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脾虛宜忌的中成藥

脾虛宜忌的中成藥

脾虛宜忌的中成藥

什麼是脾虛? 一般來講, 這種病人的舌象是胖嫩、 有齒痕, 也就是齒痕舌,簡單來說就是在舌體的邊緣有牙齒印。形成的原因往往是由於脾虛導致體內的水液不能夠運化所致。

我們平時的飲食入胃後,必須依賴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物質,然後也要通過它將精微物質布散全身,以此來營養我們的身體。 因此, 當脾的功能失常,人的身體就會反映出各種各樣的情況。中醫學認為,脾(胃) 為 「後天之本」 、 「氣血生化之源」 , 脾在防病和養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脾胃,以下幾種中成藥可治療脾虛:參苓白朮散由人蔘、 白朮、 茯苓等中藥組成,有補益脾胃、滲濕和中之功效,適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飲食不消、 胸脘痞塞、 或吐或瀉、 四肢無力、舌苔白膩。用法: 散劑每服6 克,水丸每服 3~9 克, 日服 1~2 次, 溫開水送下。四君子丸由党參、 炙甘草等組成, 可益氣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 面色萎黃、 四肢無力、 語聲低微, 或氣短、 大便難以排出等(現代多用於慢性胃炎、 神經衰弱、胃腸功能減退、習慣性便秘、慢性腸炎等病症) 。用法為口服,水丸每次 3~6 克, 每天 3 次。

而六味地黃丸, 會有熟地黃、山萸肉等補陰葯成分,屬於中醫所說的滋膩之品,簡單說就是不易消化, 吃了後會妨礙消化功能。因此, 脾虛的人慎用, 特別是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強,服用更要謹慎。間斷吃, 影響不大; 長期連續服用的話, 就不可取了。 臨床上常常會見到腎虛兼有脾虛的病人,這種情況下應先用些補脾的中藥(如補中益氣丸、 歸脾丸等)補脾益氣,待脾氣充足後再服六味地黃丸,或者補脾補腎同時進行。

山藥有補脾、養肺的功效。《神農本草經》 中稱其 「補中益氣力, 長肌肉, 久服耳目聰明, 輕身不飢延年。 」 臨床上常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用生山藥 500 克研細粉備用,每次煮粥用 30 克, 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入鍋內煮, 煮時用筷子不停攪之, 使其沸至成薄糊狀即可。每天 1~2 次空腹服下, 可以連續服用 7~10 日。 如果嫌口感不好,服用的時候可以適量加點糖。此方法適用於任何年齡階段脾虛腹瀉的人。 張發超 /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藥養生保健報 的精彩文章:

安穩陽氣需要好睡眠
舉臂動作可判斷頸椎病真假
妙治 「紅鼻頭」
老年人飯後養生 4 招

TAG:醫藥養生保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