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節錄)

朱履貞簡介和解題:

朱履貞,清代嘉慶年間書法家。號閑雲,又號閑泉。浙江 秀水人。趙魏《書學捷要·序》云:「閑雲以布衣而工書法,嘗纂《書學捷要》一篇,殫思古法,發揮意旨,於孫過庭《書譜》尤精研確核,辨析微盪,發前賢秘奧,為後學津梁。」

《書學捷要》二卷。作者以魏、晉而後,論書寖繁,是非互見,去取不同,摭拾陳言,徒繁簡牘,幾使學者盪無適從,因就前人論書之編,摘其簡明切要,便於為學者,詮綴類言,以成是編。原書上卷分用筆、執筆、學書攻苦、學書感會四端,俱摘錄前人論書之言,已見本書前所收錄,故刪。下卷為履貞自撰,謂作書必須提腕臨摹,不尚形似等等,可供參考。

原文:

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撥鐙,大筆大書用擘窠。然把握提斗大筆,用擘窠仍須雙鉤,用名指揭筆,不可五指齊握。

書法有屋漏痕、折釵股、壁坼、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處,仰視則方、圓、斜、正,形像皎然,以喻點畫明凈,無連綿牽掣之狀也。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壁坼者,壁上坼裂處,有天然清峭之致。若夫畫沙、印泥,乃功夫至深處,水到渠成,從心所欲,非以屋漏痕為屋漏雨,壁坼為字之絲連處,撥鐙為馬鐙之類,失指甚矣。且雙鉤之法,形如馬鐙,似是矣,然「撥」字之義莫解。至謂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撥動,比擬尤為穿鑿。又相傳七字撥鐙法曰:擫、壓、鉤、揭、抵、拒、導。擫謂大指上節骨下端,壓謂捺食指中節骨帝,鉤謂中指鉤筆令向下,揭謂名指甲肉際揭筆,抵、拒即鉤、揭之重複,導謂小指附名指導送。按:此執筆之法,正是單鉤,不宜於書,惟小楷可用,餘皆不可。且其言曰:撥鐙者,欲虎口開,形如馬鐙也。豈知大指上節骨下端、食指中節旁著筆,虎口已閉,馬鐙之形已失;中指鉤筆向名指,小指附名指,則是五指分作兩起矣。又何能揮運乎?

朱履貞 [清]字閑泉,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著有《書學捷要》。書成於嘉慶五年(1800年)。《佩文齋書畫譜》


朱履貞《書學捷要》

書有六要:

一氣質。人稟天地之氣,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貴賤之分,而厚薄定焉。

二天資。有生而能之,有學而不成,故筆資挺秀穠粹者,則為學易;若筆性笨鈍枯索者,則造就不易。

三得法。學書先究執筆,張長史傳顏魯公十二筆法,其最要雲:「第一執筆,務得圓轉,毋使拘攣。」

四臨摹。學書須求古帖墨跡,模摹研究,悉得其用筆之意,則字有師承,工夫易進。

五用功。古人以書法稱者,不特氣質、天資、得法、臨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後人所及。伯英學書,池水盡墨;元常居則畫地,卧則畫席,如廁忘返,拊膺盡青;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若此之類,不可枚舉。而後名播當時,書傳後世。

六識鑒。學書先立志向,詳審古今書法,是非灼然,方有進步。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艱,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
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然造詣無窮,功夫要是在法外,蘇文忠公所謂「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是也。

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運之既久,俾指尖勁捷,運筆如飛,迨乎至精極熟,則折釵、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於筆畫之間,而畫沙、印泥之境於是乎可得矣!或問:「周身之力如何可到?」曰:「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歐陽文忠公謂東坡先生曰:「當使指運筆而腕不知。」此言極運腕之致。

書之大耍,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故書之精能,謂之遒媚,蓋不方則不遒,不圓則不媚也。書貴峭勁,峭勁者,書之風神骨格也。書貴圓活,圓活者,書之態度流麗也。橫畫起輕而收重,豎畫起重而收輕。古人謂橫畫豎起,豎畫橫起,此言似難解而易知也。蓋書中筆畫,必有棱側方筆,即三折勢是也。如豎畫之起,其上須有方勢,方則左右皆有稜角;左右既有稜角,則似橫起,非真正橫起也。橫畫之理亦然。

故學書第一執筆,執筆欲高,低則拘攣。執筆高則臂懸,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雖小字,亦不令臂肘著案,方成書法也。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及乎書道既成,則畫沙、印泥,從心所欲,無往不通。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

