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阿米爾汗的新片《摔跤吧!爸爸》在橫掃票房的同時,也讓印度人的民族主義熱情無比高漲——四月,巴基斯坦審查方宣布,如果電影要在巴國境內上映,就必須剪去其中女主角吉塔獲勝頒獎、演奏印度國歌的部分,阿米爾汗堅決不同意此舉。


對於印度觀眾來說,欣賞本片意味著起立致敬兩次——遵照印度最高法院2016年頒布的法令,全印的電影院在放電影前都必須播放國歌。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摔跤吧!爸爸》海報


片中吉塔獲勝的比賽,是2010年秋季在德里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這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之後,印度主辦的最大規模國際體育賽事。在這場運動會中,印度收穫了38金27銀36銅共101枚獎牌,位居榜單第二名。


國際賽事的金牌自然叫印度人熱血沸騰,但最能點燃印度人愛國情緒的體育運動,卻並非奧運項目,而是在很多地方普及甚少的板球。2011年,板球世界盃在印度舉行。相比上一年的英聯邦運動會,首都街頭可謂是真正萬人空巷。從中餐館到巴士站,所有電視都不停播放比賽直播、錄播、反覆重播……

在3月30日的半決賽中,印度隊主場對陣宿敵巴基斯坦隊,街上人們不論職業、階級,幾乎都停下了手頭的工作,圍在有電視的櫥窗前,屏息關注著賽情。印度隊最終戰勝巴基斯坦,殺入決賽,德里城頓時充斥著歡呼和煙花聲。三天之後,印度隊在決賽中戰勝斯里蘭卡隊,捧起了板球世界盃,大小城市街頭陷入一片癲狂——張燈結綵、徹夜歡呼,炮仗聲禮花聲在夜空里響成一片——不知道的話,還以為是在過傳統節日「排燈節」。我住處對面樓陽台上的幾名本地男女,還為了表示慶祝玩起了後空翻。


摔跤:印度的「拳打洋人」故事


印度整體上仍然被視為一個體育積弱的國家——在歷屆奧運會上,印度都表現不彰。去年的里約奧運會上,印度代表團僅僅獲得一銀一銅共兩枚獎牌,位列第67位。是印度人對這些體育運動缺少興趣嗎?民族熱情在板球中如此高漲的印度人,是不那麼在意奧運金牌嗎?


事實並非如此。近代以來,印度民族主義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成績。比如,印度摔跤就備受重視——中國有黃飛鴻拳打洋人的故事,印度則有大力士伽瑪(Gama)在倫敦摔跤場上天下無敵的傳說。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印度傳奇摔跤手伽瑪(Gama)


今天的印式摔跤(Pehlwani)發源於古典時代的古印度搏擊術(Malla-yuddha),其後和伊朗傳入的波斯搏擊術(varzesh-e pahlavani)相結合,形成一整套摔跤技術。在印度社會中,摔跤不僅僅是一種競賽,也包含了整套的世界觀、食譜、道德準則與生活方式。摔跤手在特定的摔跤館中訓練,嚴格按照食譜飲食,杜絕辛辣、刺激類食物,大量攝取牛奶、豆類、蔬菜。按照經典中的記載,摔跤手要每天清晨四五點便起床,訓練數個小時的體能(俯卧撐、下蹲等等練習),再相互練習搏鬥技巧。


在次大陸的不同地區,摔跤擁有不同的社會意味。比如在孟買附近的西印度,摔跤和中世紀尚武的中下種姓馬拉塔人崛起緊密相關。馬拉塔人崇尚武力,強調體魄,以此反對婆羅門種姓。而在北印度的哈里亞納、旁遮普、阿瓦德等地,摔跤又是賈特人(Jat)和亞達夫(Yadav)等中下種姓展現自身力量的運動。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摔跤手每天必須進行數小時的體能與力量訓練。印度摔跤也成為印度民族主義男性氣質的象徵。


20世紀初,印度摔跤手開始出現在歐洲。1900年,以後來的自治運動領袖莫蒂拉·尼赫魯(Motilal Nehru)為首的一群印度精英,帶領印度代表團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隊伍中帶上了一名印度大力士摔跤手庫拉姆(Ghulam),庫拉姆在博覽會上挑戰了數名土耳其摔跤手,這是記錄中第一次印度摔跤在西方參賽。


庫拉姆究竟獲得了什麼戰果,不同人有不同記載,而十年後,來自印度的摔跤手伽瑪來到倫敦,真正給印度人「長了臉」。出生於穆斯林摔跤世家的伽瑪,傳說可以一口氣不停做數千個俯卧撐。伽瑪在印度獲得摔跤冠軍之後,獲得一筆資助來到英國。一開始,人們認為他太矮,不能和真正的大力士們同台競技,他只好在倫敦設下賭局,向各路摔跤手們挑戰。沒人能勝過他。


《摔跤吧!爸爸》火了,為啥印度人民酷愛摔跤?



「伽瑪:世界冠軍摔跤手」


伽瑪的不敗紀錄吸引了當時的世界摔跤冠軍,波蘭力士佐比斯措(Stanislaus Zbyszko)。1910年9月12日,兩人在倫敦擺下擂台,伽瑪獲勝。時值印度自治運動興起,消息傳到印度,民族主義者們欣喜若狂——印度人在摔跤場上戰勝了白人。他們把伽瑪稱為「黑暗時代的克里希那」(Kali Yuga ka Krishna),又和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般度五子里最孔武有力的怖軍(Bhimsena)相提並論。儘管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相當程度上以印度教徒為主,排斥穆斯林,身為穆斯林的伽瑪卻絲毫不受影響,成為了印度的驕傲。1928年1月28日,佐比斯措再次訪問印度,兩人又比試一場,這次,伽瑪只用了42秒就解決戰鬥。


伽瑪變成了印度的傳奇,也把體育和民族獨立的符號綁定在一起。但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卻在追求「站起來」的男性氣質與非暴力不合作的「女性」形象之間搖擺不定。在甘地看來,摔跤運動的魅力,在於摔跤手們的一整套道德情操——嚴格控制飲食和戒律,保持身心健康,追求有道德的生活——而非在摔跤場上展現出強壯肌肉,撂倒對手的那一瞬間。


世 界 說 任 其 然


發 自 中國 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說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大規模拆遷惹爭議,俄羅斯人:「離我家遠點!」
在喊句話朝鮮就能聽到的東北小縣城,人們在想什麼?
曾是拉美最富裕的國家,如今委內瑞拉的老人要上街面對槍口
母親節這天,平壤母親成了全國最幸福的女人

TAG: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