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3歲可以為官,女子13歲出嫁,古代少年解析
文:劉知生 讀史(dushi818)特約作家
一、古代「年少」一詞的含義
在漢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漢初三傑張良第八世孫張忠政斗鎮墓獸銘文中,首篇第一句話就是「有年少張中」(詳下圖),而且「年少」一詞在《史記》、《漢書》中,也多有體現。
左銘《黃門郎東平相少府頌》36字
張忠獅鈕政斗鎮墓獸
右銘《御史大夫贊》36字
那麼古代這個「年少」究竟是個什麼年齡概念和界限呢?我們只有從古史記載中,採用分析比較法求得。
在弄清年少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與「年少」一詞相對應的兩個詞或者年齡段,一是年老,二是少年早夭早亡。即作為鎮墓獸銘文用詞,古代「年少」,一者可能說明年少有為,二者可能英年早逝。無論古今,年老,一般是指五、六十歲以上者。而少年早夭早亡,古今中外的標準較為一致。一般是指20歲以前者而亡。
1、年少有為與勒銘紀功,對此,在《張忠事迹》一章中已有闡述,這裡暫且不表。
2、英年早逝與早夭區別。
在解釋英年早逝前,先要區別於早夭。美國學者陸威儀在《哈佛中國史.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早期帝國生活中的兒童》一章中說:「7歲以下的孩子……這個年齡也似乎是幼年和兒童時代的區別標準。……一個人不到20歲(指男性)就不算成年人,到了這個年齡,家裡將為他舉行一個加冠禮。……不到6歲就夭折的兒童被稱為『不哀夭』(早夭、壽夭),6歲到20歲之間這個年齡是人格達到完善的年齡段,以舉行加冠禮為標誌,在這期間死亡的人被分為三類『早亡 』。」
書中還引用這樣一個考古資料:有一通東漢時期的碑刻漢郎中鄭固碑提到墓主有一位長兄在7歲時長夭折了,因此從來沒提到其名,也沒有給他立下墓碑。這位長兄出現在其弟鄭固的墓志銘上,只是被提及。
漢語里生命長短稱為「壽」。孔子說「仁者壽」。壽不僅僅是外在軀體的生命,還指後代關於某位的記憶以及把他保留在祭祀崇拜之中。這是一種基於一個親緣集團的存在才可能有的社會身份的壽命,或者文學作品(包括古代鎮墓獸銘文及鎮墓文、墓志銘)中的一個特例。崇拜者在高祖的祖 前向他祝壽,《孝經》把神龕定義為舉行至高的尊重儀式以防止忘卻祖先的一個地方。《道德經》也有類似的說法:「死而不亡者壽」。在漢朝的祖先崇拜中,死者的魂魄和當下活在人世所崇祀和照料它的人一樣生存著。
一旦魂魄停止了接受獻祭,那麼它就會被淡化,直至消逝。在這期間,最老的神主(張忠政斗鎮墓獸銘文曰「人主」,即人柱)將按順序被撤去。在國家層面,距當代最近的四代祖先的神主都有神龕,接受後人的獻祭。正如西漢元帝時的少傅(後官至丞相)匡衡所說:「立親廟四,親親也。親盡而迭毀,親疏之,示有終也。」這種對死者的永恆記憶後來進一步得到提升,人們開始在先人的墓地邊為地下的先人樹立墓碑,高官貴族甚至在墓中埋葬著大量的隨葬品,如金銀器、青銅器、墓志銘、鎮墓獸等等。這種做法和先祖神廟中供奉木主(神主、人柱)具有同樣的性質。《隸釋》一書中有一方石刻這樣誇讚:「鐫石立碑,勒銘鴻烈,光於億載,俾永不滅。……先民所藏。載名金石,貽於無疆。」
二、古代「年少」一詞的年齡界限
1、古代「年少」的上下限
那麼「年少」一詞,又是什麼年齡段呢?一般認為:古代年少是壯年之前,幼年之後,大概介於15-30歲,下限最低至12歲,上限最高到30歲。
對於下限12歲問題,先看古漢語中的「少」字解釋,《漢書.荊燕吳傳》:「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師古曰:「少,幼也。」古漢語中,用於形容年齡之幼的,最大為幼童:12歲。到了30歲則稱為壯年。
對於上限30歲問題,我們可以從《漢書》所記載的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更生)任職年齡中推斷出來。劉向生年介於約前77-前6年,即生於前77年,在「元帝初即位……更生年少於望之、堪。」漢元帝生年介於前74年-前33年,登皇帝位於前49年-前33年,於前49年12月即帝位,那麼根據時間算頭算尾的方法,「元帝初即位」可以理解為前49年12月或前48年初。此時,劉嚮應該是28-29歲之間(77-49=28歲,77-48=29歲),而班固《漢書》仍稱28、29歲的劉向為「年少」,而到30歲就已經是「年壯」,而非「年少」了。
2、古代對於年齡的形容或別稱
1、我們還可以從古代關於年齡的形容詞或別稱中窺其端倪,如下圖並參見下圖表。
2、從古代年齡的用詞來看,見下圖表:古代年少及相關年齡詞語辨析。
3、從古代貴族士子入學、學禮年齡來看
(1)七旬曰 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索隱》:弱,謂幼弱時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即初生小孩70天內叫弱、幼。
(2)黃口。《舊唐書.食貨志》:「男女始生者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歲為丁,六十歲為老。」
