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北齊]楊子華《校書圖》局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幫主按:


這本書,目前領讀至此,很不樂觀,閱讀量創了歷史的新低。我扶著牆哭完後思考了為什麼,可能的原因大致如下:

1.枯燥,沒有趣味性


2.太基礎,太常識


3.沒什麼用處


4.看不到獨特的見解


5.老生常談的話題,聽都聽膩了


6.以上都有


鑒於此,我決定調整一下領讀方式,將客觀的解讀結合主觀的感受,這樣或許不浪費每天只有一次的推送許可權。


筆法之研究


這一章,作者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執筆法,筆法如何傳授,以及古人對用筆的一些比喻的解釋。


對於執筆法來說,前幾天,本幫轉載了一些當代名家論述執筆的言論,一些讀者反饋其實沒那麼嚴重,好寫就行,沒必要糾結「筷子怎麼拿」。從實操的角度來講,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奇怪的是古人對如何執筆一直在探討。

比如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學書法就得先學執筆,並且對不同的書體執筆多高具體到了幾寸幾分,曰:「真書去筆頭定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定三寸一分。」假如古人寫楷書前,用尺子量一下二寸一分的距離,然後再執筆,那麼很有可能現在是文房五寶,而不是四寶,因為尺子成了必需品。(難道鎮尺的真實作用是輔助執筆?)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清代銅尺


古人說的數字,不見得要泥於其言,我認為這句話大致的意思就是,寫正書執筆要低一些,便於穩當控制,寫行書要再高一些,需要一些靈活性;寫草書就再高一些,方便轉運。事實上也是有道理的。


在此基礎上,衛老師還總結出七種運筆的情況,各有優劣,比如說,有人心裡是著急的,但運筆緩慢;也有人心裡不著急但行筆很急躁;還有一種人執筆很低,但指上無力;有一種人心和手總是不能達到統一,心裡想的手上寫不出來;再有一種人運筆不對,就是意後筆先,都開始寫了,腦子裡面還沒概念;最後一種就是筆先意後,是很不錯的。


這幾種情況,諸位估計或多或少有過體驗,比如什麼道理都懂,就是寫不好,比如心裡想著遇到的窩心事兒,往往也寫不好。這兩種最典型,前者是訓練的問題,後者是心境的問題。


大量的書寫,會讓手上的肌肉產生記憶,於是對毛筆的控制力會逐步增強,心中所想必然能夠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缺失的是日常性毛筆書寫的環境;對於心境的問題,似乎孫過庭講過「五合五乖」,心情不好,就別寫咯。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講,心裡最平靜的時候,寫的效果最好。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衛夫人對執筆的論斷也成了後人講執筆的基礎,這本書中引用了元代的陳繹曾所講述的執筆法,包括了手法,腕法和指法。(給陳繹曾贊一個——搞理論,會結構化分析還是很容易出成績的。)


其中手法主要是講手掌要虛,手指要實的道理,腕法就是描述了枕腕,提腕和懸腕的動作要領,枕腕要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要懸肘虛提手腕,懸腕要懸在空中才最有力。其實核心都是兩個——靈活和穩定。


陳繹曾對於指法的描述,非常詳細,曰:「擫,捺,鉤,揭,抵,拒,導,送」八法。這個其實就是後來的撥鐙法(書中講,撥鐙法是後主李煜總結出來的,可見李煜的才華以及涉獵的廣度和深度,一點都沒有給徽宗丟臉!)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這八法我看了半天,覺得還是後來人總結成五指執筆法的「擫、押、鉤、格、抵」更直觀簡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發過的文章《書法高手都怎麼執筆,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一)》或《書法高手都怎麼執筆,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二)》都有詳細講述。


說實話,指法並不是一無是處,在初學階段懂得用指,會比別人的控筆能力高一個段位。就拿「擫」法來說,大拇指第一關鍵與筆桿貼住,在行筆的過程中,很多的點畫是通過大拇指的來回擺動實現控制(比如豎),因為這時候,手腕是固定的支撐點,大拇指是靈活的擺動點,這樣寫出來的線條,不會飄,且能寫出來速度,不信你可以試試。


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訣》中講述了徐璹對執筆的看法,認為執筆在於方便和穩固,用筆在於輕快穩健。但輕需要沉穩,便捷需要澀勢,也就是所說的藏鋒。如果不澀,險勁就不合理,太流動就易浮滑,浮滑就是俗筆。執筆會影響用筆,學書法不可不知。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高明的書法家不是很喜歡直白的描述筆法是什麼,對於筆法,他會有兩種方式教你,一是讓你看他怎麼寫,二是告訴你多寫就行。這樣是老師我也經歷過幾位,而且這樣的方法確實有效果。多寫,你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提高,提高到能寫出想要的任何形狀的線條,然後你要看高手怎麼寫,再去糾正自己。


因此,在古代,筆法成了不傳之秘,沒有錄像,且名師就那麼幾位,而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看到名家揮翰的場面,就像現在我們看到《蘭亭序》也只能推斷出其如何用筆,而王羲之到底怎麼寫的,誰也不知道。所謂掌握筆法的古人只有二十三位:


漢代的蔡邕將筆法傳授給了崔瑗(yuan)和他女兒崔琰,崔琰傳授給了鍾繇,鍾繇傳給了衛夫人,衛夫人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傳給了王獻之,王獻之傳給其外甥羊欣,羊欣傳給了王僧虔,王僧虔傳給了蕭子云,蕭子云傳給了智永,智永傳給了虞世南,虞世南傳給了歐陽詢,歐陽詢傳給了陸柬之,陸柬之傳給了侄子張彥遠,張彥遠傳給了張旭,張旭傳給了李陽冰,李陽冰傳給了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


唐以後,古法無存,人們開始了千年的誤讀和推理。慢慢的,絞轉的筆法,後來讓提按代替了。


關於筆法,這一章的內容確實對執筆論述很多,而對筆法本身沒有多少具體的講解,比如說到「使轉」,作者推薦了讓看包世臣的《藝舟雙楫》而已,最後講解了「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壁坼(che)」是怎麼回事:


折釵股的指的就是曲折的線條自然,圓渾而有力;


屋漏痕值得是橫直相倚,均勻藏鋒的線條;


錐劃沙說的是起收筆沒有痕迹;


壁坼說的是沒有刻意安排的技巧。


諸宗元認為善書者自然能夠領會這些意喻,不必泥於古人所說。在我看來,過去傳統的書家多對筆法認為沒什麼可講的,會執筆運腕運指,天天提筆寫字,終究會掌握毛筆如何使用。因而他們對於結字的研究更多一些,最典型的比如啟功先生認為結字比用筆重要的多。

領讀筆記《中國書學淺說》(3)



我在想,高級一點段位的書法是應該在結字上思考的多一些。用筆千古不易,寫多了自然會掌握,比如如何寫一橫,毛筆無非起行收那幾種方式,而如何組織這些橫豎撇捺,似乎除了熟,還得新。所以,幾千年的書法史,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結字風格變化史。


同樣的,《中國書學淺說》這本書裡面,對結字技巧也是大篇幅的詳細講解,下期,我們開始領讀結字的技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右軍之死
王羲之做官
把字看成一個人,就會明白怎麼安排結字了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