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慢性鼻竇炎從舌論治,據舌定證,如舌苔厚膩,則以清化濕濁為主;舌苔薄少,則以養陰清熱為主;舌苔薄白,則以益氣升清為主。靈活應用,神機活化,可獲良效。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文/高建忠、張鑫

慢性鼻竇炎屬耳鼻咽喉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難治病之一。

西醫治療以抗炎和改善、恢復鼻竇引流為主要原則,但至今無法解決鼻腔-鼻竇內環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復,遠期療效欠佳。

慢性鼻竇炎屬中醫「慢鼻淵」範疇。中醫治療慢性鼻竇炎較西醫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鼻腔-鼻竇內環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復上,佔有絕對優勢。

但中醫治療的前提是明確辨證,只有方與證相符,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而臨床辨證時,經常會遇到部分患者伴隨癥狀較少,舌象、脈象無典型表現,致使不易辨證,甚或無證可辨。面對這一問題,部分學者主張「辨病論治」,使用專病專方治療。

我們經多年臨床研究和體會,認為辨舌論治不失為一種較佳途徑,臨床療效明顯優於辨病論治。現介紹如下,希同道指正。



一、舌苔厚膩,清化濕濁為主

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除鼻塞、膿涕、頭昏痛、嗅覺減退等表現外,無其他癥狀,脈象也無特殊表現。舌象呈厚膩苔,或黃或白,舌質可呈暗紅、淡暗、淡胖等表現。

對此類患者的辨證,筆者單從舌苔入手,從濕濁論治,治以清化濕濁為大法,佐以升清,同時隨證尚可佐以溫化、運脾、消導等法。用方每選甘露消毒丹蒼耳子散合方化裁。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病例一

患者,劉某,男,38歲,2006年8月9日初診。

有慢性鼻竇炎3年余,多方治療無效。

診見:鼻塞,膿涕量多,嗅覺減退,頭昏頭痛,咽干痰多,納食尚可,大便欠爽。舌質暗紅,苔黃白厚膩,脈象弦緩。

舌苔厚膩,濕濁無疑,治以清化濕濁,稍佐升清通竅。

處方:藿香12g,白豆蔻(後下)6g,薏苡仁15g,滑石(包)18g,通草3g,石菖蒲9g,黃芩12g,連翹15g,浙貝母12g,射干12g,蟬蛻9g,辛夷(包)9g,白芷9g。

每日1劑,水煎服。

上方服5劑,鼻塞、膿涕明顯減輕,舌苔見減。

接服18劑,癥狀全部消失,舌苔轉薄白,大便正常。

囑飲食清淡,戒除煙酒,注意攝生。如有感冒,及時中藥治療。

按:甘露消毒丹一方,出自《溫熱經緯》一書,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

王孟英在書中明確指出,選用本方的關鍵指征是舌象,「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時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醫方概要》稱本方「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裡濕熱之邪」。

筆者在慢性鼻竇炎的治療中,抓住舌苔厚膩這一表現,徑用本方,療效似遠較他方為捷。

正如本案處方,常用加減法中,多加辛夷、白芷升清通竅,且以薏苡仁、蟬蛻、通草三葯取代茵陳、薄荷、木通三味。



二、舌苔薄少,養陰清熱為法

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除局部癥狀外,可見舌苔薄少,舌質多見暗紅,而伴隨癥狀中無任何陰虛表現,脈象也不一定見到細脈。

對此類患者的辨證論治,筆者多依據舌象,從陰虛入手,以養陰清熱為大法,佐以升清通竅,或佐以活血化瘀。

用藥首選玄參,用方每用取淵湯方化裁。如見舌質淡嫩等陽虛表現者,則治以溫化為法,非本法適應症。

病例二

患者,尚某,女,28歲,2007年5月28日初診。

患者慢性鼻竇炎10餘年,中藥或西藥治療多能見效,但終不能痊癒。

診見:鼻塞,膿涕量多,失嗅,前額昏痛,余無明顯不適。納食、睡眠好,大小便調。

鼻竇CT片示「全組鼻竇炎」。舌質暗紅,舌苔薄少,脈緩。

從舌論治,治以養陰清熱,佐以升清通竅法,方用取淵湯方加減。

處方:元參15g,當歸12g,柴胡9g,浙貝母12g,辛夷(包)9g,梔子9g,桔梗9g,蒲公英15g。每日1劑,水煎服。

上方服5劑,鼻塞、膿涕、前額昏痛俱見減輕。

上方去梔子,元參改為18g,接服10劑,諸症漸不明顯,嗅覺也見好轉,舌苔轉薄白。加生黃芪12g,繼服7劑,已無不適。

囑隔日1劑,繼服7劑停葯。

2007年11月15日因感冒後鼻塞、黃涕3天再次就診,投以桑菊飲3劑痊癒。

隨訪,自上次停葯後近半年來鼻竇炎未複發。

按:一般認為,陰虛脈象必見細,但臨床也並不盡然。本案除舌苔少外,癥狀和脈象並不支持陰虛,局部辨證尚可辨為濕熱。但治療無視陰液不足,不用養陰葯,療效往往不顯,並且可能越治越重。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取淵湯方出自《辨證奇聞》一書,原方由當歸、玄參、辛夷、柴胡、貝母、炒梔子六味葯組成,重用玄參、當歸,輕用辛夷

