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各朝沒有借鑒的情況下,張良為什麼力主定都長安?
劉邦滅項羽一統天下之後,定都成了大問題。當時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定都洛陽,一種是定都長安。持前一主張者,均為劉邦舊部,他們出身山東(指秦以外、崤山以東的地區),不願西遷。這批人不僅占絕對多數,而且位高權重,足以左右朝政。後一主張,乃由劉敬提出,比對於前者,人微言輕。這時,張良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支持劉敬,透徹地分析了定都洛陽之弊和定都長安之利。劉邦毫不猶豫,當即決定西都長安。這件事可以說因張良一言而決。從此西漢200多年的歷史,就在以長安為中心的舞台上拉開了帷幕。
這一計是典型的折衝要害、明乎取捨類型,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暗藏玄機。
任何一個朝代,都存在一個選擇哪裡定都的問題。定都之地選擇得好與不好,與朝代興衰治亂關係很大。史上凡實現了大一統的王朝,選擇定都地都很嚴肅,決不會隨隨便便。大致說來,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傾向於選擇根基之地,如西周選擇鎬京、北宋選擇汴梁等,另一種是傾向於選擇制衡天下的地方,如元明清選擇北京,還有一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周平王遷都至洛陽以避戎狄。至於割據時代或偏安一隅的王朝,當作別論。
西漢於公元前立國,是比較早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可資借鑒的朝代不多,且夏、商、周三代分別定都不同地方,均是國運綿長,秦雖定都關中,但統一後很快滅亡。統而觀之,優劣難辨。張良為什麼力主定都長安呢?
一是看準了制衡天下的地理形勝優勢。大而言之,我國地理形貌總體上是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對於東南方向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顯而易見。小而言之,如張良所說,關中之地,前後左右均有險可守,「金城千里」;腹地廣闊肥饒,「天府之國」;水系發達,黃河、渭水是天然的運輸通道,「漕輓天下」。據有關中,進可以東制諸侯,退可以自保有餘。洛陽雖然四周有險可守,但腹地不夠開闊,土地也相對貧瘠,乃四戰之地,非用武之國。有意思的是,宋代之前,中國歷史上比較強盛有作為的朝代,均是以長安為都。後來元明清之所以把定都地改在北京,乃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而不得不然,其實仍遵循著擇地勢之便、制衡天下的規律。
二是看準了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經濟優勢在哪?如張良所說,土地肥沃,地域寬廣,「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戰馬、粱食、資用、輸運,樣樣不缺。加上秦國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時起,即獎勵軍功和耕織,經營 既久,民習戰耕(至到唐代,杜甫《兵車行》上還說「且復秦兵耐苦戰」)。文化方面的優勢在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在歷代積澱的基礎上,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制定了很多有重大意義的法令,這一切漢王朝都非常需要。與其另起爐灶,何如因勢利導?而繼承、豐富、完善、踐行封建制度的這一套東西,最便利的地方莫如關中。
三是看準了秦國長期兼并而在東方諸候那裡造成的心理威懾優勢。秦自孝公之後日益強大,所向無敵,到了秦始皇更至鼎盛,遠交近攻,蠶食鯨吞,逐個殲滅六國。在秦國攻略的過程中,山東諸國畏秦如虎。秦國積威所在,諸侯莫敢側目。如今西漢定都關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心理威懾作用震撫四方。
四是看準了安定天下大局的政治優勢。劉邦與項羽雖說爭鬥了幾年,但從根本上說,劉氏天下得自秦朝。秦滅楚「不義」造成楚地反抗最烈的歷史事實,劉邦、張良都清楚不過,他們不會忘了前車之鑒。而滅秦過程中,項羽坑降卒、焚咸陽,其不義尤甚,以秦地人民的悍勇,不會沒有仇恨,一旦他日事發,可能不堪收拾。所以,還不如乾脆早為準備,坐鎮關中,與民休息,自是長治久安之計。況且,劉邦入關時秋毫無犯,又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形象樹立得已然不錯,趁熱打鐵,何樂而不為?
