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遺榮昌安陶市級傳人:一塊泥巴捏了六十年
梁先才用木印子敲擊陶土,好讓泥質鬆軟。 通訊員 姚文慈 攝
華龍網5月18日16時33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通訊員 姚文慈 朱慧娟 曠靈芝)陶藝課現場,一個簡易的制陶轉盤前,一位老人從和好的泥團上利落地揪下一塊,擲到轉盤中央,用水潤濕雙手後,緊緊護住泥團。隨著轉盤的飛速旋轉,老人的雙手不斷在陶土團上開口、提拉、塑型、縮口……不到30秒的工夫,一坨普通的泥塊就變成了一隻陶罐的模樣,圍觀的人不禁稱奇。老人名叫梁先才,今年67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昌安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仿照舊時依山而建的階梯窯。 通訊員 姚文慈 攝
眼睛可當溫度計
1950年,梁先才出生在重慶市榮昌區安富鎮的一個制陶世家,是家族的第11代傳人。
在旁人眼中,他無疑是個天賦異稟的人。8歲學陶,16歲自立門戶,一直到創立自己的公司,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昌安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整整60年,梁先才都生活在陶器的世界裡,從未離開。
老先生戲稱自己「天生就是做陶的料」。「天天弓著身子捏著陶,別人做陶一輩子總要落下脊椎毛病啥的,可我就沒有,到現在身子骨都挺好,我能撐。」說這話時,老人臉上頗有些自豪。
梁先才的二女兒梁洪萍告訴記者,老先生性子硬,以前沒工具的時候,做大缸要打密,每個要打幾萬次,長期下來,整個手腕都是腫的。要是碰上燒窯,能有一兩天不合眼守在窯前。
不僅如此,梁先才的眼睛堪比溫度計、尺量。梁洪萍告訴記者,單看窯火的亮度和顏色,梁先才就能分辨出不同窯的溫差。做出來的陶器,大家明明看著是一模一樣的大小,梁先才卻堅稱其中一個高了幾毫米,拿尺一量,結果還真被他說中了。
得意之作無價寶
對於手藝人而言,在成百上千件作品中,總有一兩件是自己的心頭肉,「發光茶壺」就是梁先才的得意之作。
記者在榮昌區安陶博物館的鴉嶼陶瓷工作室作品陳列台上見到了這把茶壺,它整體呈灰黑色,正常光線下看起來與其它茶壺無太大差異,然而當強光照射在它身上時,整個茶壺瞬間反射出點點亮光,配著灰黑的壺身,猶如夜幕中的繁星閃爍。
據介紹,這是梁先才在早年間打造出來的,有人曾出價六萬八想要收購,但他拒絕了,還直接把這壺定為非賣品。
「當然不能賣,六萬八算啥?多少我都不賣!」提起自己的寶貝,梁先才笑著揮揮手,「它是古法柴燒的作品,古法柴燒靠的就是自然決定的無法預估的化學反應,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這茶壺出窯後會是這個樣子。」梁先才感慨,「壺身上發光的那些小亮點,是柴燒過程中陶土中的某些微量礦物元素經高溫自然形成的結晶,不是人為就能做出來的。它是美麗的意外,是孤品,這種東西不能用金錢衡量!」
梁先才和其他師傅共同燒制的高達2.65米,重達1.3噸的全國最大酒缸。 通訊員 姚文慈 攝
超大酒缸填制陶空白
在梁先才看來,柴燒不僅是燒柴燃薪,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是冥冥中大自然賦予這件器物的靈性。
「我不能讓它在這裡斷了根。」梁先才說。這也是為什麼梁先才堅持在自己開辦20多年的大工廠外另設小工廠的原因。
大工廠採用流水線作業,專門生產陶制酒瓶,小廠則採用傳統手工拉胚方式生產大件酒瓶,廠里有仿照舊時依山而建的階梯窯和一個小型柴燒窯。和大廠房的繁榮景象相比,小廠房顯得格外清冷,只有幾個大酒瓶和幾位老師傅。加上整個廠房掩藏在樹叢小道中,若非有人帶路,一般人很難發現這個小廠的存在。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液化氣燒瓷成品率高、製作周期短、耗費的人力物力少,氣燒和電燒等機械化生產模式普遍流傳,古法柴燒開始淡出人們視野。
古法柴燒從窯頭開始到窯身,普遍需要三天三夜不中斷的燃燒時間,這就需要窯火師傅們輪班守在爐火前,十分耗費人力。加之柴燒所用的柴木也有講究,因此生產一件手工陶製品所耗費的成本巨大,很難取得經濟效益。但即使小廠房從設立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梁先才仍堅持保留小廠房的運營。
「他就是這個樣子,別人勸不動他。」梁洪萍對父親的固執顯得有些無奈。
據她介紹,去年年底,梁先才和兩位老師傅花了大半個月在小廠中日夜趕工,一同製作出了一個高達2.65米、重達1.3噸的全國最大的酒缸,填補了榮昌陶在製作大型陶器方面留下的空白。「在這個大酒缸成功之前,他做砸了多少個都不放棄,這次成功了,他高興了好久。」梁洪萍笑著說。
期盼技藝傳承
梁先才的三個子女中,僅有梁洪萍一人繼承父親的手藝,孫子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從業方向。梁先才當年的200多個徒弟如今要麼是年事漸高,要麼是早已改行,還在做陶的所剩無幾。
即使隨著榮昌陶近幾年的知名度漸漸打開,陸續有很多年輕人慕名前來學習,但大多數人堅持不了多久就會離開。「雖然是這樣,只要有人來學,他都願意教,不管人家干不幹得成,他就希望人家能有興趣。」說完這話,梁洪萍有些心疼起父親,「他每個月都會貼點錢給徒弟,但人家最後還是走了。」
梁先才說:「我今年67歲了,想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趁現在還能做,多帶幾個徒弟,好把這身手藝傳下去。」
※「科學和藝術的碰撞」 ——西南大學教授書畫展開幕
※華龍網攝友麻雀的巢作品:青海湖沙島風光
※華龍網攝友長生娃兒作品:合川龍舟賽
※「重慶市首屆臨帖書法展巡展」在大渡口區文化館舉行
※浙江大學打造世界級冷凍電鏡中心
TAG:華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