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到達其他心靈
一位博士媽媽記錄孩子在音樂求學之路上的變化
她的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是個死桿古典樂迷
再看看適合5-18歲孩子的10張古典音樂專輯
18世紀家庭聚會時的一場弦樂四重奏表演
今天是母親節,你給媽媽送禮物了嗎?但媽媽不會停止為孩子操心。
有這樣一位博士媽媽,曾在帶小朋友參加了2個室內樂夏令營後,發現孩子對音樂的態度和理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面這篇文章,送給正走在音樂求學之路上的朋友和廣大的琴童家長們。
音樂不是為了成就,不是為了站在舞台中心自我感覺很好,而是為了分享,為了到達其他心靈。
暑假帶小朋友參加了兩個音樂夏令營,感觸良多。
小朋友在兩三歲時曾是個死桿古典樂迷,除了對著樂隊演奏的DVD模仿,什麼都不要玩。可自從開始正式學習拉琴,對音樂的熱情直線下降,練琴成了最令他痛苦的事。
夏令營中,給他報的班是室內樂。沒去時提心弔膽——在我的理解里,室內樂是個很難的東西,要仔細去聆聽他人,去配合,節奏之外,還有音響平衡。而且不像樂隊,這裡一人一個聲部,全都得自己撐起來。但情況大出意料,原先互不相識小朋友們湊到一起,年齡相近,不僅能夠配合,而且很容易就投入進去,很喜歡。第一個夏令營結束,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建議了另一個專攻室內樂的夏令營,我問他想不想去,這次響應積極得很。
從夏令營回來,他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室內樂。這種細膩複雜的玩意兒是他原先最不要聽的,現在卻鍾情於那些最糾結的那些片段,諸如聲部相互交錯、大調分解和弦和小調分解和弦交疊的部分。而更驚人的是,整個人對音樂的態度和感受急轉直上,拉起琴來,完全像變了個人。原先對音準節拍強弱等等從技巧到音樂表達一切都不在乎,且知錯不改,f尚可一做,p是徹底不予理睬的,現在突然卯足了勁兒要去表達音樂,憋緊了呼吸去表達那些細膩到極點的pp的部分。我發現了,室內樂中,他在聽別的聲部,在獨奏中,他在聽自己,他在找音樂。
這奇蹟是怎麼發生的呢?兩個禮拜來,我一直在想,一定是原先的音樂教育中有什麼缺陷,而他在夏令營在室內樂中找到了那本該有的東西。
室內樂夏令營現場
兩個夏令營很不同。第一個規模很大,更有名,組織得也更好,每個老師都實打實地傳授很多東西。第二個規模小很多,老師們相互間儘是親屬師友,有點像他們自己家庭聚會的味道。組織頗為散亂,上課內容有時也似乎過於簡單輕鬆。但奇妙的是,小朋友雖然是在第一個夏令營中愛上室內樂的,卻是在第二個夏令營後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而第二個夏令營雖在組織方面有諸處尚待改善,其中的幾個時刻,卻也給我這個已經與音樂形影不離二十多年的人很大震動,引我反思音樂教育更好的方法和方向。
回想在第二個夏令營的幾個片段。報名時,除了主攻室內樂,每個人還可以有兩個選修,看著那個表,我也不知道選什麼好,隨便挑了個general music(普通音樂?這是幹什麼的我一點概念沒有),和一個技巧訓練。本來有個爵士樂,我想了想,怕要求太高,怕是給十五六歲準備向那個方向專攻的年輕人的,就沒報。
然而我錯了。爵士樂老師(也就是我聽到的那個現場的演奏家),教兩個班。年齡組是十歲以下和十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基本是沒有基礎的,但他們可以學。最後一天,孩子們上台表演自己的即興作品,方式是這樣的:老師「指揮」,他拿起一張張寫著大字的紙,上面標明各種情緒,比如:悲傷,憤怒,歡樂,狂喜,甜蜜,寧靜... 或者演奏形式:對話,爭吵,輪流... 孩子們自己體會,自己找音樂形式(音符、旋律、節奏)來表達那些情緒,同時要傾聽自己的合作者(「對話」或「爭吵」的對象)怎樣表達,並作出合適的回應。可以引用自己熟悉的片段,巴赫的無伴奏呀,練習曲的幾個音呀,也可以創造(包括胡搞),比如跺腳呀,敲琴板呀,刮弦呀。這些當然很初級,但這是起步。孩子們能夠學會以音樂形式表達,並且是創作性地表達時,都非常投入。
general music的課也很令我開眼。最開始,我覺得老師教的太容易了,從一分音符到八分音符,打拍子,然後唱一個特別簡單的旋律,並加上一些簡單動作。班上的小孩們顯然水平都高於這個。
