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溫病大家吳鞠通:治溫病急症經驗,乾貨分享!

溫病大家吳鞠通:治溫病急症經驗,乾貨分享!

溫病大家吳鞠通:治溫病急症經驗,乾貨分享!



小編導讀

素有「傷寒宗仲景,溫病有鞠通」之說,清代名醫吳鞠通,一位傑出的中醫溫病學家,著有《溫病條辯》《吳鞠通醫案》《醫醫病書》三部醫書,通曉溫病,以擅治急性發熱性疾病聞名於世,對內科雜病、婦科、兒科、針灸及心理療法等也頗有造詣。今且分享吳老治療溫病急症的學術思想,純乾貨,可要細讀喲~


一、審慎識病機,知常又達變


吳氏對溫病急症之病機,能窮原竟委,既識得全局之常,又曉其中之變,故治中肯綮。如對厥證,認為傷寒之厥,足厥陰病也;而溫熱中之厥,手厥陰病也;強調斷不可以陰陽二厥混而為一。並進一步指出,熱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絡居多,而陽明證少者;有邪搏陽明,陽明大實,上衝心包,神迷肢厥,甚則通體皆厥;有日久邪殺陰虧而厥者,不可不辨。對燥氣之病,指出「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故其論燥氣為病,既有化氣之火證,亦有勝氣之寒證,治迥不同。對於溫病之預後,吳錫璜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說。


吳鞠通對溫病急症搶救常以苦寒泄熱和甘寒、咸寒柔劑養陰生津,強調始終以救陰津為主,認為溫病最忌辛溫。但是,吳鞠通又指出,暑病急症不忌者以「暑必兼濕,濕為陰邪,非溫不解」;並強調,濕溫論中「不惟不忌辛溫,且用辛熱也」。溫熱病急症,如「前醫過用苦寒,致傷胃陽,亦間有少用剛者」。

二、急症堪足慮,預防要果斷


溫病具有發病急驟、傳變迅速的特點。當其邪毒鴟張,可出現高熱、譫語、昏迷、痙厥、虛脫等症而危及生命。對此,吳鞠通對溫病急症著眼於未急先防、已危救死的一系列搶救措施。首先,積極截除肺衛蠢蠢欲逆傳之邪。如太陰溫病痰涎壅盛,心煩不安,胸中痞塞欲吐,「恐邪入包宮而成痙厥也」,率先用瓜蒂散涌吐痰涎,以防逆傳之變。其次,對已有傳變之兆者,急欲安其將受邪之地,以截阻其傳變之路,如「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第三,力挽狂瀾搶救死症。吳氏認為:醫者不知死,焉能救人。因此,對危險症亦當不避嫌怨,積極搶救,以冀轉危為安。如用白虎加人蔘湯、生脈散以搶救太陰化源欲絕之死證;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中焦法、清絡育陰法等挽治五死證。第四,防止誤治引起病情危變,指出「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昏痙;用壅補則瞀亂」等。


三、妙法用三寶,補瀉挽狂瀾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被譽為「溫病三寶」,在溫病邪入心包而神昏痙厥之危急重症的搶救中有重要作用。吳氏指出:此三寶雖主治略同,但又各有所長,臨床應用對證斟酌可也。吳氏對三寶的應用,可謂泛應曲當,功效卓著。其法有預防性治療用者,如太陰脾瘧,若煩躁甚者,可另服牛黃丸,以預防神昏。有診斷性治療用者,如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疑為邪熱傳入心包,先與牛黃清心丸;若不效,大便亦不解,則當為陽明邪熱膠著,遂以調胃承氣湯。有急則先用者,如溫毒神昏譫語,先與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屬,繼以清宮湯。有煎湯或調散服者,如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用牛黃丸主之,脈虛者人蔘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又牛黃承氣湯,即以安宮牛黃丸化開調生大黃末服用。有異病同用者,如斑疹、溫痘、溫毒、發黃、神昏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有聯用者,如「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我認為,此「亦主之」寓有聯用之義;臨床以三寶聯用治療乙腦重症,療效堪稱滿意。


溫為陽邪,最易耗傷陰津。故溫病虛證多為陰津不足,及由此導致陽氣欲脫。因此,吳氏對溫病危症的搶救,亦反映在補其耗竭的陰津和救其欲脫之陽氣。如暑邪久熱,神識不清,陰液元氣兩傷者,三才湯主之。並指出,如欲復陰者,加麥冬、五味子;如欲復陽者,加茯苓、炙甘草。

柳寶詒云:「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納,邪熱入里則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其六七。」《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吳氏對溫病熱結胃腑,不得大便所致之危急重症,十分重視瀉下法在搶救中的應用。指出,其因不出熱結、液干二者之外。根據其「陽明溫病,下之不通」的實踐,總結了使用下法的經驗:腑實而正不虛者,單以承氣湯攻下;腑實而兼他邪者,則不可單行承氣,當據其不同兼證以承氣湯加味攻下,如加減桃核承氣湯、承氣合小陷胸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等;腑實而兼正虛者,則補瀉合用,如新加黃龍湯、護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


