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幾百年之後,一個王爺想要複製他的成功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了四年仗,最後奪取了天下,建文帝焚毀宮闕,不知所蹤,至今也是疑案······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也要面臨皇帝需要考慮的問題,譬如藩王割據,譬如皇儲選拔等。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他的長子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但是隨著「靖難之役」的發動,朱棣繼承人的問題就有了一點變化。長子朱高熾當時負責留守北平,而次子朱高煦則跟著父親一路征戰,立下赫赫戰功。
燕王起兵
在戰功面前,父親內心的天平就發生了一點變化。朝中文官從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原則考慮,紛紛建言,請求朱棣早點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但是,「上不允,蓋意在高煦也」。永樂朝廷的一些多軍方人士,譬如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在朱棣面前「時時稱高煦功高」,「數勸立為太子」。
但是,朝中絕大多數大臣都反對立朱高煦為太子,或許是感覺這樣一個猛人當皇帝,他們以後日子難過吧?為朱棣立下殊勛的兵部尚書金忠就不同意立高煦為太子,他曾對朱棣曆數古代家族嫡系和旁支之例,「又密以告解縉、黃淮、尹昌隆」等人。
明成祖朱棣
據說,朱棣曾為此事專門諮詢了永樂朝第一大秘解縉,「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皇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這個說法將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的原因解釋為朱棣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大孫子,日後的明宣宗。
不管是不是因為孫子,最終朱棣還是在永樂二年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關於「靖難之役」戰功問題,朱棣做了解釋,他說:「居守功高於扈從,儲貳分定於嫡長,且元子仁孝,又太祖所立,真社稷主,汝等勿復言。」
解縉
朱棣的解釋也合情合理,朱高熾雖然沒有跟著父親打仗,但是他帶著一幫老弱病殘堅守北平,抵抗了建文帝麾下大將李景隆幾十萬大軍幾次進攻,也是大功;朱高熾人品好,這又是人所共知,而且他是洪武二十八年由老皇帝朱元璋親自冊封的燕王世子,根正苗紅。
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就被冊封為高陽郡王的朱高煦也在此事被父親朱棣冊封為漢王,藩封雲南,這算是輸了第一輪。朱高煦知道自己被放逐,很少惱怒,對人大發牢騷,說「我何罪,斥我萬里」。
李景隆
老爸之地聽到兒子這番怨言,很不高興,想要收拾這個桀驁不馴的次子。結果還是朱高熾會做人,勸父親說雲南太遠,二弟不便去之類,這樣朱高煦得以繼續留在京城。
朱高煦不是朱棣中意的皇位繼承者,但卻是朱棣需要的戰將,後來朱棣幾次北征蒙古,都是讓朱高煦跟隨左右,皇太子朱高熾則還是留守京城。離著父親近,朱高煦趁機興風作浪,他勾結三弟趙王朱高燧合力構陷太子朱高熾,陷害東宮官員。
朱高煦的影視形象
當年力主立朱高熾為太子的解縉就被朱高煦誣陷下獄,最後被朱棣扔進雪堆凍死了。
朱高煦等人還多方挑撥朱棣和太子的關係,誣陷他當年與建文帝朝廷私通,所謂「三人成虎」,這樣搞得朱棣差點真的要廢太子。朱高熾應該是那種人緣很好的人,朝中很多大臣為他力爭,兵部尚書金忠甚至以命相保。
據《明史》記載,生性多疑的朱棣密令金忠「審察太子言,忠言無有,上怒。忠免冠頓首流泣,願以連坐保之,以故太子得不廢。」朱棣信任的大臣楊士奇也多次說太子仁孝,沒有任何不當行為。
楊士奇
正是這些朝臣的力保,才使得狐疑雄猜如其父的朱棣對朱高熾略為放心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坐得也是戰戰兢兢。
生性倔強且狠毒的朱高煦看到沒有廢掉哥哥的皇太子之位,也並沒有放棄努力,此人自命不凡,經常自比唐太宗李世民,說什麼「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
英武的朱高煦
後來,朝廷給朱高煦分配護衛親軍,他分到了天策衛,這讓他欣喜若狂,覺得是吉兆,因為當年李世民就當過天策上將,故而說:「唐太宗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
朱高煦能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複製一遍李世民的成功嗎?
