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治病你了解多少?很多疑難雜症都嘗試過中醫
中醫是如何治病的呢?要治病,就離不開藥物,中醫用來治病的藥物,當然就是中藥。中藥大多取自於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其中尤以植物為多,所以在古代,中藥也被稱為「本草」。
那麼,中藥是如何治病的呢?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癒疾病的關鍵所在。中藥的偏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藥物的「氣」,二是藥物的「味」。前者就是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特性。中藥所具有的這四種不同的特性稱為「四氣」,也稱為「四性」。另外,有些中藥性質平和,既不過熱,也不過寒,這類葯中醫也稱之為「平性」葯。但每一種平性葯,其實還是具有偏溫或偏涼的特性的,所以中醫對藥物性能的描述,還是習慣稱為四氣,而不稱作五氣。
不同的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其中寒和涼屬於同一性質,溫和熱屬於同一性質,只是在程度上有差異,涼之甚者為寒,所以有時也把涼稱為「微寒」,而溫之極者為熱,所以有時也把熱稱為「大溫」。
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對疾病的治療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調節來保持體溫的恆定。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人體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往往也會遭到破壞,如果產熱多於散熱,那就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癥狀,而如果散熱多於產熱,那又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癥狀,這也意味著疾病往往可以分為兩大類,那就是熱證和寒症。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熱失衡狀況的。寒涼葯可以抑制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熱證;溫熱葯可以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症。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症的治療作用。
中藥的「味」,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來說,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辛味具有開通、發散作用,酸味具有收斂、澀滯作用,苦味葯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甘味葯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葯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葯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
中醫認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還和人體的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具體來說,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鹹味可以入腎。五味和五髒的關係,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創造,牢記五味入五髒的關係,對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中藥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歸經」。是指不同的藥物能對某一經絡及其所屬的臟腑起到特殊的治療作用。
所以,對於中藥的認識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其有效成分的認知上,而要去思考其自然特性,思考其四氣、五味以及歸經,這樣才能很好的使用中藥,使其真正發揮中藥神奇的功效。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中藥的自然特性能對疾病起到明顯的治療作用呢?眾所周知,中藥所用的藥物,大多來自於天然的動、植物及礦物,這些藥物都是在自然環境中孕育產生的,它們在和自然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對抗、適應的過程中,勢必會在體內形成一種能對抗和適應外界因素的物質,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藥物,它體內所產生的物質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質能對人體的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構成了中藥變化萬千的作用和功效。
中藥除了四氣、五味、歸經之外,還有一個升降沉浮的特性,即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有著各自不同的趨向性。由於升和浮、降和沉這兩類趨向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難完全區分開,所以常會稱為「升浮」和「沉降」。
節選自《名中醫張建治療魚鱗病》
運營:北京張建魚鱗病研究院
※注意了,這五種常見中藥將會損傷你的肝臟!
※中藥能不能空腹吃 吃中藥的時間
※為什麼代煎的中藥顏色偏淺?你還代煎嗎?
※當中藥變身葯膳後
※爺爺炒的中藥可治療關節炎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