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佛遺教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二善心所,這是「唯識」所說的十一個「善心所」裡面的二個「善心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有慚愧心,正在此耳。我們人不同於禽獸,就是因為有慚愧心,若是沒有慚愧心,就與禽獸沒有什麼不同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初解慚愧,雲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舍而生羞恥者,景雲:惡作是悔,悔已還作,故名有依隨逐。泰雲:謂為悔所依處,然不能舍,依此悔所依處而生慚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基雲:謂由第三作惡已悔,悔已復作,後作依前作故名有依。測雲:於已作善惡及疑起故而生慚愧,惡作是悔有依是疑。故《舊論》雲:若是疑悔自能除滅續起羞恥,是名第四依處。」
《菩薩善戒經》卷第六:「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慚愧?慚愧有二種:一者性,二者因緣。性者:菩薩摩訶薩自知所作非法,怖畏惡報而生慚愧。因緣者:菩薩若於自所作惡,恐人知故而生慚愧。性慚愧者:非因緣得如菩薩性。菩薩修慚愧者從因緣得,如八正道因緣。慚愧有四種:一者不應作而作生於慚愧,二者應作不作生於慚愧,三者心自生疑而生慚愧,四者於覆藏罪恐他知故而生慚愧。」
慚愧,分兩部分來解釋,第一個是自性,就是慚愧本身的特性,也就是它的別性。二者、依處,就是生起的地方,從什麼地方會生起慚愧心。
一、自性
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
「謂諸菩薩,於罪現行」,對於自己的身口意,有罪過的事情。「能正覺知」,能正確的知道。「我為非法」,我現在的身口意有污染,這是不合道理的。「內生羞恥」,這個內是自己,自己就生出了羞恥心,這就叫做慚。
能覺悟自己不對不容易,覺悟自己不對而又能生羞恥心,更加不容易,有的人自己不對還不覺知,別人說了還不接受的!若不知道自己有罪過現行,也不生羞恥心,就是沒有慚了。能夠自己知道,我現在是不對了,能夠自己自動的就生羞恥心。第一是失正念,第二有罪過現行,第三能自覺知,第四內生羞恥,是名為慚。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
《成唯識論》卷第六:「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謂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什麼叫做慚?依於自身生起自尊的增上力,於法生起貴重的增上力,尊重恭敬有賢德的人,對於一切有漏、無漏的善法皆生崇重。慚的業用是對治無慚,止息惡行。依靠自身的自尊之力,有了崇賢重善的心理,於自己所犯的過失感到羞恥,對治無慚,止息一切的惡行。
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
「即於其中」,即是於自己的身口意裡邊有過失、罪過了,能正覺知的時候。「於他敬畏」,對於他人,三業清凈有功德莊嚴的人生恭敬心,生畏懼心。「外生羞恥」,看見外邊有道德的人,自己心裏面生了羞恥,這叫做愧。內生羞恥叫做慚,外生羞恥叫做愧。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愧?謂世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
《成唯識論》卷第六:「云何為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無愧,息諸惡業。」
什麼叫做愧?依於世間輿論的力量,拒絕作暴惡的事。輕是輕視有暴行的人而不去親近他,拒是拒絕一切惡法業、不近惡行。愧的業用是對治無愧,止息惡行。依於世間的法律、輿論、呵斥、譏毀等的增上力,和自己對於暴行的厭惡,以此二種增上力,拒作暴惡之事,以對治無愧,止息一切的惡行。
《成唯識論》卷第六:「羞恥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為體。若執羞恥為二別相,應慚與愧體無差別。則此二法定不相應。非受、想等有此義故。若待自他立二別者,應非實有,便違聖教。若許慚、愧實而別起,復違論說十遍善心。」自己所犯的過惡感到羞恥,是慚和愧二法的通相。所以經論上都依此假說慚、愧二法別體。設若執著於羞恥是慚、愧二法的別相,則慚、愧二法豈不是沒有差別了?若沒有差別,那就是一體。如果是一體,則二法就不能相應同起。例如受想等五個遍行,五法各別有體,並且是遍一切法,起則同起,沒有前後不相應的意義。如果說對自法是慚,對世間是愧,這樣建立了二個別體,那也不對。因為二法既是待緣而成,那就應當不是實有。然而說不實有,又違背了經論的道理。如果許慚、愧實有而又各別而起,那又違背論所說:十一種善法除了輕安之外,其餘的十種都是遍一切善心的道理,可見不是各別而起。
《成唯識論》卷第六:「崇重輕拒,若二別者,所緣有異應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責。誰言二法所緣有異?不爾、如何?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崇重善及輕拒惡義。故慚與愧俱遍善心,所緣無別。豈不我說亦有此義?汝執慚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設難?然聖教說顧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即此中崇拒善惡,於己損、益,名自他故。」
外人又問:慚是崇重善法,愧是輕拒惡法,這是慚和愧二種別相。所緣的境既不相同,那慚、愧二法應當不能同起。但不俱和別起兩種過失是相同的,為什麼遍執著別起是不對呢?論主回答:誰說慚、愧二法所緣的境有不同呢?外人難曰:既然不是這樣,那又是怎樣說呢?論主解釋:當善心生起的時候,隨便緣到了哪一種境界,都有崇重善法,輕拒惡法的心理,這是慚和愧的二種別相。慚和愧都是遍於善心,所緣的對像是一樣。
外人又說:照你這樣說起來,豈不和我前面所說一樣嗎?論主回答:你既然認為慚、愧二法自相相同,你有什麼道理可以遮除我前面所設疑難?然而經論對自、他二別的解釋是:自立的法叫做自,世間的法叫做他。或者就是上面說的:崇重有益於己的善法叫做「自」;輕拒有損於己的惡法叫做「他」。
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