(3)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經過9年學成,也就是17歲左右。 《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漢書.食貨志》:「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藝文類聚.52.王粲儒吏論》:「古者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十五歲入大學,學君臣朝廷王事之紀。」這從考古學的角度也得以證實。1956年河南信陽一號墓出土的竹簡上清楚地寫道:「母教七歲。」也就是說貴族子弟七歲之前由父母負責教育,七歲之後則進入學校接受各種教育。
(4)《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向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5)《墨子》:「年逾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
(6)成童,《正義》謂年二十冠也。《禮記.內則》:「食子者三年而出,見於公宮,則劬。……九年(歲),教之數、日。十年,出為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袴;…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而有室。」從上文看出,古代十三、四歲尚稱「成童」。
4、從古代皇宮納采、結婚、生育年齡來看,歷朝歷代有適婚年齡規定。其中13--20歲成為一個基本的納采、適婚、生育年齡界限。
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孩童時的總角解開,紮成一束,盤在頭頂,標誌其開始進入少年,古代稱為年少。孔子認為「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墨子.節用》:「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之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入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後漢書.皇后紀》:「漢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豋御。所以明慎聘納,詳求淑哲。……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選入掖庭,又生女舞陽長公主。」
漢代《鹽鐵論》研究學者王利器先生例舉了應劭《風俗通義》記載宮廷派人到洛陽鄉里采遠民女,年限正是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又舉了清代宋犖在所著《迎鑾二紀》中自述「年十三」入朝侍衛」作為旁證,來說明自先秦以來的以十二、三歲的年齡服官的傳統,一直傳到清代還保留著若干痕迹。
5、從古代入役年齡來看,17--23歲開始登記服兵役、力役。《禮記.燕義》:「司馬弗正。」《史記.項羽本紀》:「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暋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儲,故二十三年而後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各從其父疇內學之。」《漢儀注》:「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 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為庶民,就田裡。令老弱未嘗傅者皆發之。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食貨志》:「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者。」
《史記.孝景本紀》:「男子二十而得傅。」《索隱》荀悅曰:「傅,正卒也。」小顏雲舊法圾十三而傅,今改也。
據漢代軍事制度規定,漢初孩童從8歲開始經過9年學習,進入17歲就該入役了,20歲曰正卒,正式服兵役、力役。即人民17歲博籍(登記),成為具有兵役義務的待役人員,稱為「正」,就是指漢代「正卒」之服兵役和力役的年齡。20或23歲起役.輪流應徵,服現役兩年,稱「正卒」。
6、從古代年少入仕最低年齡界限來
古代習慣是以十三歲成童作為服官年齡的下限,主要介於20歲左右。(當然,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天子皇帝傳位不計在內)
7歲:《淮南子.修務訓》:「夫項托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以年之少,為閭丈人說。」
10歲:《漢書.張周趙任申屠傳》:「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趙堯為符璽御史……堯年少,刀筆吏耳……非以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
12歲童子:《史記.甘羅傳》:「甘羅曰:『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西漢東方朔上書漢武帝:「臣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若是,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
