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尹建莉:我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

尹建莉:我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

尹建莉:我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



來源/中國教育報文/尹建莉


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著作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就可以鍛鍊出很強的自理能力——按照這樣的邏輯,孤兒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的。事實上,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較重的心理問題。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裡。


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關於孩子寄宿,贊成派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反對派認為缺少家庭的溫暖,不利於孩子的情感培養及智力發展。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就可以鍛鍊出很強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體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體意識、善於和人合作——按照這樣的邏輯,孤兒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的。


事實上,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較重的心理問題,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往往停留在較低層面——不是他們天賦不好,也不是保育員的工作不盡責,是他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愛,從小缺少家庭氣氛滋養,缺少和親人的情感及語言交流,以至於成年後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現出永久的缺陷。


腦神經科學已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使其結構異常,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在這方面,羅馬尼亞曾犯過一個致命錯誤。


二戰後,羅馬尼亞人口銳減,政府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並可以送到政府出資的國家教養院集體撫養。此後先後有6萬多名嬰兒一出生就被送進教養院批量撫養。這些孩子後來幾乎都出現行為異常,大多數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或不斷重複某種刻板行為,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孤兒院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充分證明早年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學家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內心本能的嚮往和恐懼,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後,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走路也蹣跚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


送孩子寄宿,本質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無視兒童作為一個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孩子頭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兒園,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就急於去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減少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拔苗助長,讓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滿足,今後他的社會屬性也難正常成長、無法正常表達。

尹建莉:我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



為事業打拚,不是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長說,我知道寄宿對孩子不好,但工作實在忙,沒辦法。


其實,觀察我們身邊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個事實: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長期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對事業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帶著5歲的兒子,據說那孩子3周歲就被送進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兒園全托,自己會洗襪子內褲、睡覺起床都很自覺。孩子看起來很聰慧、非常乖,坐在媽媽旁邊默默地吃著飯。那天一起吃飯的另外兩個五六歲的小朋友一會兒就混熟了,吃完飯就跑到旁邊的沙發上玩兒去了,而這個小男孩一會兒爬到媽媽懷裡,摟著媽媽的脖子和媽媽纏綿,過一會兒爬到爸爸懷裡和爸爸纏綿,看起來十分憂鬱又煩躁,不說話,也始終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兒,看得出內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事實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離,不僅僅發生在孩子心裡,也發生在父母心裡。缺少相處的長度和頻次,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質量就不會高。許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難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這與他們和孩子相處機會少,建立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孩子幼小的時候,往往正是父母開始打拚的時候,但這不應該成為天天不見孩子的理由。年輕時誰不忙呢?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總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個小時和孩子相處,或者幾分鐘都是有意義的。只要父子間常聽到對方的聲音,母子間常聞到彼此的氣味,家中就會形成甜蜜的氣場,這種氣場包圍著孩子,讓他內心安全而滋潤。時間是最有彈性的東西,擠一擠就出來了。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約吃飯,少去;屋子很亂,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點吧,反正年輕……天下父母沒有因為帶孩子累死的,何況也就幾年的時間。


事實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處是解脫父母,想想我們的爺爺、爸爸甚至我們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如何學會和人相處的,就知道寄宿並不是培養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經之路,充其量只是個借口而已。


寄宿非但不能讓孩子學會和他人相處,學會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潛能。當一個孩子在親情體驗方面極其欠缺時,他只能出於緊張更多地索取愛,而不是學會施愛與他人;當他在幼兒園或學校統一管理下只知道服從時,他只能學會自我壓抑,失去個性,而不能學會合作與體諒。


還有一種情況,是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忙,孩子交給老人帶,擔心老人過度嬌縱孩子,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而為之選擇了寄宿。但我認為,當家庭生活中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時,不能以犧牲兒童利益為代價,家長要慢慢想辦法努力協調和老人的關係,慢慢用科學教育思想去影響老人,基本原則是不把難題交給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兒圓圓上初中時就讀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當時我們自己作為家長對寄宿存在的問題認識不清。把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拋到學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圓圓是個可以主動化解問題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覺最力不從心、圓圓狀態最不佳的3年。現在想來真是後悔。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發生許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見到父母,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想法就可以及時被父母察覺,能和父母溝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時的修復。不要指望孩子能把問題放一個星期,然後周末給你帶回來。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給圓圓留下一些負面的東西,「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來那3年的生活,我都內疚萬分。所幸女兒高中沒再寄宿,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負面影響才逐漸淡化。

