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每一個窗就象一個取景框


來框取不同的景物,


是畫也是窗,

是窗也是畫。


……


-生活美學·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窗」本作「囪」,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個洞,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說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窗是原始穴居時代的「袋形豎穴」,上部覆蓋著樹枝雜草製成的頂蓋,先民們在頂蓋一側留一缺口,正是為了上下出入和通風采光,這一缺口兼有門和窗的雙重功能。


當半穴居演變成原始地面建築,維護結構分化成牆體與屋蓋兩大部分時,出現了在固定的屋頂上開口用以通風排煙和採光的結構式樣,古代稱之為「囪」,這種窗的原始樣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時期。囪雖然解決了室內通風、排煙和採光的基本要求,但很難解決雨雪的侵襲。當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築的錐形屋頂逐漸演變成兩坡屋面時,在側面開孔來解決室內排煙排氣和採光照明需要「牖[yǒu]」產生了。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防水問題,是我國古代通風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說文·穴部》云:「在牆曰牖,在屋曰囪。」

是窗也是畫


又有《禮記·月令》疏所記載的「穴皆開其上取明」,即證實了囪是專指天窗,是開在屋頂上的,而牖才是開在牆壁上的。由此可見,古人對窗的特指是「通孔」,即具有通風和採光作用且在屋頂上的空洞。而囪與牖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位於屋頂而後者設於牆上。囪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細化,演變成天窗和煙囪等形式,而牖也發展成檐下的通風窗和橫窗。

是窗也是畫



隨著古代建築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風和採光的面積逐漸擴大,牆上的通風口也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當門的一側或兩側出現了較大的採光通風口,這時真正意義上的窗也就出現了。到後來,窗與牖已沒有了太大的分別,以至漸漸通用了,在現存的許多古文獻中「窗」與「牖」是相通的。

是窗也是畫



窗之審美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窗牖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園林中窗的運用是園林總體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表現方式上常常運用象徵、隱喻、寓意等手法,將民族宏大而幽深的哲理與審美情趣融入其中,將人引入一種廣闊的審美意境,這種審美意境是通過窗的美學思想、窗的借景與窗的審美轉換三個方面來體現的。

是窗也是畫


窗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中窗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人們獲得美的心理感受。清代美學家李漁在其《閑情偶記·居室部》中著重論述了窗的設計及其美學思想。他不僅強調窗欞與欄杆的設計應講究裝飾美,而且還力求把窗從整體上變成一幅畫,例如他設計了便面窗外推板裝花式、尺幅窗、山水圖窗、梅窗等,以求達到「移天換日之法,變昨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機飛舞」的境界。在窗上雕以花卉、蟲鳥等「人力補之」,將人工雕造的花鳥草蟲做成扇形窗欞。

是窗也是畫



「居移氣,養移德」,眾多的吉祥寓意紋樣經過藝術加工處理,精細地裝飾在古典園林中,使人達到從「臥遊」到「居游」的理想境界,從而使主人足不出戶也可以置身於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隨意欣賞四季花卉與珍禽異獸。李漁曰:「欞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勢;又使上寬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紋」,「儼然活樹生花」,達到「會心之處不在遠,過目之物儘是畫圖」的境界。

是窗也是畫



窗的借景


借景是造園家創造和擴展藝術空間、增加審美價值的主要手段,也是整個造園活動中布置和組織藝術空間的基本原則。李漁在其《一家言》中論述了「取景在借」的思想,而窗正是造園家在營造借景的空間效果時運用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同的景區運用不同的窗形式,有時即使是同一個景區也運用不同的窗形式,蘇州拙政園的游廊共運用了幾十種窗形式。每一個窗就象一個取景框來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畫也是窗,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在江南古典園林中,景點或景區多由建築、山石、水泉、林木以及花草或禽獸魚蟲等組成,而通過不同的觀賞景面和觀賞角度,就會得到不同的景觀,從而達到空間層次上的變化與豐富,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感應。明代計成關於園林的借景時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在這裡實際上就是通過窗來將美的景緻收入到有限的空間內。

