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崇禎殉國的忠臣良將真不少,但氣數已盡無力回天
有些專家說,明朝的滅亡,那是腐朽的王朝已經走向了沒落,明亡清興,新陳代謝、王朝更替,中華民族則完成了一次華麗蛻變,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光芒和色彩。以至於,對於崇禎自縊殉國一節,不無揶揄地說,崇禎帝搞得眾叛親離,到了最後時刻,只有一個小太監陪在身邊,真正的孤家寡人也!言下之意,大明王朝的確是一個人人唾棄的陳舊、落後、反對的王朝,不值得留戀,不值得同情。
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崇禎在自盡前一刻,也曾喃喃自語說:「朕待士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但是,他很快就給出了解釋:「想來是他們不知朕的景況,所以不能前來殉難。」崇禎帝的猜測對不對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從來就不缺少硬骨頭的人。而且,大明王朝養士三百年,在儒家道德規範下的培養出來的、以忠義自許的人不知有多少。
象史可法等等一大票英雄人物沒有立刻追隨崇禎帝於九泉地下,那是他們覺得大明王朝的北京城雖然丟失,大事尚有可為。然而,當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曆的相繼敗亡,以身殉國的忠臣良將比比皆是。史可法明知事不可為,死守揚州,最終斑斑血淚染梅花。清軍下揚州、取南京。欽天監挈壺官陳於階慨然自縊、刑部尚書高倬仰藥身亡。戶部郎中劉成治自殺之前,索筆題壁:「鐘山之氣,赫赫洋洋;歸於帝側,保此冠裳。」從容赴死。國子監生吳可箕遙望清軍如流入城,自投雞鳴山關帝廟縊死。中書舍人陳爊及和他的舉人兒子陳伯俞閉門自盡。戶部主事吳嘉胤長衣博帶,衣襟飄飄,謁孝陵、登雨花台,自絕於宋楊忠襄墓松樹下,一如高僧仙去。國子生王贊明親自到相山挖掘自己的墓穴,穴成,徐徐起身,與親友作別,說:「此地當往來之沖,吾不死於家而死於此,使過而見者有動心焉!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書龔廷祥整肅衣冠,別文廟;登武定橋,睹秦淮河而哭:「大丈夫當潔白光明,置身天壤;勿泛若水中鳧,與波上下。」慷慨投水死。甚至秦淮河百川橋下行乞的一個不知名乞兒,也悲憤於國亡,投淮河自殺。主事黃端伯聽說清軍入城,端坐府門,巍然不動。清軍統帥多鐸派人前來勸降,黃端伯將來人趕走,提筆在自己家門書一行大字,云:「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多鐸因此大讚:「南來硬漢,僅見此人。
清軍進佔浙東府縣,大學士張國維、督師兵部尚書余煌、禮部尚書陳函輝、大理寺少卿陳潛夫等先後自殺。督師大學士朱大典率領家丁死守金華。金華城破,朱大典不慌不忙,讓家中的婦女先投井自殉,自己則攜火繩與子孫、賓客聚於火葯庫中引爆殉國。當世名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國也相當悲壯。夏允彝殉國之時,夏完淳靜立池邊,親歷了父子生離死別的全過程,發誓要繼承父親的遺志,抗戰到底。
夏完淳兵敗被捕,在獄中談笑自若,與難友義士吟詩唱和,並寫下了《土室餘論》、《寄內》、《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等視死如歸、慷慨激昂的悲壯文字。順治五年,清鄭親王濟爾哈朗大舉入湘。大明督師何騰蛟在湘潭為清兵所執,囚於城外慧德庵中。濟爾哈朗派人勸降,並致書稱:「你如果肯順應天意、知命降清,地位當不在洪承疇之下」。
何騰蛟將勸降書一丟,答:「何騰蛟少壯入朝為官,國家遭遇厄運,早在甲申三月,就該隨先帝而去,之所以留著性命不死,是想效仿郭子儀中興國家。可惜志大才疏,招致如此狼狽大敗,負恩辱國,罪該萬死,還怎麼敢苟延活在人世呢!何騰蛟的頭可斷,心可剖,即使死了,還可以歸附於先王先公!」遂拒絕飲食。濟爾哈朗知何騰蛟必不能屈,便吩咐士兵將他殺害於湘潭流水橋旁一個小坡下。何騰蛟就義前,舉手拍地,連呼:「可惜!」兩掌皆碎。
※太平天國余部竟然縱橫南美無敵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樂土
※清朝最牛的皇貴妃,經歷了五代皇帝,見證了帝國的餘暉
※千古暴君,卻沒殺過一位功臣,為後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被凌遲3600刀的忠臣良將,身死則國滅
※日本人最害怕的中國軍隊,百戰百勝,最終全部殉國
TAG:草根玩轉歷史 |
※趙雲的能力不如關張,功業不如黃忠,為何成了忠臣良將的標杆?
※楊家將三代之後,真的再無良將?有,朝廷就是不肯重用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果然最是無情帝王家,可憐這些忠臣良將都因猜忌而死!
※趙雲的能力不如關張,為何成了忠臣良將的標杆?
※慘死良將龐德,寧死不屈,真英雄
※真的是「好人不長命」嗎?歷史上那些慘死的忠臣良將
※他是一位為國鞠躬盡瘁的忠臣良將,不幸兒子卻敗壞家門
※這樣的忠臣良將,柴榮都覺殺了可惜,可南唐卻不珍惜!
※吳國為什麼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不靠明君不靠良將,而靠天時
※曹操麾下毫無存在感的良將,勇能嚇得孫權喪膽,武能擊敗關羽
※五子良將中,真正靠實力擊敗關羽的,不是徐晃
※看過《琅琊榜》你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皇帝喜歡的從來不是忠臣良將,而是這種人!
※手握重兵的忠臣良將,皇帝有難卻不肯救駕,皇帝死後卻痛不欲生
※趣話歷史,戰國最坑的國相,嫉賢妒能用計逼走良將
※皇帝款待良將,卻故意刁難,良將大怒直接離去,皇帝:不能留了
※此人能力不輸五子良將,卻遭曹操莫名憎恨,無奈屈居于禁賬下
※此人能力不亞五子良將,一生得不到曹操的重用,與其母被綁架有關
※劉禪活該亡國:縱容太監,嚇退良將,輕信大儒,逼死兒子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