力追趕
※孫允珠:最合適你的人,是不需要奔跑著去追趕,拼了命去靠近的
※當人類被狗追趕時,為何人們一蹲下,狗就會「落荒而逃」?
※豹子被蜜獾追趕,轉身就給了「平頭哥」一巴掌,不料下一秒悲劇了
※你的人生有自己的節奏,不必追趕別人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