然後,他讓每個人錯開一點開始,完成他們的說唱念打,並重複循環。這下不對勁了,開始出現錯位錯拍,有的沒跟上,有的等長了,有的因為聽別人而受到影響自己做錯了、跟別人唱和做成一樣的了。我突然恍然,這不是賦格不是卡農嗎?在做這件看似容易的事同時,你需要仔細地聽同伴,但又要堅守住自己的陣地,不能被他們帶跑了。當最後大家從頭合到尾大致對上的時候,我也大致能夠聽到一個有結構、有和聲的東西。看似簡單,不訓練可做不來呀。
這或許是課程開始前的熱身
在這個夏令營里,我聽了有生以來第一個現場爵士樂。除了演奏者的即興能力令我五體投地外,更令我震動的是:我從中聽到了今天被我們稱為古典音樂的那種音樂所曾經擁有而今天不再擁有的東西:對音樂結構的嫻熟掌握,已經深入肉體的掌握,和聲結構,和聲演化,從幾個音的動機開始發展音樂的能力,歸根結蒂就是基於對音樂的理解的創作音樂的能力,這曾是每一個演奏家都需要掌握的能力。
我感到,現在的音樂教育,從專業的到非專業的小孩的,都太強調演奏技術的精益求精了,而理論與作曲訓練太少了,對於聆聽音樂結構的感性訓練也遠遠不夠。技術能精益求精當然好,可問題是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代價是對音樂結構的教育打很大折扣,真是得不償失。因為音樂結構,包括橫向(時間發展)與縱向(和聲結構),在我看來可謂音樂的本質。我在那場爵士樂演奏中聽到許多和巴赫的音樂非常相似的東西,這時我便理解了為什麼Friedrich Gulda同時是爵士音樂家,為什麼許多爵士音樂家特別從巴赫的音樂中得到靈感,因為其音樂內核是一致的,哪怕其和聲形式與發展方法(套路)不一樣。
這個結構,先從感性培養很重要,而這正是那個爵士樂老師和那個general music老師所做的。在適當的時間加入理性培養也很重要,理論和作曲就是教這些,而即興也部分地與之相關同時也教樂感。
哪怕是最基礎的作曲能力,也對學音樂的孩子十分有益
回來之後,我在youtube上找到那位爵士樂家採訪第二個夏令營的主辦者(他們是朋友),兩人談現在的古典樂教學有什麼缺陷。爵士樂家雖然自己也是老師,但也把自己的小孩送到「鈴木方法」底下學過小提琴。然而他說反思鈴木方法,有一個缺陷就是不太培養孩子聽和聲,不鼓勵孩子創作。我想,正是這樣,這正是我自己的音樂教育的缺陷,也是我家小朋友之前接觸音樂的方式所存在的缺陷。
十歲以下的小孩,先從感性入手,從唱歌開始,然後樂器可以加入,與此同時要特別培養他的聆聽能力,聽不同聲部、音響的結構。室內樂是極好的訓練,爵士即興也是很好的培養,同時慢慢地積攢樂理知識。到十二歲以上,加上和聲對位的理論應該能接受了。
其實對音樂有點感覺的小孩都有作曲衝動,稍微引導一下效果就很好,堅持四五年到十幾年,樂童們都可以初通作曲的——這裡說的初通作曲,當然遠遠達不到真正的作曲家的水準,甚至達不到管弦樂隊編製那麼龐大規模。但如果能為自己演奏的樂器寫點華彩,會一點點即興,能寫兩三個聲部的作品,能把別的樂器上的東西改編到自己的樂器上,就非常好——我覺得比在自己樂器上手指利落更可貴,無論是個人音樂生活還是社會總體音樂景觀都會大為不同。
這樣一個樂童,就算之後不學音樂,但因為他明白作曲是怎麼回事,便會對理解各種音樂作品有很大幫助。同時,當一個社會的音樂受眾是這種水平,也會幫助作曲家的新作品得到賞識和傳播。否則真的就是現在這種封閉的學院化的狀態,新音樂大家叫喚不懂不懂根本就不想一聽。
但今天的(古典)音樂教育普遍不是這樣的,不重理論,不重視聲部聆聽,大家一說小孩學音樂,重點都是訓練手指頭。尤其在中國,琴童卯足勁兒考級。然而一個重要的基本功——聆聽音樂結構,配合演奏,還沒有得到足夠訓練。
第二個夏令營的主辦者在那個採訪中說,音樂學習是一個終生的事,一個人哪怕不以音樂為業,他仍會在音樂中繼續自我發掘和深化,就像雖然我們已經離開學校了,也不當小說家和詩人,但我們仍然繼續閱讀文學作品;一個人不搞音樂了,但是他的音樂生活不會因此而停止。
而學習室內樂不僅是演奏音樂,更是培養一個人的內在,學習在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同時鼓勵同伴清晰表達,不論是在莫扎特的四重奏里還是在即興合作中,都努力給同伴以力量而不是以威力震懾他們,這樣你就能在合作表達中到達個體單獨所不能到達的境界。很多室內樂演奏家不是最出眾的明星,但當他們湊到一起,他們創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音樂。如果一個孩子將來不以音樂為業,他仍然學到一種能力,與人合作,聆聽和理解他人,理解事情的總體面貌結構。