五是汲取了東周王室暗弱不振的歷史教訓。周朝自平王遷都至於洛陽後即告式微,進而天子氣象盡失,諸侯坐大,朝貢不舉,甚至於還經常有人覬覦九鼎,王室成了受氣筒而又無可奈何。這一情況雖說不全是因為建都洛陽的緣故,但張、劉想必心中有數:周王室如非衰弱,何必東遷?稍加推衍便知,漢要強盛,必須棄洛陽而就關中。
一二三四五,現在說來容易,但人家張良是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看得明白,真的太有才了。
歷史往往很有意思,五年前劉邦先入咸陽,見到秦宮室的壯麗和眾多的美女珍寶,這個泗水亭長出身的大老粗再也挪不動屁股。其連襟樊噲雖為屠狗之輩,卻深知不到享樂時候,力諫劉邦離開。就在劉邦不以為然,準備先在安樂窩裡盡情享受一番的時候,張良義正辭嚴給劉邦上了一課。劉邦還軍霸上,不僅避免了一場浩劫,還落得了一個好名聲。現在又是這個張良,反過來勸劉邦定都關中,想想都覺得好笑。但是好笑歸好笑,道理在那擺著,不聽是不行的。張良計高,劉邦善聽,真是珠聯璧合的一對。
記得莊子講過一個故事叫「運斤成風」,說一人拿著斧頭運轉得呼呼聲響,一斧劈下了其朋友鼻翼上的一點白粉,白粉去得乾乾淨淨,朋友毫髮未傷,並且這白粉是不小心蹭上的,「薄如蟬翼」。別人看後誇其斧技高超,其人淡淡一笑,只說,我的朋友更高明,換做是你,肯讓我用斧頭劈去那點白粉而端然不動嗎?呵呵,一個噱頭。
※此家族娶多位皇室公主一女還成太后,卻目無皇帝被滅族
※至今最牛宮女,死後全村人為其守墓,乾隆看到她的墓都要繞道
※臨終前告誡子孫,誓死守護一具遺體,20年後竟被天下人敬仰
※歷史上最《殘忍》農民起義首領,至今惡名遠揚,殺人不眨眼
TAG:還能進步 |
※唐朝之後再也無人願意定都長安,這是為什麼呢?
※長安是關中核心所在,為何唐朝之後,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定都長安了
※為何唐朝之後的歷朝歷代,都不願再定都長安?看完就知道了
※宋朝不定都長安或是洛陽,為何要選擇沒什麼防守優勢的開封?
※為什麼在唐朝滅亡之後, 再也沒有統治者敢選長安作為首都?
※宋朝趙匡胤為什麼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長安
※為什麼宋朝之後都不把都城設在長安,原因在這
※為什麼在唐朝之後再也沒有朝代把首都建在長安?
※唐僧取經還沒出長安就知道是騙局,可他為何仍堅持前往?
※唐朝以後為什麼沒有朝代定都長安了?
※唐朝被滅後的一千多年,為啥再也沒有君主定長安為都城?
※劉邦本想把都城定在洛陽,最後卻換在了長安,這是為什麼呢
※唐朝後為何無一朝定都長安?因這2個人的死,宋朝明朝沒有選擇!
※長安是九朝古都,為什麼唐朝之後,再也沒有了成為首都的機會?
※北宋為什麼定都開封,而不是長安呢?
※為何在唐朝以後,長安就成為了廢都,再沒有君主青睞此地
※還在著迷長安的美?如穿越到唐朝,你可能會後悔現在的決定
※西漢在劉邦定都長安之前,哪裡還做過國都?
※唐朝以後為何歷代王朝都不定都於長安?多少和沒柴燒有關!
※趙匡胤為什麼選擇了無險可守的開封定都,難道洛陽和長安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