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養老,我該支持還是反對?
最近《奇葩說》有一期深深觸動了小編,其實每一期都是有感慨的,小編是《奇葩說》的忠實粉絲,從2015年到現在,沒有落下過一期,場上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獨特的閃光點,每一期的辯題都很接地氣,辯手們的唇舌在人性的善惡之間游離,沒有道德綁架,沒有愛恨牽連,縝密細膩的邏輯和精彩典型的故事,輕鬆自由的言論和幽默搞笑的氣氛,無一不讓人豎起大拇指!
觸動小編的這期辯論話題是: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養老,我該支持還是反對?
不知道大家的第一選擇是什麼,大家的第一考慮是什麼,大家的選擇是否會在下面的兩方辯論之後有所改變,下面一起看看雙方辯手如何在難題上加以立場進行陳述辯論的。
反方一辯,劉楠。
養老院是一個設備齊全、床位寬敞、吃著瓜子打著牌的地方,聽起來無疑充滿樂趣,但是那只是養老院的一種廣告效應,不知道大家的父母有沒有買過花式銷售的無用甚至三無產品的經歷,其實更多子女無法開口告訴父母「您上當了」,更多時候,老人不是看不穿,而是心裡有一塊空缺,他們寧願自己看不穿。老人的健康看護問題和社交問題養老院可以提供,但是老人們更需要的是充滿生活煙火氣的家庭氛圍,需要周圍有年輕人生命的朝氣陪伴。
反方二辯,肖驍。
大家都認為送父母去養老院是減輕負擔的一種方式,其實不然,去養老院的老人們會相互攀比兒女看望自己的次數,進而子女要照顧老人的情緒,另外為了保障老人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還需要跟護工、院長做好前期工作。
一般父母開口去養老院大部分是在吵架的時候或者受到冷落的時候。我們賺錢是為了給父母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將父母送去更好的養老院。
肖驍說每次在賽場辯論緊張害怕的時候,想到的是媽媽,所以每次終極辯論的時候,都會講媽媽的例子,是媽媽給予的安全感。他說兒子還沒長大,父母不要去養老院。
正方二辯,陳銘。
陳銘說他抽到題目後就給父親打電話,徵求這個題目他父親的意見,作為老人的立場,他父親表示首先區分父母講這個話的時候是氣話還是真心講的。
在講到跟誰誰誰一起去養老院的時候,說明已經不是氣話的態度,是真心希望要去養老院。如果支持去的話,他父親就會走的比較洒脫,如果是反對,還是會去,但是會有內疚感,他害怕自己去了養老院,社會給兒子帶來的輿論。
陳銘否認反方一辯陳詞,說老人所需要的只是刻板偏見:煙火氣-菜市場,做飯;生命的朝氣-帶孫子。是子女的環境鑄造了父母的價值觀,我們用傳統的思想綁架我們的父母,去養老院可能就是他的價值觀對幸福的理解,子女不要用自己的選擇給老人壓力。
養老院:安全細節更好,有助於老人的健康,在家庭中做不到。
現實問題就是,眾多子女和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沒辦法實現親情和家的鏈接。
並且養老院不是牢房,可以隨時回來。
反方三辯,馬薇薇。
老人不是老超人。
當老人知道自己不再被需要,就會非常懂事地決定去養老院,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孩子,所以孩子就應該懂事地答應這個要求嗎?
老人是不萌卻很作的小孩,很固執,什麼都想要,有了還要啰嗦一大堆,老人們也很挑剔。
請更專業的人士照顧,是養老院對於很多子女的一大誤區,試想幼兒時期,幼兒園的老師比我們的父母專業多了,難道我們就想一輩子跟幼兒園的老師生活在一起嗎?其實老人就像小孩,即使再專業的照顧,也會用孩子那般敏銳的心靈感受到——這是沒有愛的,這裡只有足夠的金錢,這樣就會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晚年是被金錢構築的晚年,老人會在不甘心中渡過,養老院在親情的範圍之外。
養老院的收費過高,富豪家庭可以自己在家給父母建造一個養老院,赤貧的家庭也不會花錢將老人送去養老院,所以一般需要將老人送去養老院的都是中層階級,試想這些中層真的可以說是送父母去最好的養老院嗎?
人生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個對的,一個錯的,那不叫選擇,因為我們不會選擇錯的。第二種情況:兩個都是對的,我們不怕選擇,因為選擇更好的只是讓我們更加快樂。第三種情況就是:最痛苦的選擇是兩個都是錯的,這個時候,我們要選擇的,就是我們更能背負哪種錯誤帶給我們的代價。這個辯題給我們的選擇恰恰就是第三種。
第一種錯的選擇:當我們選擇不將老人送去養老院的時候,我們和父母一起生活,我們會面對一切生活瑣事的矛盾,但是我們要勇於面對,因為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
第二種錯的選擇:當我們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我們的生活更平順,有一家三口,有二人世界,但是有一天老人不在了,周末去養老院,人沒了,我們會懊惱,年輕的時候為什麼會因為一些瑣事就離開他們?我們會怨恨,這件事情再也沒有辦法挽回了,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其實就是由後悔構成,無數個我們做錯事的瞬間,無數我們無法割捨的選擇。
兩個選擇我們都可以做,一個更簡單的選擇是送去養老院,艱難的選擇就是繼續跟父母吵吵鬧鬧,但是當老人們閉眼的時候,我們會說:你們這一輩子對得起我,我也對得起你們!
