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郭子儀的成功之道

郭子儀的成功之道

郭子儀的成功之道



唐代名將郭子儀是享譽古今的歷史人物,他的人生,是圓滿的,也是成功的。這裡的成功,不是指戰功赫赫,彪炳史冊,而是特指他全身而退,善終謝幕!

那麼,郭子儀的成功之道到底有什麼樣的秘訣?其實,歸根結底,也就是兩個詞:1,忠誠。2,自晦。


「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功臣亡。」這幾乎是中國古代皇權專制下功臣名將宿命的怪圈,永遠掙脫不了的夢魘。因此,對於功臣宿將來說,如果能攤上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這樣身上人性多而獸性少的「聖明天子」,當然是最幸運不過的事情,不但不必為自己頸上的腦袋是否會搬家而擔心受怕,而且還可以確保自己因當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所作的投資獲取豐厚的回報,過上豪華安逸的生活,享盡人世間的榮華富貴。


遺憾的是,劉秀和趙匡胤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也就是兩個而已,要撞大運碰上他們,實在是鐵樹開花、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儒家「亞聖」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劉秀、趙匡胤可是千餘年方才出一位,這比孟子講的還來得稀罕。所以對於眾多功臣宿將而言,不能對此寄予太大的希望,畢竟天上不會憑空掉餡餅,若是能遇上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這一檔次的皇上也就算是很不錯了。還是不要好高鶩遠,變得理智現實一點,多想想在遇不上劉秀、趙匡胤這樣聖主明君的情況下,如何做才能夠苟全性命於「盛世」,不求聞達於「天子」。想方設法化解皇帝陛下的殺機戾氣,讓自己遠禍全身,苟延殘喘。一句話,作為功臣,首先要弄清楚搞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和我?」


人作為萬物之靈,其高明和可貴在於他總是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屈求伸,趨利避害,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頑強地生存下來。這種能力,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佼佼者的功臣宿將自然也具備。對他們來說,功成名就後的當務之急,是怎樣消除皇帝陛下對自己的猜忌,如何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到自己的頭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殫精竭慮思考對策,全力以赴作出各式各樣的姿態,自斂鋒芒,韜光養晦,以便使天子放心,朝廷寬容。做成功了,算是為將的韜略已修鍊到家,爐火純青。事情最終弄糟了,算是修鍊不夠,道行不深,也只好自飲苦酒,自認倒霉了。

有正常智商的功臣宿將幾乎都知道,坐在高高金鑾殿上的皇帝之所以厭惡功臣,猜忌功臣,必欲誅之而後快,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四:一是怕功臣桀傲不馴、強梁不羈,頭上長角,身上長刺,拿戰功作炫耀的資本,憑實力討價還價,到最後忘乎所以,上演「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逼宮一幕。二是怕功臣肚裡腸子彎彎,心思歪歪,「不識廬山真面目」,貌似忠厚,實則居心叵測,信任度上得打大大的折扣,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三是怕功臣能力太強,精明能幹,文武雙修,反襯出皇帝們的顢頇無能、酒囊飯桶,這樣教寡人如何駕御,而且實有傷自己神聖的面子。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四是怕功臣有工作狂傾向,一門心思奔事業,抒抱負,愛惜羽毛,反而對吃喝玩樂不發生興趣。這樣一來,自己在九重宮闕里紙迷金醉,窮侈極欲,導致物議橫生,威信下降,而功臣則因夙夜匪解,勤勞國事,克己奉公,聲望逐漸提升,人氣日益旺盛。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此四點,要想不殺功臣也不成了。


原因既然找到,接下來便是對症下藥的問題了。你不是怕我桀傲不馴嗎?我就改弦更張,做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你不是怕我陰懷二心嗎?我就裝扮出最大的忠誠給你看;你不是顧忌我能力強、手段高嗎?我就向你證明世上就數我最庸碌無能;文不能斷文識字,武不能耍刀弄棍;你不是討厭我熱衷工作,不肯享受嗎?我就醉生夢死,瀟洒走一回,讓你知道我是夠標準的尸位素餐者。這就是中國古代功臣宿將以「自晦」、「自污」途徑來全身避禍的自我保存之道。應該說,這一招是比較靈驗的,相當管用的。皇帝陛下似乎專吃這一套,於是乎,許多功臣宿將終於藉此而保住了自己的首級,安安穩穩以享天年。整掉功臣宿將,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他按上「有不臣之心」的罪名,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不吃這碗「迷魂湯」的。你看那歷史上的一樁樁屠戮功臣的大案要案(事後證明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冤假錯案),其罪名不外乎是「有異志」、「陰有異志」、「包藏不臣之心」之類。總之,是對皇上陛下不忠。同樣,只要儘力表示對皇帝陛下的赤膽忠心、忠厚老實、忠字當頭、精忠報皇——忠得越愚越好,那麼不管你有無能耐,有無功績,有無出息,就是寡人我最最賞識也最最放心的人,不但不砍你的腦袋,而且還要百般寵信,賞賜給你高官厚祿,讓你一輩子逍遙自在,風流快活。