書法勁易而圓難。夫圓者,勢之圓,非磨棱倒角之謂.乃八面拱心,即九宮法也。然書貴挺勁,不勁則不成書,藏勁於圓,斯乃得之。

分書乃變古隸而為之者,以楷法而用篆筆,筆鋒中出,藏鋒斂鍔,惟用波撇以伸之,與真書「永」字八法用筆不同。訣曰:方勁古折,斬釘截鐵。然筆畫要須俯仰起伏,參以篆意,始有生動之趣。學書不辨八分楷法,難免庸俗。蓋八分實兼眾體之長,能悟此理,方足法書。夫書雖多體,而用筆一也,然筆意可參,而形體不可雜亂也。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懸,懸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毫須圓健。血能華色,肉則姿態出焉;然而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

凡學書,須求工於一筆之內,使一筆之內,棱側起伏,書法具備;而後逐筆求工,則一字俱工;一字既工,則一行俱工;一行既工,則全篇皆工矣。斷不可湊合成字。

歐陽正書,刻勵勁險,碑字偏於長;顏魯公正書,沉厚鬱勃,碑字偏於肥;褚河南深於用筆,字勢似軟弱;李北海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米襄陽奇逸超邁,體勢似疏散;蘇文忠公書,得晉、宋風格,用筆豐而多扁;趙文敏雖摹二王碑刻,頗似張司直。然各家書法,真書與行書不同,碑字與小楷異形,當究其用筆,弗僅摹形似。

馮鈍吟謂:「明朝人字,一筆不可學。」蓋指明之季世,人效董思白,用羊毛弱筆,作軟媚無骨之書而言也。

歷觀古帖,凡長畫皆平,是以行間整齊,無傾側之患。唯李北海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

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餘言,一氣貫注,筆致俱存,實為草書至寶。初學草書,但置帖於前而畫之,先盡其勢,次求其筆,令心手相應,乃是捷徑。若遽伸紙研墨,對帖描摹,輒至畏難而退。

前人評書,亦有偏徇失實、褒貶不公處,至於趙文敏書法,雖上追二王,為有元一代書法之冠,然風格已謝宋人。至詆以「奴書」者,李伯楨之失實也;譽之以祥雲捧日,儀鳳沖霄者,解學士之偏徇也。夫右軍書聖也,梁武帝《書評》止雲:「龍跳天門,虎卧鳳闕。」而解之評趙則越右軍而上之矣。

[評點]

朱履貞,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書法家.字閑泉,號閑雲,浙江秀水人,生卒年不詳.趙魏《書學捷要·序》曰:「閑雲以布衣而工書法,嘗纂《書學捷要》一篇,殫思古法,發揮意旨,於孫過庭《書譜》尤精研確核,辨析徽茫,發前賢秘奧,為後學津梁."

古今習書之人多有自恨未能得「遒媚」之妙者。「遒媚」之所以難致,除了書者的技巧功力諸因素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才能獲得既遒且媚的效果似乎是其中主要原因。在《書學捷要》中,朱履貞似乎一語道破天機,曰「筆方勢圓」。筆方則筆勢勁健,不方則疲弱乏力;勢圓則氣韻流動,不圓則鬆散窒滯。掌握了「遒媚」二字的要義,再能做到讓筆下的點畫肥而有骨,瘦而能潤,欲得「遒媚」之妙自非不可及之事.

致力於書法藝術的人古往今來有如夏夜之列星,其間能享名後世者則如晨星之寥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朱履貞指出,書法成就的高下受到六種條件的制約,即氣質、天資、得法、臨摹、功夫、識鑒。讀了這則書論,便能懂得如何自覺地利用、創造有利條件更好的研究書法藝術。


【朱履貞】書學捷要——全本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原文與譯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筆墨功力中的審美文化
唐楷與魏碑之區別
「歐顏柳趙」何以成為書學常識?
張即之《度人經帖》全本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張岱《陶庵夢憶》原文和譯文
朱熹《朱子家訓》原文 譯文
《宋史·秦翰傳》原文和釋文
《尉繚子》原文及譯文
索靖《草書狀》原文、注釋及譯文
黃老哲學、智慧謀略《官弈經》原文及譯文
千古奇書《素書》原文及譯文
《冰鑒》原文及譯文
千古奇文,明 楊慎《韜晦術》原文及譯文
《大學》原文和譯文對照
《青囊經》原文及譯文
國學經典:《近思錄》宋·朱熹——卷十一 教學 原文及譯文
《中庸》原文及譯文
《岳飛詩詞集》原文及譯文
就《梅墨生:為沈尹默書法「正名」》微末教授迴文(附原文)
經典溫習:司馬光《訓儉示康》原文和譯文
國學經典:《近思錄》宋·朱熹——卷十四·聖賢 原文及譯文
《六國論》原文及譯文
李清照《聲聲慢》原文、譯文、賞析
千古奇文《馭人經》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