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英國的善良教育,比中國多了幾層?

英國的善良教育,比中國多了幾層?


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地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作者:shasha


來源:成長

無國界

(ID:G-citizen)



全文3528字,讀完大約5分鐘






我們希望世界是善良的。




然而,相比升學和工作,善良有什麼用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個

跟教育有關的新聞。




前天,英國皇室宣布,四歲的喬治小王子今年9月要上學了。

(英國的小學接收4—13歲的孩子,入學後先上預備班)




小王子選擇的這所學校,叫做Thomas』s Battersea。它是一所受到本地中產階級,尤其中上層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




據說家長主要是銀行家、律師、醫生、記者等在英國社會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而這所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什麼呢?你也許猜到是「優秀」「全面發展」「尊老愛幼」等等。



都不是。

校長說,

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善良。





小王子即將就讀的學校Thomas』s Battersea,慈善和多元融合是善良教育的一部分




不是簡單的助人為樂。




英國精英的善良教育,包含幾個層次:




善良,意味著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學校領導舉例說,善良意味著,孩子們不允許擁有

最好的朋友

,而必須跟

所有孩子

都成為朋友。




聽起來有點誇張:作為一個有正常情緒的人類,怎麼可能喜歡所有人呢!




但學校認為,行為上的尊重是必須的。如果孩子故意疏遠一些人,製造不公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



英國精英教育重視培養人的情商,甚至勝過學業。孩子要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包括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




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須在

行為

和禮節

上,對他人表現出接納和尊重。




老師也一樣。不能在行為上親近一些孩子,疏遠另一些孩子。英國人認為,孩子們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師處理不得體,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




我倫敦同事的孩子在另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那所學校也有嚴格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想慶祝生日,必須邀請班裡所有同學,不能只邀請自己喜歡的朋友。生日聚會可以採取野餐等簡單的慶祝方式,不能太奢侈。




這樣做的原因是:

要避免在精神或物質

上,給其他孩子帶來情感傷害。




前天看BBC的一個紀錄片,拍攝了以培養學霸精英著稱的伊頓公學,伊頓的校長也講了類似理念。他說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




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我在前兩篇文章里提到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




當孩子們長大進入職場,一定會面臨一個複雜的人際圈。裡面不僅有自己的同鄉和校友,還會有不同地域、語言或種族的人。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




如何讓你的工作夥伴信任你?




對他人在行為和言辭上表現出接納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這聽上去很容易,做到卻不容易。




在國際公司,中國的員工,往往更喜歡跟中國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響了我們升職。




很多人是出國後慢慢悟到:Be nice,

學會在禮節上尊重

別人,自己的世界才會變得寬廣。









善良意味著尊重自己,敢於表達意見




英國的這個理念,跟中國不太一樣。




傳統中國文化評價一個人善良,往往是說這個人懂得隱忍,即使有想法,也不會當面說出來,而是藏在心裡。




但英國人(以及美國人)不是這麼想的!




他們認為,

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麼是冒犯別人?




如果你因為一個人的收入、婚姻、家庭地位、種族、習慣或外表,對他進行評論和質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屬於不夠善良,沒有禮貌。




什麼是委屈自己?




就是你明明對某個決策、提議或者做法有意見,但是沒有提出來,而是一邊抱怨,一邊執行。




中國的孩子在國際公司升職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對於領導或同事的提議,既不提問,也沒意見,而是沉默的執行。




這很吃虧。




當你對一個組織沒有意見,選擇沉默,別人會以為,你在這裡做的不開心,懶得表達意見,可能正默默尋找新的工作。




同樣作為華人,我覺得好冤。並不是我們正謀劃跳槽,懶得提議,而是中國式的善良,讓我們不太習慣當面質疑別人。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的文化里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




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




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




他們會認為,你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不好;同時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在彼此壓抑的環境下相處,最終容易導致關係破裂。




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贊成這樣。




他們鼓勵有意見要說出來,有效展開溝通,這樣才能增進了解,分享智慧,讓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良性發展,減少問題,彼此都開心滿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內心,


但更是一項高級的

技術




英國的善良教育背後,是關於公民素養的一系列技術培訓:包括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 (沒錯,尊重也需要手段!)




