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蘇軾論及諸葛亮之時,說「諸葛武侯」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擋,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便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文/李信軍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公元181-234年),山東省沂南縣人。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仙風道骨的「道士」形象(資料圖)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少年時父母雙亡,一直隨叔父生活。其聰穎好學,博學群書,精通道法,說他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知人和,精於奇門遁甲,有呼風喚雨之術。

關於諸葛亮與道教的關係,從正史的角度闡述的不多。但有關他的「學術」及「宗教內容、思想」特徵,在歷史上記述流傳的並不少。如「草船借箭」說諸葛亮在魯肅的陪同下,用二十隻船從曹操「借」走十萬支箭。魯肅問道:先生真神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其回答說道:「為將者,不通天文,不曉地理,不知奇門,不識陰陽,不看陣圖,不研兵法,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經算到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借東風」,說諸葛亮與周瑜,決定用「火」攻曹營,遂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齋戒,身披法衣,跣足披髮,上到壇上開始作法祭風。其腳踏罡星,舞動寶劍以請神招將,口中默誦寶章咒語以達聖。不時,果有東南風大起,遂有赤壁之戰,火燒連營而使曹操大敗的殘局。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北斗七星(資料圖)

「孔明秋夜祭北斗」說諸葛亮病重,自知天命將終,其在眾將的一致請求下,答應為自己祈壽。遂在軍營中「設燈七盞」(道教以南斗六星注生;北斗七星注死。此意義為向主管命籍的星宿神祈壽。此也為道教的科儀之一),並說如七日內此燈不滅,我命可延。後大將魏延慌忙入帳時,引風而入,將一燈吹滅,姜維大怒,欲殺魏延,後被諸葛亮阻止,並說:「此乃天意也」。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到功成名就時,依舊每日粗茶淡飯,不求奢華對君國鞠躬盡瘁,對將士則疼愛有加,從不居功自傲,反而勤儉為國,以身作則。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豁達的精神(資料圖)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病逝於北伐途中,此前曾留下遺囑:「我死後,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墳,墳坑可以裝下棺槨即可,穿平常衣物,不隨葬器物。」


這充分體現了道教所主張的「敬天愛民」、「見素抱樸」的思想和超脫、豁達的精神和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論及諸葛亮之時,說「諸葛武侯」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擋,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便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諸葛亮的故事從古至今,上下近兩千年,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關於他的身世和與道教的情結,如用通俗的、戲劇的表現手法則是,每天穿著八卦衣,手搖八卦鵝羽扇,頭戴九梁巾,足踏青布鞋,顯然一幅仙風道骨的「道士」形象。(編輯:若木)

聲明


1.本文為李信軍授權騰訊道學編輯發布,文/李信軍。未經原作者授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諸葛亮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筆墨一揮即刻除祟,李遠國教授詳解道教三光符的筆法
將道法兩家思想有機結合的先秦學術文化思想典籍
葛洪卷(一):降生亂世,舉家搬遷,這一切將幼年的他推向何方?
「攜手」自然,共建道教傳統特色中藥園林
一盞油燈續命,一生痴情不改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恪與諸葛亮有什麼關係?
諸葛亮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情,為什麼還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呢?
諸葛亮為啥和趙雲關係這麼好?
諸葛亮明知道他會放走曹操,為什麼還讓關羽守華容道?諸葛亮到底用的什麼計謀
關興和張苞死去,諸葛亮什麼反應?對諸葛亮意味著什麼?
諸葛亮比關羽聰明,為什麼老百姓要拜關羽而不拜諸葛亮?
諸葛均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馬謖明知道趙括紙上談兵不好,為什麼還要效仿?與諸葛亮有關!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關羽還是劉備諸葛亮?
啥?諸葛亮曾經是茶農?
諸葛瞻與姜維,同為諸葛亮嫡傳,為何關係處不好?
曹操對關羽有恩,諸葛亮為何還讓關羽守華容道?無非是想除掉關羽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諸葛亮的師傅是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何人教導?
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為何還派關羽去守華容道?諸葛亮真不簡單!
諸葛亮的師傅,你知道嗎?
諸葛亮明知關羽華容道會放走曹操,何為還要關羽去守呢?
劉備臨死前將阿斗託孤給諸葛亮,真的是因為與諸葛亮關係好嗎?
諸葛亮鬥不過司馬懿?諸葛亮為什麼怕司馬懿?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勝過司馬懿的原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