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二慘烈的戰爭,讓俄羅斯與德國崩潰,引發世界格局大變
一戰末期,歐陸兩大強國——俄羅斯和德意志,均被戰爭消耗的山窮水盡油盡燈枯,原先的帝制政權土崩瓦解,君主制也由此被帶入了歷史的墳墓。不過,隨著君子制的滅亡,在新的國家意識形態構建上,俄德兩強的選擇卻南轅北轍——俄羅斯沒過多久就爆發了十月革命,隨機邁上共產主義的康庄大道;而德國卻截然相反——經過魏瑪共和國的動蕩飄搖,最終一頭埋進法西斯的萬丈深淵。
俄羅斯和德意志,同為歐陸強國,戰前皆為帝制國家,因戰爭所遭受的損失也差不多,甚至兩國的改朝換代經歷都十分相似——戰爭末期,不堪忍受的德國工人、學生、士兵發動十一月革命,顛覆了霍亨索倫王朝;至於俄羅斯,也同樣也是工人、學生、士兵揭竿而起,埋葬了羅曼諾夫王朝;並且,這兩次革命,背後都有十分明顯的蘇維埃身影。至於戰後國際環境上,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英法兩強狠狠壓制,不僅全部殖民地和部分領土被剝奪,而且還被迫背上了巨額戰爭賠款;而反觀俄羅斯,雖然戰時屬協約國集團,但因著十月革命,也被西方視為眼中釘,對它嚴加制裁,並扶植白俄武裝,意圖顛覆蘇維埃政權。
江湖地位類似,戰爭衝擊類似,戰後所面臨的國際形勢類似。既然一戰後的俄、德國兩國處境高度相似,為何在國家未來道路選擇上,卻迥然相異呢?
這與俄羅斯與德國的不同國情密切相關:
一戰後,俄德兩國同樣面臨著國家重建和復興的任務。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兩國都必須從兩方面著手:首先,發展國家經濟,苦練內功,積蓄實力,其次,擺脫西方列強的鉗制與壓迫,拓展地緣影響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謀求更多的物理生存空間。
但在具體的操作上,由於兩國不同的國情,導致雙方在道路和方式選擇上,出現了分別:
對俄羅斯來說,要增強國力,最重要的是要維護國家穩定,增強國家凝聚力。
俄羅斯的國家民族構成十分複雜,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在國家人口結構中的佔比相對有限(經歷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聯邦,俄族人口約佔國家總人口的八成,至於前蘇聯時期,俄族佔比才剛剛過半)。何況,俄羅斯地域遼闊,地緣結構非常複雜,大量少數民族分散聚居於各邊緣板塊,這嚴重削弱了俄羅斯主體文明對他們的影響施加影響,這使得國民凝聚力和對國家的認同感先天不足,國家存在分裂的隱患。
那麼,如何解決?通常的做法文化融合,具體點數哦,即憑藉俄羅斯文明的規模與質量優勢,將對各邊緣少數民族逐漸同化吸納。
這的確是治本之策。不過文化融合需要較長的歷史周期。俄羅斯文明儘管整體佔據優勢地位,但還遠沒有強大到可以在短期內克服地緣、民族、種族、語言、思維方式等障礙等。所以,俄化最多只能作為一個長期戰略方向,但短期內卻難有大效。
而紅色意識形態,則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民族融合的不足。紅色意識形態以階級分層為敵我劃分的主要標準。此類劃分法,突破了地域、國家、民族、語言等橫向框架限制,理論上,把作為絕大多數的中低階層群眾,都劃歸到「自己人」的行列中。
藉助階級劃分,本來有著極大差異性的俄羅斯境內各族群,獲得了一條共同的思想和情感紐帶,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各族群基於族群差異而形成的隔閡感,國家凝聚力和民眾認同感由此大大增強。
而德國不同。德國的日耳曼人占國家絕對主體地位。並不存在十分明顯的族群差異,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也不存在大的問題。所以,德國犯不著借紅色意識形態另起爐灶。相反,真採用紅色意識形態,搞不好還會激化國內階級矛盾,引發內亂——這對俄羅斯而言或許是不得不承擔的代價(蘇俄內戰),但就德國而言,它其實沒那個必要。
這是其一。其二,俄德兩國的國家歷史發展進程,也決定了二者會有迥異的意識形態取向。
俄羅斯在19世紀初曾經是歐陸一流強國,並有「歐洲憲兵」的雅號。但隨著工業革命成果的普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俄羅斯的發展逐漸裹足不前(原因詳見上一節:《地緣政治117:烜赫一時的俄羅斯帝國為何會由盛轉衰?》)。雖然沙俄政府也做了一些改革和調整,但因積弊太深,加上俄羅斯整個工業體系的嚴重落後,成效始終不彰,並且還使得大批農奴淪為一無所有的無產流民。
俄羅斯改革的長期遲滯,給國民心態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於長期看不到希望,窮苦大眾已不再寄望於通過社會發展,通過個人努力來脫貧致富。相反,他們將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對現有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上——直白點說就是劫富濟貧!而一戰帶來的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更使這種局面進一步加劇。
這種格局下,主張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的紅色意識形態,越來越受人歡迎。而俄羅斯虛弱的國力,特別是一次大戰的巨大損耗,也使統治集團元氣大傷,對國家控制力大打折扣,反向推動的紅色意識形態的上位。