玄武門之變
坦率地說,相比較朱高熾,英武非凡的朱高煦確實更像朱棣,也很像太祖皇帝朱元璋,但是大明帝國要實現文治轉型,這樣的帝王是不適合的,這也違背了朝中文官集團的利益。
朱高熾是那種仁厚儒雅的皇帝,有點像朱棣推翻的那個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此外,朱高熾還是個大胖子,身體很重,行動不便。
建文帝
朱高熾仁孝,甚至有點婦人之仁,但是他的兒子朱瞻基卻是個厲害角色。據《明史》記載:
上嘗命太子及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皇太孫同謁孝陵。太子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曰:『前人失跌,後人知警。』皇太孫在後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色變。」
朱高熾
皇太孫朱瞻基的意思是說:叔啊!你別想動我爸,小心我收拾你!
朱棣也確實很喜歡大孫子朱瞻基,永樂九年就把朱瞻基冊封為皇太孫,每次巡幸征討都帶著這個乖孫子,還不止一次對大臣說:「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或許是父因子貴,朱高熾的皇儲地位也因兒子得寵而鞏固。
朱高煦的電視劇形象
永樂十三年,朱棣將朱高煦的封地改在山東青州。當年封在雲南,朱高煦嫌遠不去,這回封在青州,他還是找理由不去。這下朱棣就火了,說:
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託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
朱高熾
儘管父親嚴厲斥責,但是朱高煦還是借故賴在南京不走。當時,朱棣遷都北京還沒完成,正打算巡幸北京,「高煦益恣肆,歲收祿米別為大量以求羨餘,率獲三倍。教護衛官軍強取官民商賈財貨」。
朱高煦是漢王,是皇帝寵愛的兒子,他在南京胡作非為,甚至無人敢管。
無所忌憚的朱高煦甚至還私自招兵買馬,漢王府有兵馬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衛士於京城內外劫掠,支解無罪之人投之江。」
大明軍隊
如果光是巧取豪奪也就罷了,這私下募兵,隨便殺人就形同謀反了,南京兵馬指揮使叫徐野驢,他膽子很大,管起了漢王府的事情。結果,朱高煦提起鐵瓜,錘死了這頭犟脾氣的野驢。
南京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朱棣也從北京回來看看。留守大臣楊士奇對朱棣說:朱高煦「始封國雲南,不肯行,復改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將徙都北京,惟欲留守南京,此其心路人知之,惟陛下早善處置。」更有甚者,還有人告訴朱棣,朱高煦在南京「陰養死士,招納亡命」,顯然是要謀反。
王府親軍
朱棣勃然大怒,痛罵朱高煦,將他的親王冠服全部脫掉,關進了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不知道朱高熾是真的仁慈,還是聖母婊,居然涕淚力救,使高煦得免。
朱棣對這個大兒子很無奈,大罵道:「吾為爾計大事,不得不割。汝欲養虎自遺患耶?」
大明軍隊
朱棣沒有廢黜朱高熾的爵位,但是將他遷到離北京很近的山東樂安州,以此為漢王藩封,還削掉他兩支護衛。朱棣是為朱高熾謀劃,說如果朱高煦造反,「即聞變,朝發夕就擒矣。」
朱高煦能否安心在樂安州做個王爺呢?人家可是自比李世民啊!
※王爺叔叔想造皇帝侄子的反,還自比李世民,最後結果太意外!
※朱元璋的後代成為滿族人,有的還以此為榮!
※這個皇帝造反起家,最像自己的兒子當不成接班人,接班皇帝像仇敵
※建文帝走投無路,向他求助,他卻不施援手,從此成為朱棣的紅人
※故宮藏了一幅畫,是乾隆皇帝精選出來的,後來溥儀還在上面蓋了印
TAG:朱言論史 |
※當年與李世民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十人,他們的下場都是怎樣的呢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帶的那十個人,最後是什麼下場?
※李世民當年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的下場都是什麼?
※隨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十功臣,他們的人生最後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這十人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他之外都不得善終!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有十人參加,最終這十人的結局怎樣?
※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十個心腹,最後善終的有幾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曾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說了一句話,事後竟然應驗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晚年有沒有後悔過?無可厚非
※李建成是太子,為何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無人來救他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為什麼要霸佔李元吉的妻子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可這十人的下場卻是天差地別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要殺自己的侄子?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來看看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的父親李淵去哪了?早已被控制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帶的那10個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最想殺的並非兩位兄弟,而是另有其人
※歷史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政變後,又發生了什麼?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