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燕:形形色色的關節炎
5月20日上午,由廣東科技報、省立中山圖書館、南方生活廣播與廣東省保健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山講堂健康系列講座》,將邀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小燕與甲狀腺外科主任徐波,分別從關節炎和甲狀腺結節入手,與市民分享健康知識。
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差別?關節痛不是風濕就是類風濕嗎?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內科主任蔡小燕指出,首先應理清一個概念,風濕即風濕免疫性疾病是一個大種類,指代所有累積到骨、關節、周圍肌腱包括結締組織的疾病。關節炎就是其中一部分,關節炎有幾十種。
她同時也強調,有些關節炎是系統性疾病的一個臨床表現,這類關節炎往往不會引起關節破壞,但可連累臟器損害,因此要儘早將這類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從單純的關節炎中區分開來。
蔡小燕解釋這就是為什麼常要求有關節痛的患者需到專科就診鑒別疾病的原因,「不同的關節炎,治療的方式大有不同。」
「專屬」關節炎有癥狀需辨清
蔡小燕介紹,關節炎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比如強直性脊柱炎主要見於年輕男性,因此她提醒,年輕人尤其是男性如果於夜間或久坐後有下腰背疼痛的癥狀出現,休息時不見好轉,在活動過程中反而癥狀有所減輕,且伴有晨僵現象時,應警惕是否強直性脊柱炎。或者是有腳跟痛的癥狀,也應提高警惕。
而骨性關節炎則多見於老年人群,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導致的關節病變。
治療存有窗口期防止變形應把握
據悉,類風濕關節炎素有「不死的癌症」之稱。蔡小燕表示,類風濕的確是關節炎中比較難治的一種疾病,不過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該疾病的治療效果也是有很大的改善。「早期診斷且早期治療的前提下,大部分病人是能夠很好地控制病情並保護關節功能的。」她強調,最關鍵在於早期的規範治療。
而現實中很多患者由於各種原因寧可自行購買止疼葯或相關藥物也不願意就醫,蔡小燕指出,類風濕關節炎軟骨或骨質破壞可在發病的3個月內就出現。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最佳時間是起病3月內,起病前1-2年的治療非常關鍵。
如不在此時接受規範治療,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受損,加大了今後治療疾病的難度,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提倡一旦出現了癥狀,應儘早到正規醫院的風濕科就診。
各類關節炎的鑒別方法
蔡小燕提醒,一旦發生關節痛,最好到專科就診鑒別病因。目前有許多血清學指標有利於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例如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若懷疑是強直性脊柱炎,可通過檢查炎性指標、HLA-B27基因位點及骶髂關節的影像學檢查來鑒別;如果是某些系統疾病引發的關節疼痛,則可通過自身抗體檢查及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來診斷。
中醫與藥酒VS關節炎
常有人詢問「中醫是否能治療關節炎」,蔡小燕表示,中醫在治療關節炎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等與免疫相關的疾病,還是西醫治療療效更為顯著。在這其中,中醫可以作為輔助手段。而事實是有太多人過分依賴中醫,覺得風濕病就應該中醫治療。蔡小燕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自身免疫病等主要還是依賴於西醫治療,強調診斷後需進行規範且有針對性的治療。
有些患者在關節疼痛時會於患處塗抹藥酒,蔡小燕指出,針對非炎性的腰背疼痛、勞損或外傷引起的關節疼痛,擦藥酒是能夠緩解癥狀的。但如果是免疫機制引起的關節炎,則癥狀將不能有所改善,病因治療是關鍵。
■專家簡介
蔡小燕,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及研究工作二十餘年,擅長治療各類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血管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系統性硬化症、骨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症等。
出診時間:星期一下午;星期二、四上午。
※徐波:解讀甲狀腺結節
※按手腳祛火點可清熱消暑
※若想生二胎 頭胎最好順產
※激素替代療法「護航」女性更年期
※致敏原不斷 鼻炎好不了
TAG:健康養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