功臣宿將把准了皇帝陛下的這號脈,那麼他就要投其所好,盡量在皇帝的跟前扮演一副忠臣馴仆的模樣。皇帝講話他點頭,皇帝訓誡他叩首,皇帝說天上的月亮是方的,他趕緊湊上去奉承:月亮方得有稜角;皇帝講這匹馬兒原來是頭鹿,他忙不迭地插科打諢:說起此鹿來頭大。只要能夠讓皇上相信自己的忠誠,保住自己脖子上的頭顱,那麼,唾面自乾本也無妨,裝學孫子實屬正常。至於是真忠還是假忠,是大忠還是小忠,是精忠還是愚忠,那就只有天知道,不好過分去深究了。關鍵是要假戲真做,一本正經不出任何破綻,能夠哄得住皇上陛下,讓他信以為真,讓他放你一條生路,同時還要瞞得過皇帝身邊的小人,讓他們找不到理由在背後搗亂,不至於敗壞自己的大事,所謂「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孫子兵法?虛實》)既然,表忠輸誠有這麼大的好處,於是功臣宿將便把這一招當作保全自身、擺脫魔掌、告別禍患的不二法門,偶爾也在皇帝面前露上一手。


其實,對君主、朝廷的絕對忠誠,是秦漢「大一統」專制集權帝國建立後才開始全面提倡的。在先秦時期,除了法家之外,忠君的觀念尚是相對的。以儒家為例子,孔老夫子所主張的君臣關係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雙方之間是一種對應的關係,君主與臣僚各有其權利與義務,臣子對君主盡忠是以君主以禮對待臣子為基本前提的。孟子更宣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強調「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提倡「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易經》中的名言,但最為孟子所服膺),這與臣子絕對忠誠於君主可是一點邊也不沾。


然而,到了秦漢以後,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董仲舒鼓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是使法家的絕對君主專制主義理論融入了儒家的學說體系之中,「外儒而內法」,「霸王道雜用之」,使得「忠」成為衡量做臣子的是否政治合格的唯一標準。於是便有了「《春秋》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董仲舒《春秋繁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混賬邏輯,便有了劉邦賞效忠項羽、同自己作對的季布、而殺背叛項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丁公之類的反常行為。其核心便是以「忠」劃線,以「忠」為最高的政治品質。

自此以後,統治者對「忠」的強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唐太宗造就「貞觀之治」,算是比較稀罕的一代明主了。可他一旦談起「忠」來,言辭中也不免充徹著陳腐而血腥的氣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卑高既陳,人倫之道須著。是用篤厚風俗,化成天下,雖復時經治亂,主或昏明,疾風勁草,芬芳無絕,剖心焚體,赴蹈如歸。夫豈不愛七尺之軀,重百年之命,諒由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節於當時,立清風於身後。」(《舊唐書·太宗本紀上》)這裡,君臣倫理關係上,便只剩下無私無償的「忠」了。正如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黃宗羲所言,乃是「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明夷待訪錄·原名》)


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盡忠節義」這一基本特色後,再回過頭來看功臣宿將大打「忠」字招牌,也就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他們這種以全身免禍的做法了。既然皇上喜歡大家盡忠於他的朝廷,熱衷於讓全體臣下都變成一個個以皇上的思想為思想的無腦人,做封建專制機器上的螺絲釘,那麼就不妨對症下藥,投其所好,以「忠臣」的面孔出現,以順從的姿態周旋,也好讓皇上放心,讓自己活命。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原出於《墨子·兼愛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禮記·緇衣》)云云,正是這麼一個意思。


這方面做得最高明的大概莫過於唐朝中期名將,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將軍。

郭子儀的成功之道


郭子儀雕像


要談論郭子儀,就不能不附帶著捎上唐代另一位名將李光弼。兩人一相比較,方可知道郭子儀之「忠」難能可貴,其「完名高節」實屬事出有因。


郭、李兩人都是唐代中葉的大功臣。一場腥風血雨的「安史之亂」能夠得以最後平定,唐朝的國柞之所以又延續了一百多年,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全靠了這兩個人的力挽狂瀾、扭轉乾坤。舊史書稱道他們是「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再造王室,勛高一代」 (《舊唐書·郭子儀傳》),評價雖高,但也沒有什麼誇張。


