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文化:石成金「飲食八宜」訣
[清]石成金「飲食八宜」訣
飲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
食宜早些,不可遲晚;
食宜緩些,不可粗速;
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
食宜溫暖,不可寒涼;
食宜軟爛,不可過堅;
食畢,再飲茶兩三口,
漱口齒,令極凈。
[注釋]
指一日三餐,按時飲食。若不能完全按時的話,那麼宜早不宜晚。因為,晚了會有兩點不好:一是晚了,往往肚子飢餓,飢餓了便損傷脾胃;二是飢餓後進食,往往食慾特強,會引起暴食飽食,這樣又傷脾胃。
緩些:指精細地慢嚼。細嚼的食物入胃後,易消化吸收。民諺:「吃得快,咽得慌,既傷胃,又傷腸。」「細咀嚼,多滋味,易消化,多營養。」「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淡:清淡。
厚味:指大葷大脂;珍餚美味。
飲茶:這裡是指用茶水漱口潔牙。
[譯文]
老人飲食適宜多餐,膾肉雜味宜少勿貪;
一日三餐按時進食,適宜早些不可遲晚;
飲食宜緩細嚼慢咽,不可粗吞不可速完;
食宜留分八九即停,不可貪食過飽傷胃;
食物宜淡有益脾氣,不可嘴饞追求厚味;
食物宜溫有益臟氣,不可寒涼五臟受傷;
食物軟爛有益胃氣,不可堅硬損害肚腸;
飲食完畢茶漱幾口,洗凈齒咽清潔口腔。
[名家簡介]
石成金(生卒年不詳),清代著名醫家、文學家。字天基,號「惺庵愚人」,江蘇揚州人,生平事迹欠詳,大致生活於康熙至乾隆初年,著作甚多,其中如《養生鏡》、《長生秘訣》、《石成金醫書六種》、《傳家寶》,並編有笑話集《笑得好》和佛學著作《雨花香》等。詳情參閱本書第九編《歷代名家小傳》「石成金」。
[養生旨要]
我國自商代西周伊尹等主張「食醫」(食療),到春秋戰國的孔子、孟子等倡導「食性」以來,歷代醫學家、養生學家都對「食養」思想有所繼承和發展,在飲食時間、數量、品種、方法、習慣、衛生等方面,都似乎約定俗成了若干原則,大致可歸納為:一是進餐要基本定時,做到先飢而食;二是每餐定食量,不宜過飽,未飽先止;三是飲食品種要恰當合理,宜清淡不宜大葷,不宜繁多;四是不要偏食,也不可亂食;五是食物宜熟、爛、溫、淡,不宜生、硬、冷、韌;六是飲食時不可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七是要養成飯前洗手、食後漱口的飲食習慣;等等。
這首口訣從飲食的8個方面,給我們提出了飲食的「宜」與「不可」的原則,把幾千年來約定的主要原則基本上都給概括進去了,值得我們注意和參照。
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它直接關係到生命的長短與健康的質量。有則調查資料說,喬治亞塔米什村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這裡居民的平均壽命之高是舉世罕見的。喬治亞第比利斯試驗治療研究所原所長諾達爾?基普希澤教授,曾對此進行了長達30年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揭示了塔米什人長壽的秘密。他說:「塔米什人長壽雖然有許多因素,其主要的秘密卻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習慣。如果你能像塔米什人那樣生活,你自己也許能活到100歲以上。」
有的文本稍見差異,首句「飲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見闕。大概認為「飲食宜多」這話不合養生之說,哪有養生家、醫學家主張「多吃」的,即使是營養學者也不會如此說話。這種懷疑不無道理。其實,石成金這話里的這個「多」不是指量多,而是指次數多,而是「少吃多餐」的意思。
附錄1:
[宋]陳直「老人食宜溫熱熟軟」勸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2:
[宋]陳直「少食多餐」勸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3:
[清]馬齊「三餐取宜」訣
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
(馬齊《陸地仙經》)
※智慧人生: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
※紀曉嵐因果故事:僧懺前業
※南懷瑾老師:《讀易劄記》序
※南懷瑾老師:親近善知識的條件
TAG:傳承網 |
※養生文化:春節健康飲食的四要與四忌
※飲食文化:「素八仙」中醫養生食療功效和12道素膳食譜
※孔府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飲食文化有哪些?
※合理膳食、飲食養生的五色與五數
※飲食文化:最便宜的「素食黃金」,每日食用補血養胃又養顏
※中國飲食文化 八大菜系
※五穀雜糧飲食最養生,五顏六色花草更養心!
※飲食文化:入秋三分虛,多吃六種白色食物
※保健飲食:秋季飲食青欖燉湯 利咽解毒、潤肺生津
※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仕而優則食
※華夏傳統飲食:形成於清代的「四大菜系」
※養生家石天基的益壽觀:養心六常存 飲食講六宜
※【飲食】古代中國人春節吃啥?鹿肉曾是「大眾食品」,生魚片是文人最愛!
※陶豆 傳統飲食之文化特點
※健康飲食養生
※無錫的的飲食文化
※健康飲食「黃金6原則」
※藏族飲食文化淺談
※飲食文化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