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風不可怕,找對方法治頑症!
文章啟迪靈魂,音樂使靈魂升華,一起來聆聽閱讀吧!
對痛風病的理解
痛風,是個古老的疾病,屬於「痹證」範疇。在古代中醫文獻中「痹症」範圍較廣,包含西醫的多種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尿酸過量生產或尿酸排瀉不暢,引起的尿酸堆積,尿酸結晶堆積在軟骨、軟組織、腎臟以及關節處。在關節處的沉積會造成劇烈的疼痛。
古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有豐盛可口的食物,其富含嘌呤,痛風發病率很高,稱之「富貴病」。如自古至今,痛風是西方的一種常見病,也是中年以上男性發病率最高的關節炎。美國總統富蘭克林,亞歷山大大帝,法國國王路易七世、路易十四世,英國皇后安妮,我國元始祖忽必烈皇帝,宗教領袖馬丁路德、約翰卡爾文,著名科學家牛頓、哈維,英國大文學家米爾頓等都曾患過痛風。
過去,東方民族患痛風者比較少見,近年來其發病率逐年增加。二戰以後,日本經濟復興時期,蛋白類食品成倍增加,痛風一躍成為其一種流行疾病。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傳統飲食結構的改變,高蛋白質含食品的攝入,部分人缺乏適當的體力活動,體重超准,痛風的發病率直線上升,有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痛風患者增加一倍多,其中95%為男性,患者有年輕化發展趨勢,引起醫學界的警惕和關注。
2007年6月,一個朋友給我電話,痛風急性發作,腳趾劇烈疼痛,撕筋裂骨般的痛苦,晚上睡覺,薄被也不能搭在腳上。西醫的處理,首選藥物是秋水仙鹼,能有效抑制白細胞移動,控制關節炎症。秋水仙鹼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接近,其毒副作用會強烈刺激胃腸、白細胞降低、脫髮,癥狀緩解時,或出現噁心、嘔吐需立即停葯。腎功能不全者,還需謹慎用藥。用了西藥,痛風的急性癥狀一般會得到控制,但病變皮膚區色澤會變暗,此時,只是暫時的風平浪靜,多數患者還會複發,每年複發數次,愈發愈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控制。這個時候西醫內服丙磺舒、痛風利仙、別嘌呤醇等西藥,這類葯主要是促進尿酸排出或抑制尿酸合成,通過排出尿酸,降低尿酸。但這類葯毒副作用大,會有不同程度的皮疹、胃腸道刺激、肝腎功能損害,甚至腎絞痛等。
痛風屬中醫「痹症」,「痹」字出現在醫學文獻是1973底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脈灸經》,其中有「疾畀(痹)」、「踝痹」及「足小指痹」。古人對治「痹症」,用什麼方法呢?,是用灸的方法。
《五十二病方》(也出土於1973底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治療痹症,常用的藥物有:
「烏喙(huì音,指烏頭)、續斷根、防風、白芷、牛膝等」。
烏頭是大熱,搜風入骨,除濕痹寒痛,其它幾味葯,同類協同。這說明,在夏商時期,祖先就認識到痹症,包括痛風,是寒症、濕症。
痛風的前期,紅腫熱痛,是熱還是寒?
中醫,也有用三妙散,有黃柏、蒼朮、牛膝三味葯,來燥濕清熱,消腫止痛。怎麼理解痛風初期這個熱?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生,陽遭陰,故為痹熱(也稱熱痹)。」
身體感受了陰邪,陽氣抗其外出,出現紅腫,如三妙散,除正邪相爭鬱熱(黃柏),除濕(蒼朮),補肝腎(牛膝)。身體的局部的熱腫,其本質,乃身體的元氣的衰弱,邪氣(風、寒、濕)侵襲,元氣尚在抗爭,表現為紅腫熱痛。
邪氣力量強大時,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元氣的衰弱,感受外邪風寒濕,「外內相合」,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烏頭湯」的方子,對治歷節病,腳氣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桂枝湯」能對治寒疝,或陽氣大衰,不能達於四肢,寒邪痹阻,手足麻痹疼痛。烏頭對內寒,祛寒止痛;桂枝對外寒,調和營衛散外寒。在經方中,烏頭的量很大,用到5枚,一枚約30克,就有150克。桂枝三兩,依漢制,約50克。這麼大的藥量,古人告訴會出現什麼效果: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服藥之後,唇舌肢體麻木,昏眩吐瀉,或如醉酒狀,這時,脈搏、呼吸、神智無大的變化,稱之為「瞑眩」。是有效果的徵象。若呼吸、心跳加快,脈搏間歇,甚至神智昏迷。則為中毒,急當搶救。
《中國藥典》規定:
制川烏、制草烏,內服用量為1.5~3g;熟附子內服量為3~15g。用藥時不能超劑量。
1981年考古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漢代國家鑄造的法定衡器),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司農銅權重2996克,按照當時一個銅權重為十二斤計算,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這個重量摺合,一兩應該是249.7÷16≈15.6(克)。當時的1兩約等於15.6克。李時珍的話:
「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誤導了中醫院校的中藥、方劑教科書:自明清以來,我國普遍採取16進位制的「市制」計量方法,即1市斤=16兩=160錢。從1979年起,我國對中藥計量統一採取「公制」,即1公斤=2市斤=1000克。為了處方和配藥計算方便,又規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換算:1市兩(16進位)=30克;1錢=3克;1分=0.3克;1厘=0.03克。經過以上的演變,我們現在把古方中的一兩,統統當作一錢,也就是3克。
醫者用藥,劑量按照藥典,很多病其實治不了。用到了古方的量,也是如履薄冰,因為你不合法,不合俗了。醫者不敢用,患者不敢吃。
外治法
除了服藥,還有其他更好辦法嗎?答案是:有,用灸法。
前面,我們提到「痹」字作為醫學概念,最早出現在《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脈灸經》中。灸的方法,中正渾厚,足以對治痛風。後世對痹症痛風論述很多,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論治,證、症不同,人不同,要去辨別,其治法也隨之變化。中醫的醫藥運用,到後世繁瑣、零碎,專業的醫生難以究竟,何況普通百姓。
今天,當我們發現痛風時,多數是要去接受西醫的治療,西藥的應用,無疑是飲鴆止渴。本身就是元氣、元陽的不足,肝腎經脈阻滯,西藥雖暫息病情,對身體恢復,雪上加霜也。
唐代醫家王壽著《外台秘要》,其中提到「白虎歷節」病,指身體虛損失調,受了風寒暑濕的淫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這個病,晝靜夜發,在夜間是陰時,陰盛陽微,徹骨酸痛不歇,象老虎的牙齒在咬一樣,所以叫白虎歷節病。
痛風外治法
《外台秘要》介紹一個外治法,
用三年的濃陳醋五升,煮沸;再切蔥白二三升,再煮沸,用笊籬漉出,用棉布或絲帛趁熱包裹,敷在病痛處。
這類似於現在的熱醋療法。
艾灸治療痛風
在臨床,用灸是效果最顯著地。《扁鵲心書》治療歷節病的經驗:
「於痛處灸五十壯自愈。湯藥不效,惟此法最速。若輕者不必灸,用草烏末二兩,白面二錢,醋調熬成稀糊,攤白布上,乘熱貼患處,一宿自愈。」
2008年11月初,友人約筆者到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會診,診治以為痛風病人。患者祝錫錄(化名),51歲,公務員,1998年秋髮作痛風病,左下肢及腳疼痛,當時到北京請張寶勝治療。張寶勝在家中讓患者露出左腿,上面敷了衛生紙巾,張寶勝隔空用手抓,紙巾就濕了,提起來還滴著黃色液體,滴在身上,有灼痛感。換了三次紙巾,治療結束。當時有兩個朋友按住患者,因為張寶勝隔空抓的時候,患者腿部痛不可忍。張是用搬運的特異功能把身體的病(多餘的尿酸等)直接轉移到體外,祝錫錄的痛風病十年沒有發作。2008年8月,痛風複發,住院接受西醫治療3個月,效果輕微。當時,患者祝某說,痛的我真想從醫院的樓上跳下來。
筆者當時給一些年輕的臨床醫生講解,這例痛風也是寒凝沖任。為什麼這麼斷證?從面色看,有隱隱青色,青為寒痛厥陰病,就是說,病邪在並在厥陰經,在手厥陰是心包經,足厥陰是肝經。根源是在腎,是腎的元氣不足了,衰退了,不能溫煦肝和心包。我們看這個舌像,胖大、有齒痕。脈象,尺脈(命門和腎),沉弱;左關(肝的脈)弦緊,在肝經是寒邪凝滯才有這個脈象。寸脈浮數,重取無力。數脈,是個熱象,但這裡是假熱,浮取,就是輕輕搭上,跳的快;重按,又無力。有時,病人出現口腔潰瘍、眼睛紅、煩熱,都是假熱,怎麼更明確的知道是個真寒呢?在切診中,還有切腹部。筆者讓旁邊的年輕醫生用手打在患者臍周,用手指背去體驗,幾秒鐘後,會有到陰寒的感覺。手指背比手指腹部更敏感,且手指背屬陽面,陰寒不易進入、影響醫者的身體。
這時,我們給患者取臍周肓俞(雙)、天樞(雙),再取左側足三里。然後用灸法,艾條四顆點燃,對著腳踝部施灸。艾之熱力透過肌膚,患者頓覺舒適,診室煙氣四起。期間,問患者感受,艾之熱力漸透過左腳根骨、趾骨,筆者清涕長流。有一個年輕的醫生中間要替換筆者,筆者婉拒,其實這樣治病,有目測、有神遇,是用艾的熱力,慢慢化散其體內寒邪陰霾,感覺經脈中暢通、清亮為止。流清涕,筆者感應患者體內陰邪所致。近兩小時,筆者告患者:「好了」。患者自覺,左下肢及周身溫透。筆者給家人自備烏梅丸湯兩劑,予患者,囑內服。其中,制淡附片、制川烏、細辛各30克。半月後,患者來電話告之,自覺好了百分之九九點九。問是否來京再診,筆者答:隨意。今已隔4個月,友人X醫生來電話,告之尚好。
筆者施灸過程也是用意的過程,象畫家、書法家,著筆墨於紙張,有精氣神的貫注,千百年後,即使印刷、拓片,望之亦能動人心魄。醫者,用神氣是化病邪,出神入化,化境至玄。醫者,用神氣化病,在此境地,至玄無形,玄,就是無形。劉備,字玄德,最高的德,於無形之中。書家、畫家,其化境以筆墨展現;醫者,其化境界以針、灸、按摩、湯藥展現,農家之化境以鋤頭、鐮刀於土地。大蔥白菜、瓜果梨桃不過百日;眾生之軀體不過百年;書畫之於宣紙不過千年。時空流轉,宇宙無窮,一切都將隨風而逝。
筆者所言化境,不過一點靈感,所思所想不過恆河一沙、滄海一粟爾。
這是安平老師的公眾號
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喲!點擊分享,把您的愛心一併分享給你的朋友呀!!!
※中醫基礎知識
※運用古法秘傳開穴法,為您開通身體要穴,隨學隨走,3元起步
※小秘方大作用還不快來看一看!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