更深一層地講,在齊名的「郭、李」兩人之中,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戰功似乎要更勝一籌。這一信息是由《新唐書·李光弼傳》透露的: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幼持節行,善騎射,能讀班氏《漢書》,少從戎,嚴毅有大略」。他的作戰指揮藝術更是高明卓越、超凡入聖,「謀定而後戰」,擅長於「以奇用兵,以少敗眾」。在太原保衛戰等一系列關係到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戰役中,殺得安史叛軍魂飛魄散,鬼哭狼嚎。即使在治軍管理上,他也顯得比郭子儀來得更有章法,更有手腕。當年他曾替代郭子儀出任朔方節度使,「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雲」,就是實實在在的證據。

可是,在歷史上郭子儀的影響卻遠遠要超過李光弼。一出《打金枝》的戲劇,使得郭子儀的大名如雷貫耳,遐邇蜚揚。「富貴壽考,哀榮終始」這一幸遇,不僅落實在他的生前,而且也管到了他的身後。


反觀李光弼,可就沒有這份福緣了。除了歷史學家和少數有 「歷史癖」的人士還知道他以外,對於絕大多數的平頭老百姓來說,他是個完全陌生的人物。換句話說,郭子儀早已活在了千百萬人中間,有如今日頻頻在熒幕上亮相的公共知識分子;而李光弼卻不過是史書上的一個符號而已,有如當今世上越來越稀罕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鑽故紙堆的冬烘先生。


造成這一局面的歷史謎底,說穿了,其實也並不是想像中的複雜。這中間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郭子儀一生所作所為更加符合封建社會綱常倫理的規範,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封建將帥所應具備的品德素質,尤其是在「忠心事上」方面有上佳的表現。相反,李光弼在這方面則要瞠乎其後、相形見絀了。


郭子儀對唐王室的忠誠,可謂是已經進入了「有死無二」的境界,史書即稱他「事上誠」。皇帝老子的命令一下達,不管是對是錯,郭子儀都雷厲風行、不打折扣地加以執行,「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這樣一來,當然是「讒間不行」,宵小之徒就是想要算計他,也苦於找不到下手的機會了,因而能「完名高節,燦然獨著,福祿永終」。用封建史臣的話說,就是所謂「人臣之道無缺」 (《新唐書·郭子儀傳》)。


可是李光弼就完全不同了。此人身上流淌著少數民族野性剛烈的熱血,比較有個性,又不擅長於做表面文章,更不會曲意去奉迎上司,所以往往受閹宦讒間於前,為庸主猜忌於後。所謂「及困於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內構,遂陷嫌隙」。有時皇上下詔令他率師「勤王」,他又瞻前顧後,逶迤不進,拖宕延誤,優柔寡斷,「吐蕃寇京師,代宗詔入援,光弼畏禍,遷延不敢行」。結果呢,君臣關係越鬧越僵,個人處境越弄越糟,史載其「謀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謂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己邪!」(《新唐書·李光弼傳》)


對皇帝陛下「盡忠」程度上的差異,決定了郭子儀、李光弼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身後際遇的不同。孰不知中國古代社會是儒教文化的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除了皇帝外,所有人都需要遵循的準則,它推到極致,就是「天下無不是的君主,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式的「高論」,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對皇上及其所豢養的御用文人來說,郭子儀式的「愚忠」自然更合自己的口胃,更是樹為典型的合適人選,而普通民眾因長期浸饋於儒教文化的潛移默化、感化挹注,也很容易認同統治者的觀念。在皇上和一般人的心目中,郭子儀屬於「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的「大雅君子,社稷純臣」(《舊唐書·郭子儀傳史臣語》);而李光弼則是大節有虧,「卒以憂死」,並且從中引申出一番「功臣去就,可不慎邪」(《新唐書·李光弼傳贊語》)的堂皇說教。古人說「立德,立言,立功,是謂三不朽」,李光弼至多做到了「立功」這一點,而郭子儀則不但「立功」,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夠「立德」,在效忠皇上方面有傑出的表現,這自然是謳歌肯定的最理想之對象了。所以,對李光弼來說,乃是「寂寞身後事」,就郭子儀而言,則是「千秋萬歲名」!


可見,郭子儀是憑藉著自己那份「赤膽忠心」而贏得皇上的充分信任的。他的「盡忠」,不但使他自己擺脫了皇上猜忌的陰影,確保全身遠禍,而且也讓自己獲得皇上的恩寵優渥,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從這個意義上說,郭子儀乃是典型的「完人」,用舊史臣裴垍的話說,就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舊唐書·郭子儀傳》)。這樣的「完人」,自然是大伙兒膜禮崇拜的對象,所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也。換言之,他為後世的功臣名將樹立了以「忠誠」換取自身安全的優秀榜樣。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人生成功,除了以己之「忠誠」而獲皇上信任,獲社會肯定之外,還藉助了「自污」「自晦」的手段以全身遠禍。換言之,郭子儀能夠「福祿永終」,除了前面提到的他處處表現「效忠」皇帝的身段姿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自晦」、「自污」、「侈窮人慾」,聚斂奢侈,縱情聲色,使得皇上相信他不過是一個胸無大志、貪圖享受的「赳赳武夫」。