12-19歲童子郎:《三國志.魏書.馬朗傳》:「十二(時),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入伍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內親外親),累世長大(大個頭有遺傳)。朗雖稚弱(年幼),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試童子郎有年齡限制:12歲,故馬朗如此自白)』。」據《通考.選舉.童科》記載,古時常選童子,秀異能通經者拜為郎,或憑父功(任子制)拜為郎。《詩經.衛風.艽蘭》孔疏:「童者,未成年之稱,年十九以下皆是也。」晉干寶《搜神記.紫玉韓重》:「童子韓重。」
13歲成童:《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年十三歲……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呂不韋傳》:「太子政立為王......秦王年少」《集解》:「徐廣曰:『時年十三。』」《史記.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此時,周成王年尚13歲。《漢書.平準論》及《鹽鐵論.貧富》言桑弘羊「以訾為郎」、「以心計,年十三侍中……幸得宿衛」。《漢書.王尊傳》:「王尊……少孤…年十三,求為小吏。」
從漢成帝張中後時代(三國)周瑜來看,他7歲習文,9歲習武,13歲官拜水軍大都督。《後漢書.楊終傳》:「年十三,為郡小吏。」說明古代年少有為者,從小(13歲)到20歲左右就做官,或者有所作為了。
14、15歲:《漢書.外戚傳》:「昭帝始立,時上官安有女......立為皇后,年甫六歲......架、安宗族既滅,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不得廢......皇后立十歲而昭帝崩,後年十四五雲。」《漢書.荊燕吳傳》:「少子年十四。」
15歲:《史記.呂后本紀》:「留侯子張辟疆為侍中,年十五。」侍中,《集解》應劭曰:「入侍天子(漢惠帝),故曰侍中。」《史記.》還記載觸龍曾經向趙太后推薦自己15歲的兒子出來為官府做事,補上黑衣衛士,保衛王宮。《戰國策.趙二》:「寡人年少,蒞國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戰國策.趙四.趙太后新用事》:「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齊》:「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17歲:《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今孔丘年少好禮」。
18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名誼……年十八……廷尉乃言賈生年少,皮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漢書。賈誼傳》:「賈誼,年十八。。。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漢書。馮野王傳》:「野王。。。年十八,池陽令並素行貪污,輕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
19歲:《史記.周昌傳》:「漢三年…是歲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崩(前194年),王年少(19歲)…欲詔趙王並誅之。」《漢書.馮野王傳》:「年十八,上書願試守長安令。……歲余,而池陽令並素行貪污,輕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
未滿20:《史記。扁鵲傳》:「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天道四時。。。非年少所能復之也,以故死。」
15-20歲:道家始祖鬻熊《鬻子.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昔者帝顓頊,年十五而佐黃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嚳,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
20餘:《史記。賈誼傳》:「賈生名誼。。。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廷尉乃言賈生年少。」《漢書.賈誼傳》:「文帝怡誼為博士。是時誼年二十餘,最為少。」
20歲:《漢書。翟宣傳》:「少子曰義,年二十齣為南陽都尉…宛令劉立輕義年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西漢賈誼20歲做稱為年少:「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前200~前168),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33歲就憂鬱而死。
21歲:《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漢書.武五子傳》:「始,昭帝時,胥(廣陵厲王劉胥)見上年少無子,有覬欲心。」