這位主辦者說,音樂是一種服務(service),它應該從你發出來到達其他人,從每個人發出來,相互抵達相互交流。我想起那天,在最後告別結語時,他對台下的小朋友們說:
「I hope you ll take this back home with you: Music is not about achievement. It is not about standing at the center of the stage feeling goodabout yourself. It is about sharing. It should reach other hearts."
我希望你們學到這點:音樂不是為了成就,不是為了站在舞台中心自我感覺很好,而是為了分享,為了到達其他心靈。
點擊播放 GIF/21K
下面是曾任上海國際青少年管弦樂團*(Shanghai International Youth Orchestra)駐團指揮、現任樂團單簧管導師的巴納比?帕爾默(Barnaby Palmer)先生,為5-18歲孩子們推薦的10張古典音樂專輯。
巴納比?帕爾默
Barnaby Palmer
美國青年指揮家、教育家、單簧管演奏家
*上海國際青少年樂團是由包玉剛實驗學校創辦人蘇文駿先生以及著名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先生創立的非營利性質的音樂機構,為非音樂專業的熱愛音樂,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孩子提供舞台演出和國際音樂交流的機會。
推薦5-12歲兒童
《彼得與狼》普羅科菲耶夫
《動物狂歡節》聖-桑
《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布里頓
《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組曲》柴可夫斯基
《荒山之夜, 展覽會之畫》穆索爾斯基
推薦12-18歲青少年
《行星》組曲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第五交響曲》貝多芬
《G弦上的詠嘆調》巴赫
《卡門阿萊城姑娘》組曲1-2比才
《四季》維瓦爾第
_ dqu 編輯 _ 譜妹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新媒體旗下分類媒體「靠譜」
※都說見字如晤,難道字丑就要此生不見!
※繼巴赫成為「殺人犯的音樂」後,舒伯特成為師生虐戀的背景音
※他把嚴肅的交響樂畫成了漫畫,BBC還為此拍了部動畫片
※重溫經典才能更好前行 北上廣深文藝活動日曆
※中國人的日子,過得一代比一代糙了?
TAG:外灘靠譜 |
※你是不是取得了小成就,卻不慶祝,不分享?那你是不是很難受
※很多人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
※有了好習慣,將來不怕沒成就
※南懷瑾老師:做到了這點不成就也成就了,做不到學佛又有何用
※馬伊琍優雅卻不失莊重,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活,文章自己都覺得後來的成就離不開她
※粉絲們的寵愛,到底是成就了鄭爽,還是害了她?
※為什麼是高粱成就了中國白酒,而不是其他?
※為何在我們眼裡鄧肯並不是很強壯,但他卻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一個女人「不拒絕」你這些事,八成就是默認喜歡你,錯不了!
※他是一個亡國的皇帝,卻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也算是成就不小了!
※這幾天出生的人,人雖說並不聰慧,但堅持讓他們獲得不俗成就!
※心即是佛 成就自己 靠不了別人
※你所有的懶,成就了你現在的窮
※林徽因的庶出弟弟不如她有成就,並非是他們不聰明,而是另有原因
※是她,成就了蘇軾
※最容易被人瞧不起的4個生肖,往往能擁有讓人想不到的成就!
※美國覺得自己一直「替天行道」,不僅不會有內疚感而且還有成就感
※最好的愛情不是包容,而是成就更好的彼此
※古天樂有現在的成就,除了張國榮相助,這兩人也不得不提!
※姿態的成就是現在RNG給他的,也是靠自己不屑的努力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