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養氣的七種方法

中醫養氣的七種方法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如果氣充盈則不衰,以氣載萬物,若是氣衰竭,那麼一切就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氣這種感覺十分玄妙的東西如何養呢?其實古人的「養氣七訣」,也就是七氣養生法,說的就是氣與人體的關係以及對氣人體的重要性,下面一起來看一看。

  宋代養生大家陳直曾在《壽親養老書》書中總結出一套與「氣」相關的「養生七訣」,即「一者少言語養真氣二者戒  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古人之法,至今適用。

  少語言,養真氣

  真氣又叫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的生長和發育,各個臟腑器官的生理活動,都要靠真氣來推動、激發和溫煦。

  說話過多,人處於亢奮狀態,氣血上沖,代謝加速,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無力,氣短沒精神,中醫稱之為耗氣傷神。

  少言養生,就是不能隨意讓肺氣耗散。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說話。

  戒色慾,養精氣

  《黃帝內經》記載:「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與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密切相關,因此,保精護腎是強身的重要環節。

  精乃腎之主,縱慾太過,傷腎精,耗散精氣,進而傷及其他臟腑,影響身體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壽。因此,節慾養精是養生一大原則。

  薄滋味,養血氣

  薄滋味是指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膩等肥甘厚膩的食物。

  飲食過於追求「重口味」,容易導致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不利健康。但清淡飲食並不是不吃肉,而是食物的選擇和攝入要盡量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

  咽津液,養臟氣

  古代養生家常把唾液稱為瓊漿、甘露、金津、玉液,認為「津」是延年葯。「古人造『活』字,告訴人們『舌旁有水方能活』。」

  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體的精華。口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多達500多種的蛋白質,可以消炎、固齒、助消化。中醫認為,津液還有灌溉、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時可嘗試「吞津」法養生:用  唇、齒、上顎等部位或在口腔內攪動,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後,再慢慢咽下。

  莫嗔怒,養肝氣

  肝調節人整體的疏泄功能,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是促進其他臟腑氣機正常升降的基礎,也是維繫精神情緒正常的關鍵。

  中醫認為「怒為肝之志」,經常發怒會導致肝氣持續處於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鬱不疏。

  情緒與「肝火」關係極為密切,不良的情緒刺激會導致肝臟損害,而肝臟損害又會加重情緒失衡。若要肝氣順達,疏泄正常,就要「克嗔戒怒」,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學會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周遭的人和事。

  美飲食,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應到人體各個臟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質就充足,人體生長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強大。

  如果脾胃功能差,吃啥啥不香,機體得不到滋養,就會百病纏身。養胃氣關鍵在於飲食有節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方面,「美飲食」並不等於吃好的、吃貴的,而是飲食結構要合理,每餐都要有主食、蔬菜、水果、肉類、豆類,注意營養均衡另一方面,進食要規律,要按時按量吃飯,切忌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

  少思慮,養心氣

  中醫認為,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動,心氣不足就會出現心慌、乏力、自汗等症,還會導致其他臟器病變。

  現代人由於過分在意個人得失、名譽地位,有時往往思慮過多,重壓之下損耗了心氣。建議凡事不要過分思慮,更不要鑽牛角尖,放鬆心情,以減少對心氣的損耗。

  日常生活中,可多吃些紅葡萄、桃子等有助於補養心氣的食物適當按摩內關、心俞、神門、足三里等穴位,對養心氣也有好處。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能量,氣足才能夠增強抵抗力,抵禦疾病,讓身體健康,才能夠長壽。氣對人體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七氣養生法可要牢牢記住。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養氣的方法的簡單介紹。氣的理論是中醫里比較重要的一個理論,雖然聽起來比較玄奧,但是對於現代的人們依然有著非常巨大的借鑒意義,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多多了解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