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每年全國高考的日子都選在六月的七、八兩天,這日子聽著就順,溫度也算宜人。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加在一起整整十二年,一個小的輪迴。十二年的學習積累,全在高考這一朝得到檢驗。分高者順利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分低者要不選擇重讀再考,要不另謀他處所以弄得學生、家長、老師、社會都對高考這件事看的比天還大。

其實在古代考試更是這樣,連皇帝都會親自來當考官,主持殿試。對選拔人才這件事,古今社會是一樣的高度重視。只不過是在手段方法上有些不同罷了。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春秋時期 青銅龍鉤觀復博物館藏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王公貴族們都是父死子繼,世世代代連任為官,下層的人才是沒有機會翻身的。戰國以後隨著時代的進步「世卿世祿」制才逐漸被廢除。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漢代 鳳鳥形帶蓋陶硯觀復博物館藏

漢代,朝廷為了適應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比如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辟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不限於一途,而且還可以交互使用。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漢代 雙頭黿魚形陶硯觀復博物館藏

察舉也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應劭《漢官儀》說:「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符合這些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推舉做官。

在漢末軍閥混戰的衝擊之下,剛才所說的這些選舉人才的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曹魏御史大夫陳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士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後根據士人的品級授予官職。起初這個方法還不錯。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南北朝時期 彩繪儀仗馬觀復博物館藏

但到了魏晉之交,因為所有中正官都被各個州郡的「世家大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相互偏袒,九品的劃分完全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所以便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度到了後期,變得只是按照門第高低來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人才渴望進入統治階層的要求,因而逐漸被廢棄。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隋唐時期國家經過了南北朝的長期割據,實現統一。為革新之前的腐敗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取人才方法上大膽改革創新,科舉制便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復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中國早期玉器》(18)
弘曆啊,我也不是太懂你
《觀復貓演義》第144話|鼠小鬼大
《與藝術沾邊》第53篇· 神搞基

TAG:觀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