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文丨觀諸法如


菩薩會用種種的方法,使令眾生引發出來無量的善根。菩薩會如何做這件事情呢?我們參照《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做討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能引發出來無量的善根。


1


一、說正齋戒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有情類;為說八支聖齋戒法,令其棄捨最極艱辛,感非愛果,受邪齋戒,勸令修學無極艱辛,感大愛果,受正齋戒。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一月不食是外道計。」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齋戒」,若有眾生不相信佛法,信解外道的教義,接受了外道的老師的教導,相信外道的邪齋戒。


「乃至一月都不食等」,什麼叫做齋戒呢?就是不吃飯,一個月都不吃飯。「諸有情類」,這樣的有情。


「為說八支聖齋戒法」,菩薩為眾生說佛法中的八支聖齋戒法,說八關齋戒。「令其棄捨最極艱辛,感非愛果」,菩薩說佛法中的八關齋戒法,使令邪知邪見的眾生,棄捨最極艱辛,這樣子修苦行,這樣受邪齋戒,將來得到的果報也並不是可愛的果報。「菩薩勸令」棄捨邪齋戒。

「勸令修學無極艱辛」,修學佛法的八關齋戒法沒有那麼辛苦,將來「感」得「大愛果」,「受正齋戒」。


延伸閱讀:


八支聖齋戒法


1、《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二〇二)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第一


2、《佛說八關齋經》


3、《八關齋經》


4、《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問曰: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受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歸依。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歸依竟。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過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共住)。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著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不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願持是布薩福報,願生生不墮三惡八難。我亦不求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盡,逮得薩婆若,成就佛道。


5、《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何等為三?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遠離妄語是第二支。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何等為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離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遠離妄語是第三支。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伎樂、塗冠香鬘」、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持,堅守正念。」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何以故?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今於此中,若苾芻尼律儀,若正學、勤策、勤策女律儀,皆在出家品所攝故,當知攝屬苾芻律儀。若近事女律儀,墮在家品故,相似學所顯故,當知攝屬近事律儀。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點擊播放 GIF/422K



2


二、說中道行


若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脫;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


「若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脫」,若是有情,沒人叫他修苦行,他自己要修苦行。修苦行修得很認真,「精勤無懈」,一點不懈怠。「起邪方便欲求解脫」,修那苦行,是屬於邪方便,不是正方便。以此邪方便想要解脫生死苦。這是妄想的境界。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那麼,菩薩善巧方便地教化眾生,為說中道。中道就是八正道。使令遠離二邊,一個是樂邊、一個苦邊,使其趣入聖道。


3


三、說正靜慮

若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岩赴火,斷飲食等;為其宣說無倒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住,逮得當來無諸艱苦、與喜樂俱、生天勝果。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投岩赴火是尼犍子計」。


「若諸有情求欲升天」,他希求生到天上去,想要享天福。怎麼樣能夠升到天上享天福呢?「起邪方便」,他發動一些不合道理的行動,什麼呢?「投岩赴火」,從高岩上跳下來,或者赴到火裡邊去,或者「斷飲食等」這些事情。


「為其宣說無倒靜慮」,菩薩為這樣邪見的眾生宣說沒有錯誤的色界四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住」,就是現在就可以得四禪的。


「逮得當來無諸艱苦」,就能夠獲得將來沒有艱苦的、與喜樂在一起的升天勝果,升到色界天的勝果。


4


四、勸入聖教


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咒,妄計精勤受持讀誦,得究竟凈;方便勸令於佛聖教,受持讀誦,思惟其義。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婆羅門吠地迦呪者,此雲明呪也。」


若諸有情相信婆羅門教,相信婆羅門的吠地迦咒,吠地迦咒,就是明咒。是「妄計精勤」,他們錯誤的執著,精勤地受持讀誦咒,將來就能得到清凈的果報。

「方便勸令於佛聖教」,這位菩薩就方便善巧地勸令邪見的眾生,「令於佛聖教」中「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在佛說的這些法門,受持讀誦,思惟其義,才能夠得到清凈的果報的。


5


五、說甚深法


又正為他如是如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妙法,令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凈信。但由如是一剎那頃,厭離凈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可稱數廣大善根;況其相續。


菩薩正式地、尊重地,為他人如是如是地宣揚開示,如佛陀所說的甚深空性相應妙法,就是《般若經》。


「令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凈信」,這樣子為他人宣說佛法的般若法門,使令眾生能發生勇決的厭離心,發生猛利的凈信,對於佛法的凈信。對於生死大苦的厭離心,對聖道的凈信,都是很勇猛的。


「但由如是一剎那頃,厭離凈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可稱數廣大善根」。「但由」,就是只是由於這樣子一剎那間,這麼短時間頃,有厭離心、有凈信心。「俱行善心」,厭離和凈信,和心在一起活動。這樣子短時間的栽培,「尚能攝受」,尚能攝受,就是能成就不可稱數的廣大善根。「況其相續」,況且不只是一剎那,相續下去多少剎那、或者多少天、多少個月、多少年,那善根不是更廣大了嗎?