是窗也是畫



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王安石的「西山排闥送青來」、李白的「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等著名詩句也都是因窗得景,通過窗戶把外面的廣大空間和優美景觀都盡收眼底,使內外空間發生交流,正所謂是「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因而計成總結到:「借景,園林之最要者也。」李漁也說:「開窗莫妙於借景」。中國古代造園家巧妙的通過借景、通過窗,使園林空間得以無限的擴展,使有限成無限,園林內外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空間互為的藝術整體。

是窗也是畫



宗白華先生曾說過:「古希臘人對於廟宇四周的自然風景似乎還沒有發現。他們多半把建築本身孤立起來欣賞。古代中國人就不同。他們總要通過建築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深刻地道出了中國園林善於通過窗來借取景緻的重要特點。

是窗也是畫


窗的審美轉換


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另一個審美特點是通過窗來達到「審美轉換」,即通過窗將一般事物確定為審美對象。一方面,窗的出現實質上是為主體確定了一個特定的審美視角,使主體進入到特定的審美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窗又為客體划出了一個特定的範圍,窗起到了畫框的作用,正如李漁所說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以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物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

是窗也是畫



窗的轉換是處理集中審美視點的切入點,為主體提供一個特定的審美角度,使主體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同時窗又為客體划出了一個特定的範圍,使漫無邊際的對象有了邊際。李漁說道:「然此皆為窗外無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補之;若遠近風景盡有可觀,則焉用此碌碌為哉?」當窗不存在的時候,我們主體的人與客體的物是處在同一空間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並不明確。而當有了窗,空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窗里的物成了主體的視覺中心,因而成為主體,而窗外的人成了客體,由於有了窗,人與物之間就有了距離,這種距離既指空間距離同時又指心理距離,空間距離是指由於有了窗,物與人之間有了「隔」;而心理距離是主體由脫離現實而進入審美情境之後與物之間的「隔」。

是窗也是畫



同時窗本身還具有「通」的特性,雖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發生了「隔」,但無論是漏窗還是洞窗,窗總會或多或少的將由於「通」而把窗外的物顯露出來。「通」與「隔」是相對的,正因為有了「隔」,所以才有了「藏」、有了「虛」;正因為有了「通」,所以才有了「漏」、有了「實」;也正因為有了窗的這些功能,人才可以以「見」視「不見」,以「漏」見「藏」,人才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想像窗以外的無限空間,窗在園林中的設置實質上是為人們提供了更大的審美空間。

是窗也是畫


我們常把眼睛視為心靈的窗戶,而窗牖則被喻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眼睛」。窗牖不僅以其自身千姿萬態、體現著獨特民族審美意象的形式美化裝點著園林,更在園林的整體景觀創意中發揮著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們溝通和交流園林內外的景緻,捕捉和收攝賞心悅目的「畫面」,寓「通」於「隔」,以有限見無限,大大拓展了園林欣賞的空間、層次和趣味。可以說,窗牖的布置和意匠,是中國古典園林得景、成景和文化藝術精神得以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是窗也是畫



來源:本上創意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喜雨

主 編 推 薦


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生如初夏,絢爛熱烈
鄉愁,村裡的土灶飯
聰明的人,從不抱怨
朋友圈裡暖到哭的瞬間
這是,我安置靈魂的庭院

TAG:西風東韻 |

您可能感興趣

既是照片也是畫 又都不是
有些是畫,有些畫還是畫
藝術|既是照片也是畫 又都不是
藝術 既是照片也是畫 又都不是
這些不是照片 都是畫出來的
雕塑還是照片?都不是!這些居然是畫出來的
不僅是畫,更是詩兒
我再說一遍 這些是照片不是畫出來的
修補的是畫,也是歷史
很多人說畫眉難,不是畫成蠟筆小新就是兩邊不一樣,這裡教你畫出明星同款眉!
你這不是化妝,這是畫畫!
中國畫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
幾乎看不出破綻:你以為這是畫?其實是雕塑
下著雨的街,這是照片還是畫?
這些竟然是照片,不是畫!看完我就驚呆了
如果草缸是一幅畫,那我就是畫畫的那個人
眉毛總是畫不好,原來是忽略了這些!
陳子庄:筆筆不是畫,而是書法,那才是畫
這組精選漫畫,重點不是畫,而是話
是畫在風景中,還是風景在畫里,你能看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