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身上出現傷口,真的是因為「發情」了?
近日,網路上傳出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的一隻海豚,在受傷的情況下依然被安排表演的消息,在網友的微博圖片中,一隻正在躍出水面的海豚,右側胸鰭的根部有一塊明顯的傷口。
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一海豚受傷還在演出(騰訊新聞)
此事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對此,海洋公園的工作人員在回應媒體時聲稱,4月和5月是海豚的發情期,受傷海豚身上的傷口很可能是因為同類間相互打鬥、撕咬所致,並強調在表演開始前並沒有發現海豚受傷,傷口很可能是表演開始後在水下造成的,現在已經給受傷海豚放假。
海洋公園這樣的表態,無非是為了向外界證明自己沒有為了商業利益,而逼迫海豚在受傷情況下「工作」,也就是沒有虐待動物的行為。對於海豚是什麼時候受的傷,筆者認為已經沒有必要糾結,因為海豚的確是在每年的春夏季節發情,所有發情期的動物脾氣要比平時易怒許多,出現打架的現象也不足為奇。然而,海豚之間真的僅僅會在發情期才大動干戈嗎?在人為環境中出現因打鬥而受傷的海豚,人類就真的沒有責任嗎?
從廣義的概念上說,海豚指齒鯨亞目海豚科的所有動物,目前現存37種,分布在全世界的各個海域中。每一種海豚在生活習性和語言交流(叫聲)上都與其他種類不同。即便是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種海豚,它們彼此間在咆哮、呻吟、鳴叫時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可以說海豚科動物不但有語言,還有各自區域的方言。
正如生活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彼此間可能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一樣,不同地區的同種類海豚也會出現類似的交流障礙。語言不通,自然就著急,一著急就難免犯脾氣,也就免不了打架。在野外,這樣的情況或許還少一些,畢竟雙方可以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在人為安排的水池中,彼此間躲避不開,發生衝突的可能就更大了。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一隻叫提里庫姆的虎鯨(也屬於海豚科)的故事,這隻原本生活在北大西洋冰島海域的虎鯨,在兩歲時不幸被人類捕獲,送到海洋館中與一群來自其他地區的成年虎鯨一起生活表演,由於無法跟其他虎鯨進行交流,提里庫姆被當成了一個「異類」,成了大家的出氣筒,不光是雄性,就連那些體型較小的雌性虎鯨也會聯合起來欺負它。面對其他虎鯨的圍攻,無處躲避的提里庫姆只能默默忍受,它的身上也因此傷痕纍纍。
提里庫姆(圖片來自搜狐http://mt.sohu.com/20170109/n478243216.shtml)
無獨有偶,在2011年,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動物園內,一隻年僅4歲的瓶鼻海豚被同類撞裂頭骨死亡。這些事例證明,在狹小的空間內海豚之間因為打鬥而造成傷亡的概率更高。此外,有研究者認為,封閉狹小的環境會讓海豚感到不舒服,從而導致它們的性情變化,這也是誘發衝突的原因。
瓶鼻海豚(圖片來自維基https://species.wikimedia.org/wiki/Tursiops_truncatus)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除了發情期外,彼此間無法交流,也可能導致海豚之間發生衝突,而且不論是無法避開,還是被關得煩躁易怒,人為安排的環境都對海豚之間發生衝突,並造成傷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鑒於現在大多數人還只能依靠海洋館等場所來近距離了解海豚,立即取消也不合適,還是應循序漸進地改善海洋館內海豚們的生活環境,比如拓寬、加深水池,給海豚們更多的生存空間;儘可能讓原本就認識的海豚待在一起,感受來自同伴的溫暖。另外,筆者還有個很「天真」的想法:很多海豚從被捕獲,就終生生活在海洋館裡。在時機成熟時,能否有類似於工作年限的規定出台(建議盡量別超過6年),讓那些曾為人類服務,但依然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海豚,經過野化訓練後回歸大海。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應該盡量少捕捉野生海豚來進行表演,畢竟大海才是它們真正的家。
--------------------------
參考資料
http://v.163.com/jishi/V5R8VCP1E/VA7AB8UES.html檔案:美國虎鯨殺人案真實記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26/content_6155850.htm揚子晚報:海豚也會講方言
http://www.guokr.com/article/63814/果殼網:海洋館裡的海豚壓力大
※霍金先生的憂鬱——每周科那個幻
※噓,別驚擾了它們!圍觀女科學家的創意自拍
※盲目追求快樂並不好,適度悲傷也能給人帶來好處
※使用語言的不同,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感知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