後世醫家治鼻淵多有推崇本方者,但往往玄參、當歸減量而用。筆者臨床體會,本方用於舌苔偏少患者有良效,但用於其他類型鼻竇炎往往無效。



三、舌苔薄白,益氣升清為法

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舌苔基本正常舌質多見淡紅、淡暗,或稍見淡胖脈象多見和緩,或弦緩,或沉或細等

對此類患者,經常無明顯症象可辨,筆者多從清陽失升論治,以益氣升清為大法,稍佐降濁之品。

用方每選用益氣和血補氣湯方化裁。

舌苔厚膩,經清化濕濁,舌苔轉薄而鼻竇炎未痊癒者,也多接以本法治療。

病例三

患者,張某,男,8歲。鼻塞、流涕半年余。鼻竇CT片示:雙側上頜竇炎。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顯。

診見:鼻塞,涕多或黃或白,清涕後鼻塞可暫緩,余無不適。納食尚可,大便日1次。

生長發育一般,體質稍偏瘦。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和緩。鼻屬清竅,賴清陽上走。今鼻竅不暢,濁陰停滯,清陽不得上走。

治以益氣升清,佐以降濁,方用助陽和血補氣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9g,當歸6g,白芷3g,防風1g,升麻3g,柴胡3g,蔓荊子6g,炙甘草3g,黃芩9g。每日1劑,水煎服。

上方服5劑,鼻塞、流涕稍有減輕。黃芩減為6g,接服7劑,鼻塞、流涕進一步減輕,呈間歇性。生黃芪改為炙黃芪12g,繼服7劑,除早晨起床後有少許黏涕外,余無不適。

囑上方2天服1劑,繼服7劑停葯。

按:本案舌象正常,除局部癥狀外幾乎無證可辨,這類鼻竇炎患者臨床並不少見,筆者體會,遵「清陽清竅」理論,採用益氣升清降濁法治療,多見佳效。

助陽和血補氣湯方出自《脾胃論》一書,原方由香白芷、蔓荊子、炙甘草、當歸身、柴胡、防風、升麻、黃芪8味藥物組成,主治「服苦寒葯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眼疾昏花不明

筆者移治慢性鼻竇炎,遠較蒼耳子散加減療效為好。

本方用藥關鍵在於劑量不宜大,煎煮時間不宜長(一般8~10分鐘即可),同時注意掌握好升清和降濁的配伍比例。



四、結語

自《黃帝內經》指出「膽移熱於腦,謂之辛頞鼻淵。鼻淵者,鼻流濁涕不止也」以來,歷代醫家從未停止過對鼻淵的研究。但時至今日,慢性鼻竇炎(鼻淵的一部分)的治療仍屬臨床難題之一。對於臨床醫生以及患者來說,探索實用而高效的辨證論治方法無疑是重要的和迫切的。從舌論治,較易掌握,也符合臨床實踐。

當然,慢性鼻竇炎的治療也遠非這三種類型可以概括,筆者臨證也並非死守這三法。本文只是示人以規矩之一,神機活化,全在醫者。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 年第4卷第2期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中醫 的精彩文章:

林善星:應用半夏乾薑人蔘湯治療虛寒吐逆、腹痛、眩暈、痞滿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
壯陽補腎:真武湯治療糖尿病經驗
桑景武運用真式湯治療消渴病經驗
曹永康:二加龍骨湯治「虛弱浮熱」

TAG:大家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慢性鼻竇炎的有效治療
鼻竇炎的手術治療
葛根湯合小柴胡湯治慢性鼻竇炎案
北醫三院鼻炎三號等北京各大醫院鼻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鼻炎製劑匯總,口碑極好,收藏備用
鼻竇炎的預防與治療
15天的治癒,過敏鼻炎、鼻竇炎、慢性鼻炎、統統不再忍受病痛折
姜漢英教授:鼻竇炎、鼻息肉的術後護理需注意,鼻腔沖洗很關鍵
艾灸治療鼻竇炎取穴和方法
鼻竇炎容易引發傳導性耳聾
鼻竇炎能治好嗎?
小兒鼻竇炎的特點及治療
鼻竇炎怎麼治效果好?
改良的隔姜灸法,治療鼻竇炎效果真是好!
鼻炎鼻竇炎分層分型而治
鼻炎鼻竇炎治療幾大難點的思考
馮文鳳:全組副鼻竇炎危害甚大
急慢性鼻竇炎的癥狀表現及聯合用藥方案
小兒鼻炎、鼻竇炎
鼻竇炎引起陣發性頭痛治驗案
患上鼻炎 鼻竇炎怎麼辦 嘗試用它 通鼻竅治鼻炎 你可能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