吳氏在溫病危急重症的搶救中,還善於將補瀉兩法結合起來,對正虛邪實而危殆者,投之每奏殊功。除上述下法中補瀉合用外,如暑邪深入厥陰,下利血水,聲音不出而上下格拒者,此土敗木乘,正虛邪熾,最危之候。吳氏以酸苦泄熱,輔正祛邪之法,與椒梅湯治之,可冀其轉關耳。


四、症急宜運籌,施治勿倒亂


急症來勢急,變化快,病變多不單一,因果關係複雜。吳鞠通有感於此,強調要善察病情,毫無差忒,做到臨證細參、心目瞭然,使其搶救措施勿致倒亂。否則,不循先後緩急之法,病東葯西,治上犯下,治中犯下,彼此混餚,治不中窾,遺患無窮。


首先,在急症多層次的病理關係及變化中,要把握其癥結所在,以確定針對性搶救措施。如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者,吳氏選用張景岳玉女煎。但其病位在太陽,故去牛膝之趨下;改熟地為細生地,取其輕而不重,涼而不溫之義;且細生地能發血中之表,深符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旨。對痙厥神昏,舌短煩躁,須明辨手足厥陰之分。如手少陰證未罷者,須先與牛黃、紫雪輩開竅搜邪,再與復脈湯存陰,三甲潛陽;若邪閉心包,內竅不通,而又陽明大實不通,有消亡腎液之虞者,其治不可少緩須臾,故以牛黃承氣湯兩少陰合治法。而當溫病誤用升散,脈結代,其脈兩至者,重與復脈,雖有他證,後治之。

吳氏對溫病急症的搶救,常巧妙地採用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反應在劑型上有湯、丸、丹、散等不同。而它們的相須為用又各有法度,如牛黃丸有用人蔘湯、銀花薄荷湯送服和生大黃末調服的不同。吳氏對燥久傷肝腎之陰,上盛下虛,甚則痙厥的治療三方,有由淺入深的不同。其定風濃於復脈,皆用湯,從急治;專翕大生膏多用血肉有情之品,熬膏為丸,以緩治。暴虛易復者,則用二湯;久虛難復者,則用專翕。吳氏認為,治病用藥必中病而後可,病重葯輕,久治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輕葯重,傷及無辜,又系醫者之大戒,對急症的搶救亦不例外。故對搶救急症之方劑的藥物加減和劑量大小亦當臨證細推,不可泛議。如搶救太陰溫病之化源欲絕,根據其脈象浮大而散和散大的不同,前者用白虎加人蔘湯,後者則倍用人蔘。


五、臨證多觀察,護理以應變


由於急症變化迅速,生死攸關,故吳氏重視對溫病急症的護理。首先,吳氏強調仔細觀察病情變化,為辨證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如陽明溫病之通體皆厥、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其目赤、小便赤、腹滿堅、喜涼飲,則為火極似水,熱極而厥之證,治當以大承氣湯。吳氏還特別重視對脈象的監護。如太陰溫病,脈象洪大、浮大而芤、散大等,往往反應了病情危重的不同程度。同時,對病情的觀察,對急症預後的判斷亦有重要意義。如服復脈湯後,舌上津回則生;而太陰溫病,若吐粉紅血水者死不治,血從上溢,脈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其次,吳氏還重視藥物的正確服法,尤其強調通過對服藥後的病情變化的觀察,決定其搶救治療措施的繼續和中止。如對應下失下,證虛不能運葯者,治以新加黃龍湯:當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酌服益胃湯一劑,余參或可加入。


六、急症始化夷,余邪要防範

葉天士云:「爐煙雖熄,灰中有火。」說明溫病危篤症搶救好轉之後,常有餘邪未盡。如不注意防範,還會復作。《吳鞠通醫案·卷一·中燥》張女案,因燥金之氣直入里致厥逆,經通脈湯加味治之本愈,但因次日食粥太早,腹中宛如前症,即是其例。《吳鞠通醫案·卷一·冬溫》張案指出,搶救成功後,仍須清淡數日,無使邪復。其清淡之法,首先在藥物治療方面,當以甘寒苦寒合法,以一面養陰,一面清邪。吳氏認為,此以甘潤益下以治虛熱,少復苦味以治不盡之實邪。蓋甘得苦則不獃滯,苦得甘則不剛燥,和而成功也。其次,要注意合理飲食。如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待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看懂了這個,再也不用擔心四季外感了!
中醫經典必背:方劑歌訣,快速領悟方劑智慧!
眩暈困人無數,名中醫破解眩暈「迷魂陣」!
你的身體如何,看這裡就知道!
四逆散化裁,老中醫妙手成就慢性胃炎屢試屢驗方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溫病正宗》中的論葉派治溫熱之誤,值得參考
海賊王:草帽一夥的睡姿,索隆和山治溫馨,路飛危險,喬巴感人
「離監探親」彰顯法治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