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坦克登上人類戰爭舞台己逾百年。與一百年前相比,坦克己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僅體現在坦克各主要分系統的性能劇變性的提高,而且在設計理念也發生了本質區別。這些變化從表面上看是零部件技術進步推動的結果,但根本上看,卻是由坦克在戰場上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蘇聯時代的T-54/55坦克裝甲集群。


如今坦克「劃代」的概念起源於二戰之後。上世紀50至60年代,第一代坦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在大規模戰役中完成步坦協同作戰,因此其機動性能並不是很強,一般時速只有50千米/小時左右。裝甲以均質裝甲板為主,拼的是單一的厚度。武器也相對單一,能只要能掩護步兵衝鋒就足夠了。


當時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作戰經驗均來自二戰。直到1969年的珍寶島反擊戰期間,蘇軍的作戰模式仍然是步兵與坦克相互掩護衝鋒。而越南叢林中手持中國援助的「40火」(40毫米火箭筒)的游擊隊員,也讓美軍的一代坦克吃盡了苦頭。


到了上世紀70至80年代,很多軍事強國研製和裝備了二代坦克,從四次中東戰爭和兩伊戰爭中坦克的運用來看,新的戰爭形式給二代坦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首先要能夠配合機械化步兵快速機動,以當時興起的輪式步兵戰車為例,其最大速度己經可以達到70干米/小時左右,所以坦克的最大速度必須大幅提高,才能夠追上步兵戰車的速度。

而且在那個年代,各種新型反坦克武器相繼問世,使坦克的防護手段由一代坦克時期單一依靠勻質鋼板裝甲向複合裝甲、反應裝甲進化。此外,二代坦克的電子化程度也比一代坦克提高了很多,為了讓坦克能夠在行進中射擊,很多二代坦克都裝配了火炮穩定裝置,再加上夜戰系統和彈道計算機的普及和應用,使二代坦克的作戰性能比一代坦克高出數倍。


時值冷戰巔峰,東西方陣營都有「打核戰爭」的戰略判斷,世界各國新研製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都裝配了三防系統(核生化),這也是二代坦克比較突出的特點之一。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海灣戰爭中,M1與T-72上演了大規模坦克戰。圖為美軍戰後擺拍。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各軍事大國根據自己的需要,相繼開始了三代坦克的研製工作。為應對蘇聯配備穿甲彈的坦克集群的衝鋒,以美國和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研製三代坦克時特別注重提升坦克的正面防護。


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飽受巴勒斯坦武裝來自各個方向的攻擊,新研製的「梅卡瓦」則強調各個方向的防護能力,在沒有美國貧鈾裝甲和缺乏稀有金屬的情況下,以方採用獨特的隔艙式設計,也使「梅卡瓦」獲得了非常理想的防護效果。


然而此時,坦克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地面,更來自於天空。坦克和裝甲車輛的側面和頂部一般防禦能力比較薄弱,這也成了精確制導武器的打擊重點,掛載反坦克導彈的武裝直升機幾乎成為了「坦克剋星」。因此,三代坦克不得不提高機動性,並加裝主動防禦系統,以應對更多新的威脅。


當時西方國家有一個衡量坦克靈活性的硬指標,就是測試坦克從怠速狀態到跑完32千米的具體時間。這個標準的制定是為了讓坦克在躲避反坦克導彈時有更高的勝算。因為當時主流的反坦克導彈大多是有線制導,射擊距離短且速度較慢。後來隨著反坦克導彈性能的不斷提高,這個標準也被不斷修改。


直到射程更遠、速度更快的反坦克導彈出現,坦克的命運又被寄托在了主動防護系統上。中國在研製99式主戰坦克的時候,祝榆生總師就考慮到這些問題,提出了「系統取勝」的概念。99式主戰坦克加裝了激光觀瞄壓制裝置,對付來襲導彈時不再和西方坦克一樣,比誰的裝甲厚,而是直接壓制對方光學制導裝置——這樣的設計理念和新技術應用是真正的國際首創,也同時為中國未來發展第四代坦克、提高坦克防護性能開拓了思路。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99式主戰坦克首創激光觀瞄壓制裝置。


