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一塊白布夾入花版中,在裝滿靛青染缸里幾經浸泡、氧化,出缸後白布上印有花鳥蟲獸等吉祥紋樣,成品被稱為藍夾纈,而這種技藝被稱為藍夾纈技藝。「夾纈」,1982年版《辭源》釋:「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樣的花紋,以絹布對摺,夾入二版,然後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花紋,其印花所成的錦、絹等絲織物叫夾纈。」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夾纈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常作為唐代文人雅士的素材被描摹進文字里,「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白居易《贈皇甫郎中》)、「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李賀《惱公》)……唐明皇也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這些實物的殘片,至今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館視為國寶珍藏品。至元、明,夾纈向藍色轉化,最後僅在浙南地區保存下來,以溫州為中心,向台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藍夾纈圖案,藍底白花,色彩調和,對比強烈。在民間,藍夾纈又以圖案為名,被稱為「百子被」、「龍鳳被」,蘊涵了喜慶祝願。曾幾何時,藍夾纈在民間非常流行,家家戶戶婚嫁時都少不了它藍夾纈。以藍靛(中藥板藍根的植株所制)為染液,表現以晚清至民間時流傳的崑劇、亂彈、京劇等戲文情節為主要紋樣,輔以花鳥蟲獸等大吉祥紋樣,故此,藍夾纈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染織品中以戲曲人物為主要紋樣的唯一孤列。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藍夾纈的製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夾纈印染。通俗地講,夾纈就是兩塊刻有花紋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夾住織物進行染色。染液無法滲透花紋突出部分,卻能通過凹進部分進行染色,與印章、字模印刷剛好相反。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花版是工藝關鍵。雕花版,首要選擇木材。可供選擇的有楓樹、楊梅樹、棠梨樹和紅柴。選定的樹先鋸成需要的尺寸大小,再兩面刨水平平面。將版材在水池裡浸泡一周後,取出,保持濕潤。先畫好「粉本」(紙樣),在版胚上刷上漿糊後,貼上粉本。拿刷子輕輕刷平粉本,然後執刀直接在上面雕刻,先刻外面的框框,再從左到右刻裡面的人物和花紋。第一次用斜刀,淺淺地刻個底,第二三次才用正刀,把握好分寸挖下去。一塊型版雕刻完畢,將紋樣拓回紙上。然後在第二塊胚版上刷一層漿糊,四周對齊在第一塊版上,抓住紙樣露在外邊多餘部分,帶動整張紙樣到第二塊胚版。取縫衣針刺破氣泡,小心弄平,防止紙樣偏移,然後開始刻第二塊胚版。型版正反面的花點要一模一樣,不得有誤差。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溫州樂清以靛青製作和印染為勝。樂清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尤其是樂清城北、白石一帶坡高、水好、氣候及土壤適宜等優勢,所以在藍靛的種植方面尤為出名。樂清的藍靛出現至少有600多年歷史,明永樂《樂清縣誌》對當地明代時期種植靛青就有明確記載。一直以來樂清中雁盪山及黃檀硐村所產的靛青,以其質優色佳為當地及周遍地區眾多藍夾纈染師所稱讚。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師必雲集黃檀硐村,爭相預定。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初,當時僅僅白石中雁一帶就有2000多戶人家種植藍靛達上萬畝。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澱等幾個步驟,打靛過程要求高,講究技巧。靛青製作的成熟,使得藍夾纈印染在樂清也十分紅火,鼎盛時期幾乎每個鄉鎮都有染坊,經濟較好的鄉鎮達十幾個到二十多。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印染是藍夾纈生產的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道程序。即將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對摺放在花版中間夾好,再連版帶布泡在發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過程。需要經過整理布料、參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穩固的花紋等過程。



探秘古老的藍夾纈技藝



【文化典藏】現如今,以工業革命為特徵的城市現代化使得舊時農耕時代下的產物慢慢消失,藍夾纈也作為一種過往生活的憑證,演變成了民俗館裡的觀賞和懷念。2011年,溫州藍夾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需要大型驅逐艦 增強反導及對陸打擊能力
外媒:中國將從烏克蘭引進世界最大飛機
朱婷略有波動仍出高光數據 瓦基弗離她真不行
汶川地震9周年祭!那抹迷彩綠 我們不曾忘記
第75集團軍某旅赴黎巴嫩維和部隊舉行出征大會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非遺工匠——藍夾纈
蒼南:青花魚盤「拔五更」 畲族夾纈白礬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