這些在小王子的學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英國人致富早,他們在百年財富積累中發現:

原來金錢是買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愛和尊重。

所以,一個社會長久富裕,需要人們不僅能想到別人,而且能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護,產生安全和信任感。




於是在英國,當一個人倒在路上時,不僅有人救,而且路過的一些人具備基本的救援常識,這些常識往往在兒童時期就學習過。




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是那種既有善心幫助陌生人,同時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一個社會的陌生人既有愛心、又有常識,既有行善的動力,也有行善的技術,這份保障,才是善良帶來的巨大財富。




同樣的保障,還體現在溝通智慧層面。




英國精英特別注重語言溝通技巧。

他們雖然鼓勵表達意見,但是在表達方式上,要體現出對人心靈的尊重和保護。




前面提到的伊頓公學的紀錄片里有一個細節。小男生們早晨出門上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有個孩子忘了領帶,被教務人員看到了,老師攔住他說:




」Hey,小紳士,你有沒有發現,你忘記什麼了?」




孩子低頭一看,哎呀領帶忘了。趕緊回宿舍打好了跑出來。




教務人員再看到他時說:「太棒了,謝謝你!」




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式溝通。老師或家長不會直接說:你怎麼沒戴領帶!




讓孩子覺得很反感:你怎麼又來管我!




兩邊不開心。




英國的家長老師,傾向於通過一個疑問句,讓孩子自己來回答。

盡量避免他人逆反,造成衝突和對抗。




當孩子發現並改正了問題,父母和老師會對孩子說謝謝你!




英國人認為,尊重的前提是把對方當作和自己一樣有情緒的人。每個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但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成為很棒的人,讓自己的行為有價值。




當他聽到一聲感謝,意味著他的行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他做的很棒。




這種溝通方式延伸到職場,就被稱為

領導力。




比如,我的英國老闆就是典型接受英國式精英教育。當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報告時,他不會直接說:「你按照我的框架,帶領大家重新做。」




而是會說:「我

幫助你

把框架搭好了,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一點?」




聽上去好像是說,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滿意,並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而是任務太難了。




這讓我覺得接受起來很愉快,他沒有

命令

我什麼,反而

幫助

我搭了框架。




但傻子也知道,事實肯定不是因為任務太難,而是我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嘛。




只不過,傻子也喜歡聽好聽的話。




每當任務完成,老闆會非常禮貌的說,謝謝你們。




這種有立場,但聰明委婉的溝通方式,正是英美所說的領導力。




它的背後,是英美精英教育希望未來領導人學習的技巧,即: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讓你對他人的指導和管理,被別人接受,甚至心懷感激。




也就是說,

你的善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人,可以成為一種動力,而不是製造衝突。




英國人認為,聰明的溝通,最大限度保護人們心靈不受傷害,更加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當然,說這些並不代表我認為,英國關於什麼是善良的評判和教育,一定比我們好。




還是那句話:

每種文明都有優缺點。借鑒別人優勢,發揮自己長處,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中國的文化是指向內心的。所以,我們關於善良的教育,往往傾向於注重內心的修為。比如,當對方的語言不中聽,方式不得體時,只要是為我們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過內心力量圓滿接受的。




而西方文明是外向的,他們認為人在面對世界時,需要尋找恰當的解決方式。一個人的善良,體現在能夠恰當處理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有技巧的面對世界和別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準備走向國際的中國孩子,請你一定要看到這些差異,學習西方人認可的善意和與之匹配的領導力,讓周圍的各種關係良性發展。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




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善良,有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 本文來自公眾號"

    成長無國界

    ":一位歷經3國生活,不裝不端著的華爾街投行從業者,分享國際化成長的知識和經驗。



評論功能已開通!


點擊文末「寫留言」,即可參與評論



【版權歸作者所有,華哥編輯】



歡迎添加華哥微信(zglgag168)


歡迎分享



點擊下面標題,可查看更多文章


哈佛校長:為什麼每年我都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最糟糕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往死里逼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

回復關鍵詞【

964

】,送你一篇特別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13歲時,母親永遠離開了我……

TAG:世界華人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這樣的教育
美國的教育就真的比中國好嗎?留學?你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嗎?
英國低齡留學?先看看英國和中國基礎教育的這十個不同
美國的教育一撇
列強拿中國的賠款幹嘛去了?美國辦了學校,卻成就了中國的教育!
楊振寧大讚中國教育,稱: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
中國的教育在搞了什麼?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誰是世界最佳國家?英國教育全球第一?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中國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誰好誰差?又差在哪裡?
三位美國小女生的故事,給中國教育很多啟示
一諾: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
英國,一個你去了就會愛上的地方——聖安國際教育
新加坡留學,一個小國的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的脊樑
美媒稱中國正發展為教育強國:亞洲最好大學近五分之一在中國
中國和美國教育孩子的差異 你怎麼看
美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千禧一代」,都生活在哪個美國城市?
中國教育培育的是什麼樣子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