隨著火炮口徑的加大,彈藥體積也隨之增加,再加上三代坦克加裝了各種附加裝甲和電子設備,使總重量提高到了55到60噸級,需要配備1200到1500馬力的發動機。但發動機功率越大,扭震、喘震的現象也就越嚴重;而且接近60噸的坦克配備大功率發動機,對於坦克的傳動系統也是不小的考驗。

中國在研製三代坦克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傳動扭桿斷裂的情況,幾經改進設計效果都不明顯。後來研究人員發現,西方主戰坦克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採用了大量的彈性部件連接,後來中國三代坦克也採用了相應的技術並加以改進,使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俄羅斯和美國的三代坦克有機會接受實戰檢驗。如果說一代坦克與二代坦克對決時,還能靠數量取勝,那麼海灣戰爭中M1坦克的所向披靡,則令伊拉克人同樣的想法完全落空。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美軍佔有絕對的空中優勢,但更多還是要歸結於二代坦克與三代坦克間的驚人差距。


1991年2月27日,巴士拉以南爆發的100小時地面戰鬥中,作為二代坦克的T-72隻裝備了第二代微光夜視儀,最大探測距離僅為800米,煙霧條件下還要打折扣。而M1裝備的熱成像儀在夜間或煙霧條件下的最大觀測距離是3000米,並能夠識別1500米以內的目標。M1還裝備有雙向火炮穩定裝置,可以實現「邊走邊打」,新的火控系統則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雙方對決的結果就是伊拉克以0:200的戰績慘敗。


車臣戰爭中,俄軍參戰的T-72B坦克雖不是當時的世界最強,但與裝甲裝備為零的車臣武裝比起來,仍然佔盡了優勢。但是據《紅星報》報道,1995年2月初參加車臣作戰行動的2221輛坦克裝甲車輛到2月底就損失了225輛,其中主戰坦克佔26輛。在格羅茲尼戰鬥中,一輛T-72坦克同時受到來自幾個不同方向火箭彈的襲擊,這些手持RPG的武裝人員從隱蔽處突然鑽出,發動襲擊。笨重的125炮毫無用武之地,直到後來一些膽大的坦克兵鑽出炮塔,用高平兩用機槍才打得對方不敢露頭。


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是目前三代坦克在戰場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實戰應用,雖然距離1991年的海灣戰爭僅僅過去了12年,但M1A2坦克在戰場上遇到的對手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伊拉克戰爭中,沒有出現1991年的坦克之間的大對決,取而代之的是人與坦克間的較量。



為什麼說中國陸軍有了它,就不怕美國挑釁了



如今遙控武器站已經成了各型裝甲車輛的城市戰標配。


據一位參戰的美軍士兵的講述,他們乘坐M1A2坦克外出時,最擔心的是隱蔽在街區某個角落的武裝人員突然發起攻擊。但與車臣戰爭中擔心坦克殉爆的俄軍士兵不同,美國人對M1A2坦克的防護能力有信心,怕的是履帶被炸斷。一旦坦克喪失了行走能力,火炮和並列機槍又派不上用場,也沒人敢露出頭去操作炮塔機槍,迎接全車成員的往往是被俘虜的厄運。


這位美軍士兵講到,如果他們當時能夠擁有一部遙控機槍,就完全能夠避免被俘事件的發生。即使履帶被炸斷,也能坐在坦克里靠遙控機槍使武裝分子不敢靠近,為等待救援人員到來贏得足夠的時間。


縱觀坦克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設計和性能上的改進,都是隨著作戰方式的改變產生的。新研製的主戰坦克一般服役期限為30年左右。目前現役的99式坦克是世紀之交時剛剛裝備部隊的,也就是說,中國四代坦克的服役時間應該在2020-2050年左右。


在這期間,中國陸軍面臨哪些新的作戰任務?戰場環境還要發生哪些變化?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四代坦克方案選型和各項技術指標的設定。那麼未來坦克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咱們下期接著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曉峰 的精彩文章:

它曾經是中國北部安全的依靠,如今卻已被人淡忘
士兵兄弟們,準備好了嗎?新的戰爭模式即將開啟
中美兩國在這一關鍵技術領域難分高下,想不到竟然是它
國人必看,歐洲保持對華武器禁運,卻向日本提供了這些
在一帶一路的終點,中國的鐵哥們兒竟然這麼強,你絕對想不到

TAG:劉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