陳銘:老人如果真心想去養老院,想追求自由,我們是否要尊重他的選擇?
馬薇薇:真心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話,是情話!
陳銘:有一些父母在意自己的人生歷程,以自由為追逐,提出這種要求,我們怎麼辦?
馬薇薇:概率是有的,但是不屬於我們這一代父母,他們一輩子為別人犧牲,他們沒有自我,他們卻容忍他們的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決不在自己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為我做什麼。
正方三辯:黃執中。
父母與兒女之間話只講3分,7分用猜的,用真心在猜真心,當父母提出去養老院,一定要弄清楚是否是真實的想法,要相信父母的真話,不要客氣一輩子,不要代替父母做決定。
現代社會的家是一個想像的集合體,家的形態一直在改變中。養老院也是家,這是一個自在的地方,父母去養老院是「回」養老院,父母回家的時候也是「回」家,一個「回」字,代表的就是歸去,歸去的地方就是「家」。
范湉湉:(反對)
子女尊重父母的權利,但是子女也有權利得到愛。許多年前我是你們掉下來的肉,現在你們要去養老院,難道我就變成結石了嗎?我的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養老院不是我的家!請不要忽略子女的感情需求!
羅振宇老師:(反對)
中國養老院資源越來越珍貴,當我生命衰朽到不能自理的時候,坐上輪椅的時候,必須24小時有人看護的時候,才會去養老院,不然養老院是一系列中產階級中年人對老年生活的虛假幻想!老的時候,我們只是把自己像一塊肉塞進了一個冰箱的冷凍櫃,我們需要保鮮,我們需要持續的活著,但是毫無活力!這個冷凍櫃就是養老院。
蔡康永:(同意)
老人依然是人,依然有選擇的權利,老人比我們多的是歷練,他想要的是一種新的經歷。
老人的時間卻比我們稀罕,比我們珍貴,讓他們選擇自己的選擇!
張泉靈:(同意)
每個老人身上有一股老人味,是因為老人長時間不洗澡,害怕一個人洗澡很危險,如果摔了給孩子很大負擔,自己的生活也沒辦法繼續。
去養老院的原因是不想一個人,不想在家的時候一個人有危險,給孩子帶來更多負擔,如今空巢老人比例是50%,不是我們不孝順,我們是愛父母的,但是我們沒辦法一直跟父母在一起!
經過官方嚴格的測算,到2030年的時候,空巢老人的數據將達到90%,我們心裡可能在現在描繪出很好的藍圖,但是沒辦法,到了那個時候,老人們還是要獨自生活。
獨自生活的老人到底害怕什麼?如果老伴先走了,我該怎麼辦?老人需要自己的社交圈,張泉靈講到自己的父親,有半年一定要回上海,半年在家生活,和她聊天,並將她說的話記筆記,目的就是為了在回上海的時候,吹牛給小區的夥伴聽。所以養老院不是監獄,子女有空的時候就跟父母聊天,沒空的時候,父母就在夥伴面前吹吹牛。
馬東:(反對)
此次的辯題是真話題,真話題超越輸贏,超越立場,當所有的觀點都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它價值的全部,失去任何一方都沒有意義。
也許在子女心裡,工作與回家都是「回」,但是在父母心裡,回家叫「回」,去工作叫「去」,不叫「回」,如果人的所在就是家的話,難道養老院就是家嗎?
我們是否把養老院想像的太好了,我們對更好的養老院的定義只是一個概率,而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來說是100%,是全部,我們不能肯定,一定就可以解決問題,每個老人的情況不同。
關於這個話題,沒有輸贏和對錯,父母提出去養老院,只有個人立場最重要,當父母說出這種需求的時候,做子女的第一反應只能是反對!
張泉靈:(同意)
年輕的最大好處是:儘管我們此時不如意,但是我們還有機會,但是老人不是的,我們不要讓父母永遠做我們的替補。
宋佳:
支持和反對沒有那麼重要了,我們不僅要聽到父母說的是什麼,我們更要知道父母沒說什麼,要學會表達愛!
節目到最後,好像正反方都已經被融合了,最後大家的主題只有一個——「父母和家」,在展現親情的時候,每個人的情感表達手法和表現方式不太一樣,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立場和結果,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懊惱和後悔不能彌補任何,畢竟,子女永遠都是欠父母的!
- END -
▎世紀人物雜誌(微信號:sjrwzz) ▎
追蹤世紀精英人物、呈現事件台前幕後
※汪曾祺原來也是一個吃貨
※京劇大師徐玉蘭逝世,世間再無寶哥哥
※成功迎上市 仍需更努力——訪廣東精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新建
※百歲貝聿銘:把建築融進生命里
※重視質量 科學管理——訪東莞宏業機械公司總經理田敏
TAG:世紀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