6


六、勸行供養


又諸菩薩世間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具,起凈信俱增上意樂,於佛法僧勝解供養;亦勸導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

「又諸菩薩世間所有」的「種種上妙珍寶」,上妙的「香鬘」,「諸供養具」,用這些做供養具。「起凈信俱增上意樂」,有清凈信心相應的、殊勝的意願。


「於佛法僧勝解供養」,在佛、法、僧這裡做勝解供養,就是要有清凈的觀想來作如是供養。不只是把供養具放在那裡就完了,心裏面要作觀想的,這像前面《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供養品〉所說。


「亦勸導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


7


七、勸喜供養


又於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養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凈信俱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深生隨喜;亦勸導他,作是隨喜。


「又於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養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凈信俱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周匝」就是周遍的意思。「普緣,深生隨喜」,普遍的觀察,深生隨喜。有十方菩薩那麼樣的供養佛,深深的生隨喜心、生歡喜心,隨順歡喜。「亦勸導他作是歡喜」,菩薩自己深生隨喜,也勸導眾生作是隨喜。

菩薩如何引發眾生的善根?



8

八、勸修六念


又諸菩薩恆常修習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


「又諸菩薩恆常修習念佛、念法」,長時地,不是短時間,修習念佛三昧,念佛、念法、念僧,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菩薩也勸導眾生修這六念法門。


這裡說是:「恆常修習念佛、念法乃至念天」,這個念,是念佛名號;裡面也應該包括念佛的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樣念佛功德。念法,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能令心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謂1、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2、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於趣涅盤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


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種行相的差別,二種開演出來有六種心行的差別,若能這樣的思惟分別,能夠令心沉沒的行者,修止觀的人止觀不相應時,心裏面「沒」,就是失掉了所緣境界了,叫做「沒」。正確的鞭策自己的心,使令自己生起歡喜心,就能對治昏沈的蓋障了。


這六種心行是指歸依的具足隨念有三種行,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稱為歸依隨念;證具足隨念,包括於趣涅盤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憶念自己有施、戒、天的功德,將來可以證得決定勝事、增上生事,稱為證隨念。


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我們有這樣的觀行的時候,叫做歸依隨念。歸依,是救護義,是請求救護的意思,也有一個恭敬的意思。


於佛、法、僧三寶隨順憶念的心行,稱為歸依隨念。


一、念佛︰隨念佛十種名號、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二):8
佛學院是否要爭取納入教育體系
佛教,你可以懷疑
魔王波旬公布了他的陰謀……大部分人都已中招!
母親究竟對我們有什麼恩德?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與眾生結善緣?
地藏菩薩是如何解脫眾生之苦的?
佛菩薩如何方便度眾生?
佛菩薩是怎麼度眾生的?
菩薩度眾生會煩惱嗎?
【如是覺】佛教鼓勵人要多行善事,請問《金剛經》為什麼說:修一切善法,要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才能成就菩提呢?
【如是覺】佛教講「六道眾生」,請問「眾生」指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正視眾生彼此之間的關係?
及時迴向眾生和菩提,才能保護住善根福德
什麼是「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一切的眾生是什麼原因生出的妄想呢?
善財童子與地獄眾生如何都能一生成佛?
為什麼菩薩希望眾生的頭髮柔軟、發紋自然向右邊旋轉?
眾生造業這件事,在佛菩薩眼中,又是什麼情況呢?
佛教如何看待眾生的妄想
佛陀如何引導剛入佛門的眾生?
學如來智慧 澆眾生善根
為何菩薩必須供佛,眾生要供僧?
【如是覺】經典里為什麼說佛菩薩要滅度一切眾生到涅槃的地方?請問涅槃的真貌是什麼?
問:願眾生先成佛、我最後成佛的大乘菩提心,您生起了嗎?
為什麼說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