尹建莉:我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



全社會都沒有認識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國伊頓公學來證明寄宿制的優點。


實際情況是:第一,伊頓公學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學生年齡在13-18歲,已相對成熟;第二,學校的辦學思想比較先進,教師素質比較高;第三,學校在錄取方面有較高的條件,學生本身素質就比較好,並且學校也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伊頓公學如同一頂王冠,搜羅了全國的頂級珍珠寶石而成,即使在英國也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它只能當一個特例來看,沒有代表性。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裡。


遇到有家長問我是否應該為了擇校而讓孩子去寄宿,我總是回答,哪怕上一個條件差些的學校,也一定要讓孩子天天回家。為了重點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暫時能獲得一些東西,但從長遠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


可惜,這個觀點在當下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家長甚至有時也不能被孩子接受。我見過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因故和媽媽分開幾年,不在一個城市生活,上初中時為了上省級重點校再次選擇寄宿。看著小小的他和媽媽在一起時的纏綿,以及眼神中時時流露的憂鬱和緊張,我對孩子說還是選擇一所在媽媽身邊的普通學校吧,能天天見到媽媽比上重點校重要。孩子很不滿意我這樣說,堅定地搖搖頭,不,上重點校重要!


在廣大農村,大規模「撤點並校」使數百萬農村兒童早早過上寄宿生活,許多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厭學、輟學情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這種情況,我認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誤,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會都沒有認識到孩子和母親相處的重要性,沒認識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無知無覺、沒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隨意集中、裝筐裝袋地歸類存放。保障兒童和父母在一起,應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一切涉及兒童利益的社會問題,都應在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去解決。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途徑。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媽媽圈公益講座預告:

時間:5月18日周四晚八點


主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美高申請中脫穎而出:


1) 2017美高錄取情況分析


2) SSAT出高分的制勝關鍵


講師:高娃老師,娃與娃教育創始人,12年出國留學教學經驗。培訓學員上萬人。托福SAT備考專家。


適合家庭:計劃申請美國高中的家庭


時間:5月19日周五晚八點


主題:ACT與SAT如何抉擇:


1) ACT與新SAT對比


2)ACT6月備考策略,


3)新SAT10月備考方向及高分案例分享


講師:童漠男,北京沃邦副校長,ACT, SAT閱讀語法提分率百分百。新SAT沃邦學術帶頭人。


適合家庭:9-11年級家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母親節話外:兒子,謝謝你做了我的孩子
留學考培大師包凡一、黃斌,告訴你2018年美本申請不得不知的那些事!
我不要做一個「偉大」的母親!
從川普到小札:今年美國名校畢業演講的大咖陣容及直播鏈接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

您可能感興趣

遇到熊孩子,你認為該忍還是該懟?網友:請不要給他長大的機會
家長們你們認為男孩子晚一年上學是正確的嗎?
民國文學家胡適認為:父母生孩子,是他們的錯,孩子不用去感恩
大麟子膽小還撒謊,鄧莎卻認為兒子沒有擔當,在教育上她有底線
你認為是否應該帶孩子去旅行?
古人認為麝香對女子有害,但是薛寶釵為什麼卻還是戴在手上?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她比林黛玉還美,大觀園裡的人們一致認為,一般的男人都配不上她
她是著名的心裡學家,女兒認為是她害死了哥哥,一直都不肯原諒她
路威:我的孩子不認識喬丹,他們認為我是最好的籃球手
王思聰前女友豆得兒上快本見光死?網友還認為是馮提莫
他們認為把孩子送去學校會禁錮了孩子的思想
趙雅芝和朱玲玲兩大女神,看了他們素顏照,你還認為他們凍齡么
呂麗萍:朋友都認為我傻乎乎
男朋友是富二代,可他媽媽認為我貪圖她家錢反對,我該怎麼辦?
方舟子說中醫是偽科學,我卻不這樣認為
崔雪莉:你們認為她是在放飛自我 我以為她是在做自己
陌生人認為我很安靜,朋友們認為我很開朗,我最好的朋友知道我就是個瘋子
莫德里奇:我不希望C羅離開,我認為他會留在皇馬
楊冪算什麼帶貨女王,你認為的時尚都是我媽穿剩下的
為什麼黑格爾認為,孔子算不上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是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