而德國不同。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成型後,旋即開始工業化轉型,短短數十年時間,德國的工業能力就已經超越英法,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所以,在一戰前的40多年時光中,德國的國運欣欣向榮,社會也是日新月異。所以德國本身並不存在特別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它的衰落,主要是地緣影響力擴張中,被外部的強力打壓(德國興起時,世界已經基本瓜分完畢,德國要搞擴張,就必須從英、法、沙俄這些老牌強國的虎口裡奪食。因此它們當然要遏制德國——無論是組成聯盟阻止德國擴張,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戰後對德國的殘酷打壓,都是這種邏輯的直接反映)
鑒於德國大國崛起的最大障礙是外部壓迫。故而它更有必要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來喚醒國民對外部壓迫的抗爭意識,再把這種抗爭,轉化為國家發展經濟、甚至發動對外戰爭的精神驅動力。而作為國家民族主義極端表現形式的法西斯主義,便在德國慘遭外部列強壓制欺凌的一戰後,迅速的萌芽並壯大。
最後,俄德兩國的自然條件,也對兩國的迥異意識形態選擇造成影響。
俄羅斯和德國同受英法美壓制。不過德國版圖有限,作為後發國家,也沒搶到太多又海外殖民地(一戰後還被全部剝奪),這就限制了它的發展天花板高度。德國要想實現大國崛起,德國只有與列強硬碰硬,虎口奪食。這種格局下,法西斯主義能夠有效的煽動起國民對外鬥爭情緒,進而增強德國與列強博弈的能力。
但俄羅斯可不同。俄羅斯有兩千萬平方公里領土——這已經夠多的了。所以俄羅斯沒必要一上來就跟英法這些老牌列強你死我活。相反,只要它能把國內的各種矛盾、關係梳理好,體制理順,然後輕裝上陣大搞國土開發,工業化建設,國家實力就可以大增。等國力發展到一定段位後,再衝出去跟列強爭霸,不僅不晚,反倒更加有底氣。
所以,俄羅斯最緊要的,是掃清舊有社會框架中的各類積弊,打破阻礙到經濟發展與工業化轉型的那些傳統社會、人文藩籬。而推崇階級鬥爭,大破大立、破而後立的紅色意識形態,正是俄羅斯對國家和社會進行徹底改造的最佳選擇。
迥異的基本國情,導致俄羅斯和德意志在遭遇一戰重挫後,在國家未來道路選擇上,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傾向,最終出現俄羅斯向左,德意志向右的意識形態取向。
關於德國法西斯,雲石君會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德國系列》中解讀。現在,我們仍舊回歸俄羅斯系列。十月革命後,俄羅斯正式進入到蘇聯(蘇俄)時代。蘇聯開國之初,由於一戰和接踵而來的三年蘇俄內戰,使本就虛弱的俄羅斯幾乎家底敗光,國家瀕臨崩潰。
不過,在蘇聯開國後,這一切逐漸顛轉。從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不到二十年時間,蘇共領導下的俄羅斯,不僅一掃多年戰亂的疲敝,甚至還後來居上,使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國,為其二戰後的超級大國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問題就來了。紅色蘇聯究竟用了什麼辦法,竟能讓俄羅斯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如此短時間內就鹹魚翻身?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17節——俄羅斯之第11部分。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原創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西方史上最強帝國,比中國漢朝還猛,直接橫掃全世界
※俄羅斯這麼喜歡搶佔領土,卻為何唯獨沒有將蒙古吞併?
※美國雄心勃勃要拿下阿富汗,卻因中國異軍突起,最終黯然離場
※社會主義陣營第三強國,冷戰後遭美國追殺,被大卸八塊
※中國小鄰居,深受中華影響,後拚命西化,整出的畫風卻有點詭異
TAG:雲石 |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崩潰的四大帝國和帝國皇帝的結局。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崩潰的四大帝國和帝國皇帝的結局
※上位到二戰,面臨德國瀕臨崩潰的經濟體,希特勒做兩件事力挽狂瀾
※俄羅斯第五軍團崩潰?敘利亞戰局突然反轉,土耳其野心暴露
※英國遭到俄羅斯的瘋狂報復,多方進行圍堵,英國崩潰
※史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是如何崩潰的?
※伊朗崩潰,緊要關頭,大國突然與美國和以色列站在一起
※海灣戰爭:「強大」的伊拉克為什麼迅速崩潰?原因在這裡
※走投無路,伊朗經濟面臨大規模「崩潰」,伊朗:推翻美國霸凌行為!
※一場戰爭讓世界第四強國徹底崩潰,中國卻成最大受益者,從此認清現實
※俄羅斯發現二戰神秘炮彈,比原子彈威力大,讓士兵瞬間崩潰!
※伊斯蘭教第三次內戰:白衣大食崩潰,黑衣大食興起,與大唐安西軍發生遭遇戰!
※委內瑞拉瀕臨崩潰!淪落為最慘經濟體,俄羅斯怒懟美國:立即停手
※戈蘭高地失守,以色列大軍將全線崩潰,第三次世界大戰敲響警鐘!
※國際氣候大會發出警世通言:文明的崩潰和世界的滅絕就在眼前
※韋世豪在魯能球迷怒斥聲中崩潰或急躁是京魯之戰最大的變數
※戰爭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一百多萬軍隊頃刻崩潰!
※八年內戰,敘利亞經濟徹底崩潰,敘經貿部長發出無奈的怒吼
※世界工業強國之一的法國,在德軍面前為何崩潰得如此迅速?
※崩潰的4國,慌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