在個人生活方式上,郭子儀也比與他齊名的李光弼多留了幾個心眼。李光弼為人「幼不嬉弄」(《新唐書·李光弼傳》),廉潔自律,潔身自好,全身上下透著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可郭子儀卻根本不欣賞這一套。他心裡明鏡似的,知道皇上寧可功臣貪墨,不願功臣清廉,因為前者讓人安心,後者卻教人揪心,所以他便順著這根梯子朝上爬:聚斂奢侈,窮極人慾,「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舊唐書·郭子儀傳》)僅一次宴會就耗費了三十萬錢,正是典型的「朱門酒內臭」的寫照。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郭子儀私生活上的污點。其實問題並不這麼簡單,它正是郭子儀善於韜晦的表現。你想想,他「勛力之盛,無與倫比」,稍有疏忽,就會步韓信、彭越之類的後塵,生髮功高震主的嫌隙,輕則丟了烏紗,陷身囹圄;重則丟了腦殼,株連九族。而縱情享樂,五毒俱全,則可以讓皇帝陛下高枕無憂,心情愉快。這恰恰是郭子儀他參透玄機,「明哲保身」的障眼法。「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是深諳為臣之道,富於政治經驗者,哪裡會想得到這步妙招?


另外,在處理與同事、部下的關係方面,郭子儀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在治軍管理上的最大特點,是「御下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唱黑臉,會做「順水人情」,懂得「錦上添花」,對部屬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威略不逮」李光弼,「而寬厚得人過之」;「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舊唐書·郭子儀傳》)。這樣就使得麾下將士對其感恩戴德,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圈子:「麾下宿將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餘人,後皆為將相顯官。」(《新唐書·郭子儀傳》)這種不做「難人」,善於同廣大群眾打成一片的本領,李光弼是無法望其項背的。這些人受到郭子儀的器重,得了郭子儀的好處,投桃報李,就很自然要替郭子儀說好話,唱順流。而皇上陛下呢,看見郭子儀一副窩窩囊囊、徜徉於聲色犬馬溫柔之鄉的樣子,又聽見有這麼多的人稱道郭子儀與世無爭、為人隨和的好處,所以就不會再猜忌他了,反而覺得留著他恰好能顯示自己不殺功臣、雍容大度的皇恩浩蕩。這樣一來,郭子儀以「自污」求自保的意願也就圓滿地實現了。


其他像北宋開國功臣石守信「專務聚斂,積財數萬」;南宋名將韓世忠縱情聲色,風流快活之類,同樣學的是郭子儀以「自晦」、「自污」求全身免禍的招術。如石守信的「專務聚斂」,早有史家指出此乃石守信的「自晦」之術:「論曰:然守信之貨殖鉅萬,……豈非亦因以自晦者耶。」(《宋史·石守信傳》)這講得的確頗有道理。因為當時石守信雖然已經被解除了手中的兵權,但是當年威望尚在,難以完全保證不為別人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之下,石守信自毀聲譽,以保生命,不失為聰明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朴民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存在,就是最大的意義
伍子胥:「亞父」的尷尬
歷史,究竟是什麼?-宜蘭縣史館遐思

TAG:黃朴民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大臣里最成功的人是誰?郭子儀當之無愧
中流砥柱 郭子儀(八)功成名就
是什麼成就了武狀元郭子儀的傳奇之路
僕固懷恩:被遺忘的安史之亂功臣,與郭子儀、李光弼齊名
唐朝著名番將:功勞僅在郭子儀、李光弼之下,親手終結了安史之亂
詩仙李白,名將郭子儀,這兩個人如何成為刎頸之交
安史之亂後同為功臣的李光弼和郭子儀為何最後結局差距巨大
郭子儀與李靖誰的戰功更大?
「成了精的老狐狸」郭子儀!
郭子儀簡介 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唐朝名將郭子儀為何能流芳千古?看他平定安史之亂帶的人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平定安史之亂的頭號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郭子儀?
唐朝功臣郭子儀的一個舉動,讓他的後人避免了滅族之災!
中流砥柱 郭子儀智者無敵
平定安史之亂,他的功勞比郭子儀大
郭子儀:智者搭橋,愚者築牆
中興盛唐的名將郭子儀,是如何挽回敗局,平定安史之亂的
中流砥柱 郭子儀
魚朝恩挖了郭子儀祖墳,郭子儀不怒還替他說話,實情讓人感嘆!
平定安史之亂,除了郭子儀和李光弼,此人應當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