「菩薩羞恥,本性猛利」,發無上菩提心,修行菩薩道,「本性猛利」,這一生還沒有修行的時候,羞恥心就與生俱來的,本身的慚愧心就是很有力量的。「況復修習」,何況在這個基礎上,又能夠修學止觀,那他的慚愧心是更有力量了。有力量那是什麼意思?就是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使令自己的罪過不現行了。若是知道有過失,還一直的犯過,那就是沒有慚愧心。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如是」就是前面這樣子解釋,我們就應該明白了,這是菩薩的慚愧自性。
二、依處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就是依止此處而生慚愧心。在這個境界上生起慚愧心。略有四種依處。
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
一、應作不作。
「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若諸菩薩於所應該作的事情,這個情形下應該作這件事,比如說是應該持戒。「不隨建立」,不遵守這個戒律。「而生羞恥」,心裡感覺到羞恥了,「當知是名第一依處」。這是於所應作而不作,而生羞恥的地方。
韓清凈《披尋記》:「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者:謂即不作應作。於所應作不為隨順依處,不能引發後後諸勝善法,是名不隨建立。」
於所應該作的功德事情,不去作,不隨順這個因緣去作這件事,不隨建立就是不能引發的意思,諸勝善法不能夠引發出來。不隨順因緣來成就殊勝的功德,沒有這樣做,生了羞恥心。
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
二、作不應作。
若是諸菩薩,對於一件有罪過的事情,是不應該作,但是隨順建立,我就隨順這個因緣,我就去作這個罪過的事情了,「而生羞恥」,這個時候,菩薩自己生羞恥心,「當知是名第二依處」。
韓清凈《披尋記》:「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者:謂即作不應作。於不應作為隨順依處,引發後後勝不善法,是名隨順建立。」有罪過的事情,不應該作的事情作了,隨順因緣作這個罪過的事情了,引發了後來的不善法,這叫做作不應作。
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
三、於覆己惡。
「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有罪過的事情,要把它隱藏起來,怕別人知道,隱藏起來。「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而生羞恥。
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舍,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
四、於有惡作。
若諸菩薩於自己所生出來的罪過的事情,「所生惡作」。這個惡作,就是不高興、厭惡,不高興自己所作的事情,自己作了就後悔了,這叫作惡作。就是自己作了有罪過的事情,於自所生的惡作。「隨逐不舍」,作了罪過的事情,作了一次,還要作第二次,第二次作,還要第三次,一直的不棄捨,隨順這個因緣作惡事,「而生羞恥」,生了羞恥之心,「當知是名第四依處」。
韓清凈《披尋記》:「於自所生惡作有依等者:攝異門分說:言有依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陵本八十三卷七頁)。於此有依若有毀犯,而生惡作,名自所生惡作有依。不能速疾如法悔除,是名隨逐不舍。」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言有依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什麼叫做有依?「謂由四依」,四種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制立一切清凈的戒法,就超越了一切的「惡戒諸毀犯故」。
四種依: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因為要有這四種依,才能出家在僧團修學聖道,修學戒、定、慧。「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犯了所受的戒了,「隨逐不舍」,也不懺悔,而生羞恥,是名第四依處。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結束這一段文,應該知道菩薩慚愧的依處,有這四種不同。
延伸閱讀
《觀諸法如專欄》(2016)文章合集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系列合集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系列合集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系列合集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發 心
由於官方關閉iOS版微信公眾平台文章讚賞功能
蘋果手機用戶請長按二維碼隨喜讚賞
※《居士的責任》界詮法師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二):11
※中佛協關於僧人遺產處理問題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二):10
※印順法師佛學研究問題之一:矮化大乘佛教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能海法師:云何名為佛?
※能海法師:云何名為僧?
※云何名見,云何不見?楞嚴經淺釋精選
※云何為無我?
※能海法師:云何名為法?
※心何歸,云何住
※佛陀:云何為行者?(圖)——道德真源
※何猷啟為母親陳婉珍慶生,何超云何超蓮也現身卻未見賭王
※「云何布施生毗梨耶波羅蜜?」——《大智度論》
※陳婉珍一家4口抱寵物合影,何超云何猷啟輕鬆駕馭,何超蓮顯吃力
※熊黛林分享生女喜訊網友卻狂刷郭富城,前男友陰云何時能散?
※70.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陳婉珍母子4人外出吃飯,何超云何超蓮親吻媽媽,何猷啟卻很安靜
※《紅樓夢》:「茉莉粉替去薔薇硝」,平兒未深究,彩云何必去死
※何超云何超蓮居家生活精緻,朋友到訪立馬接待,陳婉珍素顏顯意外
※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楞嚴經》參習
※能海法師:云何稱本師?
※54歲寡母想再嫁:「母擬出嫁,兒意云何?」兒子的回信催人淚下
※馬云何德何能,用不到10%的股份,就能在阿里巴巴有絕對控制權?
※何超蓮一家超團結,陳婉珍請客吃飯,何超云何猷啟時刻圍著媽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