《文心雕龍注》:「昭帝年少,在位日淺。」漢昭帝劉弗陵(前94-前74),漢武帝劉徹少子,母親為趙婕妤,西漢第八位皇帝。後元二年(前87),漢武帝去世,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繼位,遵照漢武帝遺詔,由霍光輔政。元平元年(前74),漢昭帝病死,終年二十一歲,謚號孝昭皇帝,葬於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3里處)。從上上看出,這裡說漢昭帝年少,從8歲即位,到21歲就去逝了。
22歲:《漢書.佞幸傳》:「是時(董)賢年二十二,雖為三公,常給事中,領尚書……單于怪賢年少,以問譯,上令譯報曰:『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漢書。董賢傳》:「是時賢年二十二…明年,單于怪賢年少。」
30歲:《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皇疏:「謂三十以前也。」漢應劭《漢官儀》卷上:「丞,皆選孝廉郎年少薄伐者。」《呂氏春秋.博志》:「莫如學,學王十歲則可以達矣。寧越曰:請以十五歲。」《北堂書抄.62》引魏文帝《典論》:「李尤字伯宗,年少有文章。賈逵薦尤有相如揚雄之風。」《全後漢文.14》集桓譚《新論.祛蔽》:「余少時見揚子云之麗文高論,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常激一事而作小賦,用精思太劇,而立感動發病,彌日廖。」古代的而立,就是指30歲,這裡的「年少」應該在15---30歲左右,到「而立」30歲時,由於冥思苦想,用精太過,竟然發病。
從以上所列年齡界限來看,年少應該界於童子(12-19歲,取「少」15歲)與而立(30歲)之間,也就是說,「年少」大於童子(15歲),小於而立(30歲)。
7、從古代成年禮年齡來看,男子20歲成年,曰弱冠;女子15歲成年,曰及笈。因此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史記》記載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時,規定女子17歲必須出嫁,男子30歲必須成家立室。
說明古代年少者,男子當在20歲左右,女子在15歲左右,結合古代服官13歲年齡下限,男子13歲可以為官,女子13歲可以出嫁,故而推斷出,古代年少應該在15-30歲間。
三、壯年:《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將李信者,年少壯 。」
四、年少、與少年、青年的異同。
從詞義的內涵與外延來說,年少是古代用詞,其外延較寬泛,是相對於年老和年幼而言,實際年齡時間應該在15-30歲之間。少年則是現代用詞,其內涵較具體確切,以區別於兒童、壯年、老年,年齡應該在13-15歲之間。現代年齡在年少與少年之間還有一個詞叫「青年」,應該介於20-35歲之間,古代並無少年、青年這樣的概念。
五、從古代「年壯、年長、年老」年齡界限來看,因為,30歲時古代稱為而立、壯年。
《左傳.僖公30年》:「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賈誼《治安策》:「大國之王,幼弱未壯。」儒家始祖孔子《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過上述分析,加上現在網路上其它學者研究成果,也廣泛採納、形成了這麼一個概念,古代「年少」一詞,其年齡界限就是介於15-30歲之間。
※不吃熊心豹子膽,優伶也敢犯龍顏:歷史上那些憂國憐民的戲子
※很少人能悟透:分享越多,擁有就越多
※國宴,大開眼界,饞涎欲滴!
※朋友圈分組,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
※寬容的獨裁者,最終被刺23刀而亡
TAG:讀史 |
※18歲出嫁31歲病逝,13年生6孩子,3年後丈夫娶小6歲嬌妻
※53歲還未出嫁的80年代女神:18歲演戲,23歲成名,28歲棄影從商
※大清最幸福的公主,7歲出嫁,婚後生4子1女,去世時年僅34歲
※16歲出嫁26歲當皇后,31歲被賜死,15年生了12個孩子
※13歲出嫁,14歲生子,兒子和老公都是國家一把手,24歲抑鬱而逝
※女孩,10歲出嫁
※湘靈 | 一個40歲還未出嫁的女子
※古代最能生的皇后,16歲出嫁到31歲被賜死,15年生了12個孩子
※16歲出嫁,26歲封后,為皇帝生下12個孩子,31歲卻被皇帝含淚賜死
※她9歲被皇帝看中,八年後出嫁成皇后,21歲失寵,32歲香消玉殞
※她17歲出嫁,19歲喪夫,守寡70年,夢想是找回丈夫遺骨
※她14歲出嫁,15歲當皇后,18歲被毒死,4年後兇手被滿門抄斬
※14歲出嫁,16歲分離,77年念念不忘,93歲終見丈夫靈位
※16歲出嫁 11年後得寵 生育3女 侄女後來居上得丈夫獨寵 51歲逝世
※10歲出嫁16歲生子,受寵一生孝敬憲皇后,為何35年再無子嗣
※最能生的皇后,16歲出嫁,15年生下12個孩子,31歲被皇帝賜死
※她是皇太極的公主,12歲出嫁,16歲守寡,改嫁給小叔子後英年早逝
※最高產的皇后:16歲出嫁連生12個娃,31歲被一個16歲女孩害死
※她12歲出嫁,15歲當皇后,25歲便成為太后,私生活比武則天還混亂
※史上的高產皇后:16歲出嫁,15年生12個小孩,31歲被皇帝含淚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