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垮台遺民躲進深山,300年後他們說:我們才是真正的漢族!
一朝垮台遺民躲進深山,300年後他們說:我們才是真正的漢族!
2017-05-18 靜說歷史LS
文/月小妝
生活在大明朝的老百姓可要燒香感謝上蒼,做為世界富庶程度文明程度首屈一指的大明王朝,在明朝生活幸福值是很高的,有用不完的錢,可以領略世界最先進的文明。
在明朝無論你做官,做市民或者做耕地的農民,都會過得幸福,因為明朝對農業的賦稅太寬鬆了,不過度壓迫農民,除了江南地區賦稅重(那個地方賺得也多。)其他地方農民雖然被管得多,但賺錢還是比較輕鬆的。
明朝有「富農」,這部分人賺了很多錢,政府也啟用他們為官,朱元璋時期一直使用「富農」為官,一是體現朝廷親民,二是富農比一般官員更容易執行命令,在村裡更有勢力,明朝有什麼國策直接讓富農執行比較方便。
朱元璋時期明朝搞政府調配經濟,國家錢很多,國庫門都關不上,串錢的繩子都爛了。
明朝農民當官的有很多,比如湖北富民嚴震直,蘇州富民沈階,一個做了戶部尚書,掌管大明財政,一個官至戶部員外郎。這種跨越階層的人生,是以前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不過隨著大明科舉制度的完善,富農當官的路子慢慢封死了,明朝又是知識分子的天下了。
明朝的福利這麼高,難怪明朝滅亡的時候,明朝遺民和知識分子,抱著「不仕二姓」的姿態,在體制外苟且生活,還不斷尋找反抗的機會。
明朝的人跟殷商時期的人一樣,非常倔強有原則,不參加新朝科舉,不當官,寧可擺攤算命或者寫點字畫擺攤去賣,也不出仕當官,不給新朝賣命。
不過他們還要反清,還要果腹,這就比較麻煩,很多人問,明朝的遺民到底以何為生?
剛才我說了,算卦、賣字畫是一種活法,還有一種較為體面的活法——私塾先生。
明朝遺民不參加科舉,但可以用自己讀的墨水教給別人科舉,所以家塾、私塾、村裡的教書先生就成了明朝知識分子的首要選擇。
教書先生一般都由家族出資聘請,大家族或者富商聘請的教書先生,待遇都不錯。但是在偏遠山村的教書先生,生活條件可就不行了。年收入不到二兩白銀,不夠果腹,所以大家還要想辦法湊糧食給教書先生吃。
教書先生一般都有家室,家裡會有斷糧的危險,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教書先生生活得很慘,他們要麼家徒四壁,要麼拎著袋子跟親戚朋友乞食。
中國是農業為主的國度,明朝臣民想在清朝生存下去,又不願意出仕,教書的錢不夠,可能會「半耕半讀」,來維繫生活開支。
一些明朝的大儒,在明朝滅亡後,率領他的弟子耕種,頗有春秋時期孔子之風。
不過清朝初年生產力低下,平時勉強糊口,災荒之年貧困就不可避免了,而且耕種投資獲利的周期長,跟商業沒法比,但知識分子是不屑於經商的,他們寧可種地。
明朝知識分子在康熙年間,他們的原則性稍微鬆動一點,雖然不肯為官,但他們選擇做官府幕僚,這部分人收入比教書先生多多了,而且可以針砭朝政。不過這些人還是漢人,骨子裡還是反對滿清統治的,三藩叛亂的時候很多幕僚都去支持漢人政權。
懸壺濟世的明朝遺民也有不少,這個職業比賣字畫賺得多,但仍然不夠體面。
明朝遺民之所以對明朝這麼忠心,與大明曾經的輝煌分不開,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在他們靈魂深處的烙印,讓他們擔負起傳承的使命,具有極高的精神價值。
還有一部分明朝遺民逃到深山了,據說他們是李自成的殘部,他們束髮修行,保留明朝的一切規矩,抗戰時期有人發現了他們的住處,以為是進山的道士,後來才知道是明朝的遺民。
今天在世界各地,我們仍然能看到「明朝遺民」的蹤影,有一部分南明的遺民在緬甸一個地方生活下來,還形成了一個民族,這裡的人們殘留著大明的氣息,像明王朝留給歷史的在落日餘暉中一抹高貴蒼涼是輪廓。
此外,在江西深山處,有一個村落,哪裡的村民稱自己才是純正的漢人,他們保留明朝的習俗,至今不剃頭髮。
大明究竟有何種魅力,它的軀體雖然倒下,可那一抹」漢魂「卻永遠不會滅亡,」漢魂「在,大明在,」漢魂「不在,則大明亡。
的精彩文章:
※三個餃子和四個餃子
※剪紙藝術這項普通的技術可製作幾英寸寬特殊發電機模型
※別再傻傻打玻尿酸去眼部皺紋!睡前加一保養步驟,淡化皺紋顯年輕
※動作不小 文在寅兩位特使趕赴美日 半島局勢能否扭轉或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